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视域下《北京纽约》的悲剧主题

2016-05-17韩霄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要]以好莱坞电影为媒介的美国文化对中国输出多年,潜移默化中已经在受众心里形成美国的强国形象与文化认可,这种对于美国文化的趋同心理直接反映在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当中,以影像化的方式表现着国人对于美国的想象。2015年3月上映的国产电影《北京纽约》以冷静的评判视角,呈现了漂洋过海去美国寻梦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一反常态地表现了国人自我编织的“美国梦”的破碎。以现代主义的批判视域对本片的悲剧主题进行分析与解读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关键词]现实主义;批判视野;《北京纽约》;悲剧主题

好莱坞电影不仅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过半份额,其中蕴含的美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侵蚀人们的思想,伴随着好莱坞电影大热的是美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与根植确立。在好莱坞电影中,美国苦心经营了一个理想化、梦幻化的超级大国形象,其传播的美国文化也强调自由、平等和人权,二者构成了宛如现代乌托邦一般的国家形象。这种文化输出与传播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对于美国的盲目崇拜与屈从心理日益膨胀,移民美国甚至成为一些人的终身理想,同时,这种影响也直接反映在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当中,以影像化的方式表现着国人对于美国的想象以及对于美国文化的继承。

2015年3月上映的国产电影《北京纽约》将镜头对准了漂泊在外的海外华人,他们在国内就精心编织着自己的“美国梦”,而最终踏足美国土地的他们是否能将这一“美国梦”实现,是影片着力表现的部分。该片以冷静的评判视角,将漂洋过海赴美寻梦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以镜头语言隐喻的方式表明了这些梦想虽然一一破碎,但是拥有梦想与寻梦的过程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晕,无疑反衬出这种寻梦行为的悲剧色彩。影片灰色调悲剧主题色彩并不具有积极的宣讲意义,而是从一种反思的角度构建了影片主题表达的维度,从现实主义的批判角度去解读其悲剧主题意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一、悲剧的表象: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差异

导演李晓雨在《北京纽约》中利用自己多年拍摄MV、广告的经验,用情感丰富的镜头语言构建出一个浪漫唯美的影像世界,流光溢彩的纽约街头,巍然矗立的自由女神像,航拍的纽约中央公园全景,都竭尽全力地表现着纽约的风光和魅力。但是,这种浪漫唯美的影像画面背后,却是女主人公茉莉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巨大落差,城市生活的表面华丽风光都与她无关,她只是一个白天在餐馆打工,晚上在酒吧驻唱的疲于奔命的赴美寻梦女孩。对于女主人公茉莉的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差异性表现,导演李晓雨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不仅从促使她只身前往美国的艺术理想入手,也表现了她在纽约身为异乡人的爱情理想,而这两个方面的理想都在纽约这座梦想之城沦陷了。

(一)平行时空中的爱情悲剧

茉莉从小学习音乐和舞蹈,一心想在美国大展拳脚,像好莱坞电影当中描绘的那样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然而,现实世界的残酷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梦想的不切实际,而纽约也并非自己在国内想象的那样梦幻,伫立在自己面前的纽约城并非一座梦想之城,而是更加残酷而现实,前往美国的茉莉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精神需求的满足对她来说已然是奢求。因此,来到美国的茉莉并未想过追寻自己的理想爱情,爱情对于她来说更像是奢侈品。

然而,走进茉莉生活的两个男人却无法成就她的理想爱情,只能让她看到现实爱情与理想爱情之间的巨大落差。乔作为一名曾经事业成功的金融业者,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转型成为一名摄影师。在一次天台派对偶遇茉莉并对其一见钟情,茉莉也成为他的灵感女神,其身上呈现出的复杂和神秘让乔彻底爱上了她;而蓝一作为茉莉的初恋情人,在北京打拼多年已经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家庭,多年来心中对茉莉惦念不忘,茉莉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想,在现实与梦想纠缠的过程中,蓝一选择了富足的生活,选择了现实,而在自己的人生理想即将全部达成后,他反而开始跨越重洋追求茉莉,让自己的人生梦想圆满。很显然,对茉莉一见钟情、痴迷执著的乔更能够给予茉莉一个完整的幸福家庭,而对于蓝一而言,茉莉始终只能成为他的情人,他无法给予茉莉一个家,更谈不上理想的爱情。

