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石头在歌唱

2016-05-16林颐

美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米开朗琪罗斯通米开朗基罗

林颐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向来是艺术家的知音,在广为人知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我早已领略了其传记作品的强烈感染力,尤其是他对传主心理的细腻想象,往往令我感同身受。《痛苦与狂喜:米开朗琪罗传》让我又一次感动于文学与艺术的相遇带来的双重体

验。米开朗琪罗疯狂奔腾的、无法驾驭的艺术魅力,通过欧文·斯通的笔尖喷涌而出,最终我听见了那个久远的故事,关于一个艺术家如何以生命为祭,奉献给世界以大美的故事。

这不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传记,欧文·斯通采用了小说的写法,但大体仍然是非虚构的,借助罗曼·罗兰、亨利·托德等人的相关传记,可以印证本书在生活概况和重要事件上并无臆造,而细节的描摹是欧文·斯通惯用的现场还原手法,通过文学解读来剖析传主的内心,唤起丰富的想象,激发读者的同情心,既保证了传记的严谨性,又增加了通俗好读的文学色彩。这部传记的中文版第一卷《向石而生》日前已出版,主要描绘初试啼声的少年米开朗基罗的成长,尤其紧扣他早期的雕塑创作经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米开朗基罗艺术理念的形成。

《楼梯旁的圣母》。这是一个正在哺乳的妇女的形象。米开琪基罗在街头四处游荡,观察哺乳期的妇女,探索母性的精神。米开朗琪罗肯定想到了他的奶妈。她是一个石匠的妻子,后来他常常开玩笑,说他之所以成为雕塑家,是由于幼年时期石匠之妻乳汁的滋养。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子弟,米开朗琪罗既为高贵的血统自傲,又为窘迫的生活烦恼,他的家人自私自利,而石匠这些普通人却给了他更多的温情,并且教会他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

《圣殇》。玛丽娅面容忧伤。这仍然是一个母性超越了神性的妇女形象。她的美贴近现实生活,躺在她膝头的孩子显得僵硬呆板,仿佛躯体渐渐变冷。丧子之痛是为人母不想碰触的事实,米开朗琪罗把哀矜化作同情,不忍放手的离别,死亡如此安静,令人心碎。米开朗基罗明白,人,将是他所有作品的主题,情感的共鸣让神走下了冰冷的祭坛。

《半人马的战斗》。世界化为洪荒的修罗战场,交战双方交错的投掷,营造不见刀光剑影的杀戮。这是以粗凿方式完成最后表面的作品,这在当时是一种罕见的创新技巧。而对于主题的把握,对于这个希腊神话寓意的深切体会,假如我们能够穿越,和米开朗琪罗一起生活在美第奇家族的雕像花园,在“伟大的洛伦佐”的餐桌上一起进食,聆听米兰多拉等思想家的谈话,我们是否也能和少年米开朗琪罗一样,感受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酒神》。至刚至纯的男体之美。谁能想到,为了作品的完美,他愿意甘冒大险。米开朗琪罗个性怯弱,内向笨拙,在政治上、人际交往上以及爱情的追求上,他总是优柔寡断。对于教皇和贵族的要求,他不敢反抗。佛罗伦萨发生暴乱时,他仓皇而逃,远离故土。可就是这样一个胆小鬼,在深夜里几度遁入修道院的停尸间,偷偷解剖以弄清楚人体结构。当英雄走出石头的囚笼,强迫症患者、完美主义者、自卑者米开朗琪罗是不是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涅槃重生?

米开朗琪罗耽溺于痛苦,他曾作诗咏叹“千般欢乐也不比一番苦恼更有价值”,他觉得唯有痛苦才能保持他的清醒与敏锐。他深信,石头有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只有大理石值得信赖。只要大理石在手,世界就是美好的。他用锤子和凿子一点一点刻下他的意志,痛苦渐渐转化成了创作的狂喜。禁锢的躯体从大理石中解放,每每撞击观者的心灵。

据说,石头会唱歌,能唱出美丽的传说,那会是什么样的音律和歌词呢?

猜你喜欢

米开朗琪罗斯通米开朗基罗
靠“造假”成名的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的神秘面具(上)
美国:特朗普竞选团队智囊被判入狱
“我不能修建这样的堡垒”
“西斯廷画家”米开朗琪罗
割草工
影后“石头姐”要演网球名将
米开朗琪罗:《大卫》缘何有瑕疵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