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说、读、写”通学之道

2016-05-16王妍辉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感口语交际

王妍辉

近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孩子的阅读能力更是全民族的未来。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究竟有哪些方法或者技巧可以用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面对现实语文教学中“一有两低”——只有阅读材料,没有习作材料;写作教学低效、低质的问题,我们着手有机连接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从范式、途径、手段等方面全力构建阅读、写作教学的新体系,直接对课文的素材进行破译和分析,达到听、说、读、写能力同期训练同步达标。

基于此,我们整合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将人教版8册教材、280篇文本、80个单元主题整合优化,分类编排建立起家乡风貌类(13篇)、人间真情类(56篇)、人文景观类(34篇)、观悟生活类(54篇)、童年轶事类(16篇)、环保呼吁类(3篇)、童话故事类(8篇)、幻想类(4篇)、书信类(4篇)等9大题材的阅读、写作模块。以专题组织课文教材和习作教材内容,体现整合,这一理论和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已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的整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通学之道

(一)整合课文和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框架结构

读写结合整合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理论”和“个性阅读理论”。围绕每一个阅读建模体抽离出教材中的课文和选读文章,整合二、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实现课文和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和整合。在四者之间,通过固定的教学模式,很自然地由课文学习过渡到习作练习,并穿插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练习,提供语言结构分析和文本结构,为听、说、读、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素材,即为课文阅读指明了方向的同时形成一个整体,加强了课堂与学材之间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二)整合阅读文本和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分析现行课文教材和写作教学间的内在联系,组建课文阅读、写作教学的9大模体,解决“课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体化”问题。现有的人教版教材是按单元主题为线索来进行编排,实际教学现状也是侧重于阅读教学的指导,说、写能力的指导明显薄弱。本课题具体分析了二、三学段8册教材中课文和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阅读建模法”,对8册人教版教材进行学段、学期、单元、课时的梳理,通过整合将教材与写作题材进行分类分篇编排。以童话类故事为例,我们将二下的《泉水》和《风娃娃》,三下《七颗钻石》,四上《巨人的花园》,四下《普罗米修斯》,六上《鹿和狼的故事》等课文整合,建立起“童话体语言模块”,以课文教学指导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来掌握童话的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进行童话习作训练。

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在“听、说、读、写”整合基础上探索易学、好教、高效的教与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课内的有效阅读从而获得写作与表达的各种技能技巧,再通过写作、表达技能技巧的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写作技能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轨道。具体内容如下:

(一)构建了极具可操作性的“听、说、读、写”教与学模式

解决传统课堂“知识密,能力稀”和“有读无写”的问题。现实教学中语文老师普遍只处理课文部分,很多老师只把课文当做了训练基础知识的工具,仅仅重视课文的阅读功效而忽略了语言的训练功能。本课题在实践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教师的“阅读发散—欣赏感悟—语言建模(分析结构)—写作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读—悟—赏—建(析)—写”的写作训练模式。提高了课文和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课程整合后形成“读—悟—赏—建(析)—写”的课堂模式。其基本程序是:

①再读再悟阶段。本段程序是:A.欣赏语言文字之美;B.分析语言机理

②口语表达阶段。本段程序是:A.紧密结合习作;B.组建“综合性学习”有机部分。

③语言建模阶段。本段程序是:A.抽离比对;B.建构文帖范式

④习作评改阶段。本段程序是:A.提出写作要求;B.学生进行习作;C.教师评改;D.选优存档。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训练,将“听、说、读、写”的训练同位化、一体化,使阅读教学、写作指导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做、有方法可用。

(二)建立了“听、说、读、写”通学的教学技术指导训练方法

传统阅读教学是通过课文阅读引导学生读、悟,形成心理层面的语感。课程整合实践研究至中期阶段,我们在读、悟基础上开展二次教学转换,通过对已学课文的再读、再悟,引导学生把所获心理层面的语感转化为科学性、技术性语感,并将语感转化为表达、写作技巧。进行“结构分析”和“抽离思维”训练。以建立的童话体阅读模块为例,我们通过“结构分析”对《回声》与《称赞》两篇文章进行语言文字的解析,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结构更好地了解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在童话作品中的作用,接下来通过文本的抽离,只剩文本主干,进行对比,进而引导学生将心理层面的语感上升为物理性语感,掌握习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通过语感转化技术解决“听、说、读、写”技术训练问题,将现行的语感培养转化为语言技术上的训练。

按模块组织教材内容,打破了教材课文的年级使用界线,贯通整合。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次训练都从读到说到实践到习作,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到“综合性学习”再到“习作”,每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整合的高效性:课文阅读有目标、口语交际做铺垫、语文综合性学习、习作练习做巩固与提升,教材乃至学段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语感口语交际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两块磁的交际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语言与言语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