面对双重选择,茉莉骨子里的中国文化逐渐显现出来,而在美国打拼多年的苦涩与无奈,使她深深地觉得只有蓝一能够帮助她排解。而茉莉无法认清的是,蓝一只是她对于过往人生的眷恋,只是她寄托思乡情的载体,蓝一已经成家立业并且在与自己相隔12小时时差的北京,选择与蓝一重修旧好只能增加自己内心的苦痛和纠缠,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然而,面对苦苦爱恋自己的美国人乔,茉莉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感觉,一方面她很清楚乔对自己的爱情的纯粹,一方面自己又无法放下对于蓝一的眷恋。从更深层次来看,茉莉对于乔的若即若离更像是对于乔代表的美国文化融合的失败,乔因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放弃了收入丰厚的金融职业,这一点对于茉莉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她也在潜意识中认为乔过于自由的生活并不符合自己传统的婚姻观和爱情观,这无疑是希望融入美国文化却不得的茉莉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二)梦想的现实落差

电影《北京纽约》主要以悲观的论调,展现了以茉莉为代表的中国人去美国寻梦的失败经历,“美国梦”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也并非夜晚的纽约呈现出来的流光溢彩一般辉煌,这种寻梦更多的是彻底的失败,梦想从未与这些异乡人接近过。而影片对于“美国梦”的否定与消解,更反衬出中国大国崛起的辉煌,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大都市正像人们无限向往的纽约一样,成为新的梦想之城,而以蓝一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成功人士将事业的版图扩展到美国,也体现了中国国家实力的日益雄厚,美国只是他们发展的分战场而已。

所以,导演李晓雨通过北京与纽约两座城市之间的“对话”,表现了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退,两座城市的互相映照更加体现出茉莉去美国寻梦的悲情色彩。来到美国的茉莉,只能每天晚上一边收拾着餐厅里的餐巾纸,一边给母亲打电话畅想着乐团里发生的事情,谈论着自己的“美国梦”。而茉莉的“美国梦”只能从每天晚上在酒吧驻唱获得音乐与梦想带给自己的感动和温度。无法认清现实生活与梦想世界的差异,执著于自己最初的“美国梦”,不懂得放弃,是导致茉莉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乔的灵感女神,乔的作品几乎都是关于茉莉的影像,而乔的摄影展的大获成功也映射出茉莉美国寻梦的悲情色彩,寻梦的自己只能成为别人实现梦想的介质,透过乔的镜头,茉莉越发看出自己人生的可怜与梦想的可悲。

二、悲剧的根源:“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对“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好莱坞电影所重点打造与呈现的内容,“美国梦”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融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成为好莱坞电影最核心的精神内核。因此,“美国梦”更应当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产物,这种文化产物呈现出集约型文化特征,其中蕴含着美国文化中倡导的人自身价值、自由、理想等最核心精神内容的实现。随着好莱坞电影占据中国电影市场份额的扩大,蕴含于好莱坞电影当中的美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电影中描绘的自由、和平、现代化、高科技的世界强国让人无限憧憬,在欣赏与想象的同时,美国文化也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侵占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都呈现出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文化引导的痕迹。

伴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的火爆,观众对美国文化的渴望和热情也呈现出逐年升温的趋势。在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中,直接呈现出美国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意识形态,甚至一些电影表达的正是变形后的美国文化。“美国梦”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人们抛弃自身的中国文化去走进美国社会、融入美国文化当中。

