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货上门的红娘豆糊

2016-05-17吉成

山海经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户晨间红娘

●吉成



送货上门的红娘豆糊

●吉成

在以前宁波北仑乡村人家的餐桌上,几乎三日两头能见到一种用煮熟的黄豆磨成糊的糊浆,糊浆发散着浓郁的黄豆馨香,勾人食欲,咸甜适口,让人不由自主地频频下匙。

这种乡间的美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红娘豆糊”。

人们喜食红娘豆糊,有自己动手制作的,但更多的是贪图方便买专业户产销的。专业户在凌晨磨制,清晨就串乡走户地“打乡”,兜卖尚有余温的豆糊,男的卖者肩挑两只有盖的木制小水桶,而女的卖者往往手提一只有盖和提襻的木提桶,一路走来一路叫喊,“卖红娘豆糊喽”“吃新鲜的红娘豆糊喽”。清脆的吆喝声响彻在村庄的四周,荡漾在一缕缕晨间的袅袅炊烟中,与阵阵鸡鸣犬吠声交织,蔚然成了小村晨间的“大合唱”。

村庄居民们有立候自家门口的,有拿碗等容器迎到挑子前去购买的,姑娘、小媳妇们高音阶的笑语声,时时穿越“大合唱”声在村子里飘散。每天买卖“红娘豆糊”成了乡村晨间的一道别样风景。

“红娘”美名冠之于豆糊,缘自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在行人过往的三岔路口,有一对母子在自建的草舍中制卖豆制品为生。一天,有一位面容憔悴的老者跌倒在门前,守店的母亲叫出在内屋忙碌的小伙子,搀扶老人进店歇息。

汗津津的老人自述住居邻村,为头晕病去镇上求医,在返家途中,不料头晕病发作,立脚不住而跌倒。好心的小伙子盛出一碗自食的豆糊款待,老人吃了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大振。

在自告奋勇的小伙子的搀扶下,老人回到了家,他向相依为命的女儿,连赞小伙子母子俩为人厚道,他们做的豆糊不但鲜美,而且能使人提神。小伙子高兴地谢过老人的夸赞,同时豪爽允诺,如老人喜欢吃,他愿意天天送豆糊来他家。

诚实的小伙子从此践约不误,每天早晨准时送豆糊来给老人吃。一年后,脸色红润、身板硬朗的老人,偕女来向母子道谢,称天天吃豆糊治好了头晕病,想知道豆糊的名称。

小伙子的母亲瞅瞅自己憨厚的儿子,瞧瞧俏丽大方的姑娘,诙谐地说:“这就是戏文‘西厢记’里,大媒人红娘为莺莺小姐和张生做的‘红娘豆糊’。”

小伙子母亲的诙谐言辞,霎时让俏丽大方的姑娘满脸绯红,更激发出老者会心的开怀大笑。就这样,以“红娘豆糊”为媒,促成了小伙子和姑娘的百年好合。

好吃能治病的“红娘豆糊”的故事自此不胫而走,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夫妻俩就专业制作起“红娘豆糊”来。看到每天的求购者中,有不少是本村和外村来的老人,都有一副好心肠的小伙子和姑娘心有不忍,想到豆糊营养好,能治病,尤其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但老人一般体弱多病,行走不便,为了省却老人的奔波劳累,就创新了方便老人、送豆糊上门的购销方法。

后来,制卖红娘豆糊的人家逐渐增多,但一早穿村走乡地送货上门的售卖方式,却成为惯例而沿袭下来。

猜你喜欢

专业户晨间红娘
坑队友专业户
开展小微园混龄晨间游戏
红娘的“心计”
对幼儿晨间播报的几点思考刁
两头牛的命运
糊涂的我
无题
畜牧养殖专业户存在的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西藏个体奶牛养殖专业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