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的对比分析
2016-05-17张宜丽
张宜丽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2例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7.32%, 低于对照组的24.39%;观察组患者妊娠率为80.49%, 高于对照组的5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显著, 临床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 宫腔镜;电切术;刮宫术;子宫内膜息肉不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089
子宫内膜息肉为常见妇科疾病, 临床数据显示其多发生在≥35岁妇女群体中, 会造成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 还可造成患者不孕[1]。一般情况下, 患者息肉较小时并无明显症状, 存在着较大的误诊可能性。宫腔镜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 选取本院82例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1例。对照组年龄26~40岁, 平均年龄(32.3±2.4)岁;其中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28例, 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13例;观察组年龄25~40岁, 平均年龄(32.5±2.5)岁;其中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27例, 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结束后1周进行手术治疗, 取膀胱截石位, 适度扩张宫颈管后置入宫腔镜, 对照组患者于宫腔镜直视状态下对子宫内膜息肉大小、位置等进行查看, 后刮除息肉并采用负压吸引宫颈。观察组在宫腔镜直视下采用环状电极于息肉基底部进行电切, 同时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切除息肉旁子宫内膜, 后采用负压吸引宫腔。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安宫黄体酮4 mg, 2次/d, 连续治疗3个月。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变化情况, 随访1年, 统计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及成功妊娠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月经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月经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c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2. 2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妊娠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为生育期或更年期妇女临床常见疾病, 突出表现为月经量增加及不孕等, 其造成不孕的原因当前并未有效确定[2, 3]。有临床研究表明, 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由于子宫内膜息肉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子宫同输卵管的结合部位, 可能会导致输卵管开口阻塞, 从而对精子移行、精卵结合产生干扰, 导致不孕[4]。②在出现多发或者是巨大子宫内膜息肉的情况下, 宫腔形态及宫腔容积会发生改变, 可能会在宫腔内形成占位, 从而严重影响子宫内膜血供, 对受精卵的发育造成阻碍, 或者是对精子运输和胚胎着床造成阻碍, 导致患者不孕[5]。③在子宫内膜合并感染或存在长期慢性炎症的情况下, 宫腔内环境较差, 不利于精子的存活及受精卵的着床[6-8]。从上述原因分析来看, 有效摘除内膜息肉, 同时消除子宫内膜炎症症状并阻止复发, 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的关键所在。
临床以往常用药物治疗或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 但是临床研究表明, 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且宫腔镜下刮宫术容易造成患者大出血、人工流产综合征, 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引发感染的可能性。宫腔镜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 可在准确定位情况下彻底清除子宫内膜息肉, 且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可有效保持患者子宫内膜的完整性, 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不会对患者卵巢功能造成影响[9, 10]。
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7.32%, 低于对照组的24.39%;观察组患者妊娠率为80.49%, 高于对照组的5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凌云, 顾红, 袁巧玲, 等.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对比.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5): 591-593.
[2] 王云.宫腔镜下刮宫术与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27):4272-4273.
[3] 丁月红.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对比.当代医学, 2013, 19(8):31-32.
[4] 徐红.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对比.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6):591.
[5] 杨艳明.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临床疗效对照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1):2419-2420.
[6] 张飞飞.宫腔镜下不同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21):117-118.
[7] 李湛.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相关情况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5):1766-1768.
[8] 区润玲.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14):1912-1913.
[9] 王秋媛. 116 例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妊娠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2):5098-5099.
[10] 孙红霞, 张文淼.三种不同剖宫产术式腹腔粘连形成的比较与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18):2869-2871.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