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

2016-05-16牛婷婷

大观 2016年4期

牛婷婷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建筑,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思想。传统建筑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以其特有的形式揭示了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建筑环境以及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哲学;思想影响

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法则,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通过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条件,按照一定的构造法则、功能需要、思想理念和美学原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甚至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整体。这种文化思想深深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使其因自身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而独树一帜。

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甚早,其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哲学大致产生于夏、商、周,成形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古代哲学有儒、释、道等多家思想。从广义方面来讲,对中国传统建筑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想是以“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和崇尚与自然融洽相处的师法自然的思想以及崇尚自我顿悟的禅宗思想和以易经为基础的风水学思想。

(一)以“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把建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看成是人伦之本,这种人伦关系是兴国安邦的关键。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这是儒家的“礼治”思想,认为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正如子产曰:“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应该效法。”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以“礼”为人的行为规范,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的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中还崇尚“中庸”、“内省”的处世哲学,其强调的是“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和“中和含蓄”的审美观念,这种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空间意象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虚”“实”的哲学观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其强调的是人来自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共荣共生的统一整体,因此人要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整个宇宙的演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师法自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呈现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形成建筑风格的重要思想依据。

道家哲学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元素,认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这正是“气”的功用所为。道家思想中“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又如老子的《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谓“玄”指的是“道虚”,而“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与建筑实体相对的,这种“虚”与“实”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合展现出特殊的形式,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三)禅宗思想的“顿悟”体验观

禅宗起源佛教文化,通过与中国的道教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因其与中国的传统宗教结合吸收道教思想以及玄学思想,所以禅宗在中国的佛教各宗派中流传世间最长,影响也非常广泛,甚至至今仍有影响。禅宗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不仅仅是相互参与的关系,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自然也存在于人的心中。禅学认为世界万物由人心所生,注重内心的体验,这便是“梵我合一”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人心为一切之本源,因此要以“修心”来“自解自悟”,这便是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禅宗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以淡然平和的心态,以一种“空”的理念来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这种“空”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造景。

(四)风水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是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易经》,是周易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风水学主要由阴阳八卦、五行四灵、以及属相结合而成,包括中国古代的心理学、美学、地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内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风水学讲究的是“环山抱水”地理位置,“藏风纳气”的布局,“阴阳调和”形式等,总之它遵循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用依形辩气的方法,寻找阴阳调和的生气聚集之所,并选择最佳建筑环境,最合理建筑布局方案,合适的建筑时间,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进而营造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的学问。因此风水学对建筑的影响深远,乃至今天在室内设计中仍有其影响。

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必有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一)传统建筑的空间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受儒家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影响。中国古代人以儒家思想这种 “三纲五常”“贵贱有序”的伦理观念为指导构建起一套严格规范的建筑秩序模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社会中,历代帝王对此都很重视,因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建筑空间秩序可以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形成中国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社会行为准则和处世准则,进而维护及巩固其封建统治。因此,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建筑乃至建筑的室内都有严格的制式要求,从建筑的方位朝向、群体组合、形式、体量、屋顶的样式到装饰构件、色彩装饰以及装饰图案等都做了明确的等级规定。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式最典型的代表为清代的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荀子·大略篇》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于是中轴线在古典建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紫禁城就建于当时城市的中轴线上,左右呈对称分布,这样的格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加上庞大的建筑群的严谨正统让人感觉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紫禁城由南向北有一个明显的中轴线,在这个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这些中轴线上的建筑等级最高、建筑体量最大最为重要。中轴线的东西两侧的建筑也是基本呈对称分布的,使用者多为皇帝的妃嫔和儿女等。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同样采用中轴线布局,体现出“中为尊”的思想。比如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就是把主要的建筑物如厅、堂、长辈的住房等建在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的男性子孙住房基本上也是对称的。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一般设有门房、仆人用房以及一些辅助用房。后院正中为厅堂,是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是供奉祖宗神灵和举行家中重要礼仪的地方。由此可见民居与宫殿建筑的布局原则和遵循的伦理观念是一样的。

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布局形式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造方式,也体现出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而传统建筑的四周围合的院落形态也表现出“内省”的理念。四合院的实体建筑是环抱四周的,院落处在中心,形成一种内向型的封闭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包容、内省的处世原则是相协调的。

