围绝经期子宫出血185例分析
2016-05-17于军琴
于军琴
【摘要】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方法 185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85例子宫出血患者中有171例(92.4%)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单纯性增生最多, 为66例(35.7%), 其次是流血期子宫内膜, 为63例(34.1%)以及增生、分泌期子宫内膜, 为38例(20.5%), 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和内膜息肉等良性病变为7例(3.8%), 此外诊断出1例(0.5%)子宫内膜癌;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主要为非器质性病变, 以子宫内膜增生为主。其中46~50岁年龄阶段患者人数最多, 为87例(47.0%), 其次是40~45岁阶段, 为67例(36.2%), 51~56岁阶段为31例(16.8%)。结论 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子宫异常出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 其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非器质性病变), 但也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癌引起的, 因此临床医师要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给与足够的重视, 应该首先排除恶性肿瘤以及有转变为恶性肿瘤可能性的子宫内膜增生, 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关键词】 围绝经期;子宫出血;原因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92
围绝经期又称更年期, 一般是指妇女停经前后的一段时间(接近绝经出现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 是女性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1]。在此期间卵巢功能不断退化, 雌激素水平出现较大的波动, 常会出现月经异常等症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约半数以上妇女在围绝经期会出现子宫异常出血, 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2, 3]。为了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5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185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5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 入院时详细询问每位患者的病史, 并做血、尿常规检查, 排除甲状腺疾病、妊娠、流产、全身性出血疾病以及内外生殖器病变等。185例患者, 年龄40~56岁, 平均年龄(47.6±3.5)岁。
1. 2 方法 所有围绝经期患者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 进行常规妇科盆腔检查和体格检查, 初步确诊为子宫出血, 最后的诊断结果则通过刮宫病理诊断确定。
2 结果
2. 1 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 185例子宫出血患者中有171例(92.4%)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单纯性增生最多, 66例(35.7%), 其次是流血期子宫内膜, 63例(34.1%)以及增生、分泌期子宫内膜, 38例(20.5%), 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和内膜息肉等良性病变7例(3.8%), 此外诊断出1例(0.5%)子宫内膜癌。见表1。
2. 2 不同年龄患者病理检查情况分布 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主要为非器质性病变, 以子宫内膜增生为主。其中46~50岁年龄阶段患者人数最多, 为87例(47.0%), 其次是40~45岁阶段, 为67例(36.2%), 51~56岁阶段为31例(16.8%)。此外185例患者中仅46~50岁阶段出现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由于病例较少, 不能判断哪个年龄段更容易出现子宫内膜癌。见表2。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指接近出现停经及停经后1年这一时间段, 在此期间妇女卵巢功能逐步开始退化, 出现明显的月经失调, 子宫异常出血是此时期十分常见的症状[4]。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大致可分为:非器质性病变、良性病变以及恶性肿瘤等[5]。本文中的185例围绝经期患者经过刮宫病理诊断, 发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占比最大为171例(92.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单纯性增生最多, 为66例(35.7%), 其次是流血期子宫内膜, 为63例(34.1%)以及增生、分泌期子宫内膜, 为38例(20.5%)。这主要是卵巢功能退化, 导致对促性腺激素反应迟缓引起的。由于卵巢无法排卵, 同时孕酮也无法分泌, 这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在促性腺激素刺激下不断增生、增厚, 而缺乏足够量的雌激素保持其继续增生, 因此子宫内膜容易剥脱或破裂出血[6]。子宫异常出血的第二个原因是一些良性病变, 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和内膜息肉等, 本研究中185例患者共7例(3.8%)为良性病变, 其中子宫内膜炎4例、内膜息肉3例, 黏膜下肌瘤0例。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另一原因是恶性肿瘤(即子宫内膜癌), 一般来说子宫内膜从良性病变发展到癌变需要漫长的过程, 而不典型增生则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本研究185例患者中有1例(0.5%)为子宫内膜癌, 5例为不典型增生, 对于癌前病变患者尽早诊断并对症治疗, 能够有效降低病变转癌变的几率。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 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主要为非器质性病变, 以子宫内膜增生为主。其中46~50岁年龄阶段患者人数最多为87例(47.0%), 其次是40~45岁阶段, 为67例(36.2%), 51~56岁阶段为31例(16.8%)。
综上所述, 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子宫异常出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 其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但也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癌引起的, 因此临床医师要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异常出血给与足够的重视, 应该首先排除恶性肿瘤以及有转变为恶性肿瘤可能性的子宫内膜增生, 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顾静, 杨克虎, 张莉, 等.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4):451-459.
[2] 陈蓉, 郁琦.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性激素疗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10):745-748.
[3] 冯艳霞, 邵长好.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7(3):502-504.
[4] 王冬娜, 王凤英, 龙晓宇, 等.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超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的相关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11(2):109-111.
[5] 王雪琴.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期)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6] 姜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系统评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