可见,在当今世界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电影艺术已经成为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便捷的传播性的文化传播载体。而“中国梦”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首先在国产电影当中得到了渗透和体现,一些电影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美国梦”成功的文化传播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像世界,起草并传播着关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加速腾飞的中国社会文化,虽然从一开始并未提及“中国梦”的概念,但是在电影影像的构建当中,已经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宣扬中国文化的“中国梦”痕迹。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的概念相对于美国文化中的“美国梦”具有更加宏大的视野,国家与民族强盛才能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保障。相对于“美国梦”强调的个人价值与个人理想,“中国梦”更强调集体主义与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梦”应当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而非亲自隔断自己与中国文化的血脉联系,反而去追求所谓的异国文化。

导演李晓雨自身就有着海外留学与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直观地告诉她“美国梦”的不切实际和虚无缥缈,这种舶来品文化并不适合中国人,与融于血脉的文化相割裂,转身去重新融入他者文化必定是一个不明智且失败的选择。同时,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梦”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在好莱坞电影中构建起来的梦幻色彩,“中国梦”显示出更强大的竞争力,祖国的强盛也使其更为切实。因此,她正是想通过电影《北京纽约》以影像化的方式告诉观众,“中国梦”正在逐渐取代“美国梦”成为中国人或者外国人追求的共同理想,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乌托邦式的”美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光彩。

电影《北京纽约》的悲剧影像书写,最根本的就是在探讨“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以及在当前的大环境中,“美国梦”的逐渐没落,而电影的主人公——去美国纽约寻梦的中国女性茉莉的悲剧命运就源自于自己对“美国梦”认识的不彻底性,以及并没有认识到正在崛起的中国蕴含的发展机会与潜力。美国纽约是主人公茉莉的理想之地,从小学习音乐和舞蹈的她,一直认为只有在纽约自己的个人价值与人生理想才能实现。可是,在她来到纽约以后,美国的经济正在经历大衰退,社会的不景气并未让这个流光溢彩的城市成为遍地是机会的梦想之城,现实生活逐渐将茉莉的理想打磨掉,能够在纽约生存下去的愿望替代了茉莉的艺术理想,而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更快速的跨越式飞跃。只身闯荡纽约的茉莉,“中国梦”尚未扎根,而“美国梦”却日渐凋零。

三、结语

电影《北京纽约》虽然从一个悲观的角度描绘了以茉莉为代表的赴美寻梦华人的失败,但是导演李晓雨只是对华人“美国梦”的破灭进行了冷静的呈现,她并不否认拥有梦想并实现梦想的精神的可贵之处。在否定美国纽约这一“梦想之城”的定义同时,导演李晓雨也在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将北京作为符号化的中国强国形象的代表,与美国纽约进行平行的反复比对。同时,导演李晓雨利用多年来的摄影经验构建了一个绚烂无比的梦幻影像空间,纽约城市景观在她的镜头之下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迷人质感,相对于表现北京城市景观镜头画面的色调暗淡,对纽约的空间构建正是对茉莉梦想的符号化描摹,表现出茉莉艺术理想的绚烂与高贵。但是,过于强调画面与镜头感导致影片的叙事节奏略显拖沓,叙事结构的松散也给人以空洞之感,然而这恰恰也是导演李晓雨利用情绪化镜头语言给予观众的情绪体验,也从镜头画面的角度呼应了影片的悲剧主题和悲剧意识。

[参考文献]

[1]北京·纽约[J].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C2%B7%E7%BA%BD%E7%BA%A6/16507356?fromtitle=%E5%8C%97%E4%BA%AC%E7%BA%BD%E7%BA%A6&fromid=16764727&type=syn.

[2]杨柳.谁在消费国产电影中的国家形象——论国产电影中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和方式[J].当代电影,2009(01).

[3]孙中田.文学解读与误读现象[J].文艺争鸣,1995(04).

[4]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韩霄(1978—),女,河南南阳人,博士,南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骄傲的法国现实主义开创者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新中国70年戏曲现代化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