(二)“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建筑理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崇尚“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人是从自然中来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是和谐共处的是相融合的,而不是与自然对立的,讲求传统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讲求人文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注重把握人与自然的相生互补的关系。

传统建筑在选址时便要仔细考量周围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在选择方位上选背山、面水、朝阳的自然方位,结合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来“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建造。在建筑的选材方面注重就地取材。在建筑形式方面融合当地的文化和气候因素,形成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北方传统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内庭院空间广阔,体量比较厚重,形式比较规则庄重,色彩也比较浓重,而南方传统建筑因避阳的需要内庭院空间小四周墙体较高,建筑体态上也较秀气,布局形式灵活,色彩上比较清雅。这样的建造思想使建筑可以融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建筑在所在的环境中不显得突兀而是“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与西方的传统建筑注重体现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把建筑形态和园林规划的几何化的审美观念是不同的。

道家思想中认为宇宙是阴阳的结合,是虚实的结合,所谓“虚静”即“虚则实”、“静则动”,宇宙间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其有生有灭。中国的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空间的“虚”与“实”之间的平衡关系,尤其注重“虚”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环境中建筑物之外的部分,重视建筑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而不是像西方建筑那样强调单体建筑物。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建筑群体呈现的,以各个单体建筑的有序布局和建筑物之间的院落而组成,这是道家整体思维的体现。庄子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体现在建筑上便是把建筑群体视为整体,不仅注重单体建筑与建筑群体,也注重群体与群体以及其与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思想大到整个城市的布局,小到一个四合院的布局都有明显体现。这种以空间为主而实体为次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有特征,而这种注重“虚”的思想与中国书画中的留白是受同样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清代大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曾提出:“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正如故宫的建筑群,各个建筑物为“实”的部分,而个单体建筑之间的院落为“虚”的部分,最大的院落便在中轴线上,其在面积上远大于实体的建筑,这样“虚”的空间便成为建筑的核心,建筑四周环保,内部庭院“虚”“实”交融,整个空间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关系,又相互穿插,形成平衡、协调的关系。

(三)以实写虚的建筑造景意象

禅宗的“空”的哲学与道家的“虚”“实”观又有所不同,禅宗追求是“修心”“顿悟”,认为少可以胜多,因为越少就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阔”。中国古典园林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园林中的人工造景都是取意与自然界的真实景物,将其“移天缩地”置于园林中,以显寓隐,以实写虚,追求的就是“似与不似之间”,以供人们想象,这种想象是打破时空局限的顿悟式的想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布局比较分散,形成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丰富空间的层次,营造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意情景,所以这种以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为主的建筑形式,让人在山水丛林的环抱中体悟自然,从人的内心中去寻找平和与宁静。

(四)风水学的布局指导

我国传统建筑从选址到建筑形式受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风水学认为“气”最为重要,在建筑中选址和布局中“聚气”是首先要考虑的。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方面非常重视周围的自然环境,选择环山面水可以藏风纳气之地,这便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注重围合感的原因。建筑朝向为坐北向南也是为了向阳那风。在建筑形式方面不追求高耸,而是有尺度适宜的建筑单体组成庭院,以便气可以在建筑群中流通自如。风水学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也在传统建筑中深有体现,还是以北京故宫为例,宫殿的命名便体现了“阴阳相生”的观念,在阴阳五行中男为阳,女为阴,乾为阳,坤为阴,因此皇帝办公及就寝的宫殿成为乾清宫而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不是一家之思想而是多家思想的融合,使得我国传统建筑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味和文化意蕴,成为人类文明史重要的一部分。

三、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表现形式,独有的艺术特点都是根植与中国传统的文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建筑表相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建筑的影响是何等深远。在当代,我们要仔细研究和品味传统建筑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意境。我国的建筑艺术既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精髓,又需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从而使我国的现代建筑既有时代的特征又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1.

[2]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2004(7):65-67.

[3]刘成华,孔令思.建筑的哲学之思[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3):51-53.

[4]汪洪澜.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J].宁夏社会科学,2006(3):117-120.

[5]卢立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建筑与哲学[J].山西建筑,2005,31(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