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让睦剧这朵“山花”开得更鲜艳
2016-05-16
周福金
我叫周福金,1942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淳安人。1955年,我就读的妥桥中心学校编排了一出睦剧小戏——《一支钢笔》,戏是我的语文老师吴耀南写的,我在戏中演主角,这出戏在老县城小学会演中得了奖。后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放弃了就读淳安中学的机会。吴老师得知淳安县睦剧团招生的信息后,觉得我很合适,就给我报了名。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招生要求我们唱《二郎山》,这个歌调子很高,我因为唱得出色,成为当年全县唯一被招录的学生。那时候,剧团条件艰苦,演职人员所有的排练、生活都在老县城邵家祠堂里。平时排练没有剧本,剧本都在老师的脑子里,全靠老师言传身教。刚进剧团时,我嗓子好,老师们都很乐意教我,但后来到了变声期,我就不能再唱了,被指派去专门搞灯光和灯光设计。当时下乡演出没有电灯,需要点汽灯,汽灯点好后,我就跟乐队老师学习二胡、笛子等乐器。因为看得多、学得多,我后来成为熟知唱腔曲调、动作配乐和舞台灯光等的多面手。
一
淳安睦剧属于全国的地方剧种之一,解放初期同安徽黄梅戏一起被政府指定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淳安睦剧演员发扬“一根扁担两条腿,走遍淳安山和水”的精神,送戏上山下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都作过报道。睦剧演员一年有五、六个月在县里演出,三、四个月在外地演出,每到一地演出,都因唱腔质朴、剧本通俗易懂受到百姓喜爱。在江西、安徽等地演出时,当地库区移民纷纷赶来观看,都看得声泪俱下。
1989年剧团撤销前,我被调到淳安县文化馆,专职做文化音像发行工作。我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参加工作的,到县文化馆工作后,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此期间开始创作睦剧剧本。后来县里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睦剧节目剧本都是我写的。我的创作离不开千岛湖,因为我生长在千岛湖,骨子里流淌着淳安的血脉。我写了一出荒诞戏《天外来客》,讲的是八仙到我县看农家小康生活的故事,此戏于1996年获得县里的“七个一”文艺精品奖。后来创作的《少女喜游千岛湖》《美丽富饶千岛湖》等睦剧小戏,也都是以千岛湖为题材的。
我从事睦剧灯光工作三十余年,传统戏《乌金记》《花园记》《海瑞斗赃》、神话戏《白蛇前传》、现代戏《红松林》《江姐》等的灯光设计,都获得了百姓的喜爱。新编古装戏《花子闹婚》一剧的灯光设计,在1986年杭州市青年艺术节和1987年省第三届戏剧节中也受到专家好评。1988年,我获得了舞台技师中级职称。
二
2002年,我从县文化馆退休后被宣传部聘为睦剧艺社的专职工作者,得以继续发挥余热,开展睦剧传承工作。
我帮助千岛湖镇火炉尖社区组建了竹马队,协助李家坞社区创建了业余睦剧团,还帮助杭州市西湖区转塘春之韵艺术团、龙游县溪口镇大沃口村淳安移民村等创建了首支竹马队,从教演员表演到教乐队敲锣等,我都亲力亲为、不遗余力。淳安第二中学开设职高文艺班,我兼这个班的专业课班主任,专门负责文艺理论课的教学。为使睦剧这朵艺术山花开得更鲜艳,县里领导决定睦剧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宣传部牵头与淳安县实验小学联办睦剧业余艺术学校,由我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1994年,我策划制作了《淳安睦剧民歌金曲》盒带,当时发行了4000余盒;1997年,在浙江电视台的协助下,我组织拍摄了《睦剧MTV》,其中《牧牛》这出戏的小演员就是实验小学睦剧艺术班的学员;1995年至1997年,我走乡串户,努力发掘睦剧渊源,收集睦剧演出的老照片等第一手资料,于1998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睦剧发展史》,该书系统介绍了睦剧100多年来的演变发展过程,对建国后半个世纪以来睦剧的兴衰阐述得较为详尽,并收录刊用了许多珍贵的睦剧唱腔选段。
三
我在从事淳安睦剧事业的四十余年光阴里,为淳安睦剧团的消失失落过,为熟知老艺人的离世感伤过,为越来越少有年轻人学唱睦剧而感叹过,但欣慰的是,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淳安睦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从小进睦剧团搞文艺,已经将睦剧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凡是和复兴、发展淳安睦剧有关的,不管谁来找我,我都尽可能地答应,不遗余力地去做。睦剧是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的本土表演艺术,其实是很有市场的。现在,每个中心村都设有文化礼堂,逢年过节都习惯找个戏班子热闹热闹,如果建立一支专业的睦剧队伍,能接上地气,演出现代故事,那就不愁没有市场了。
我今年74岁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县里更加重视睦剧工作,成立专业剧团,有规范的教材,有专业的老师,有学习睦剧曲调、唱腔、舞台表演等的职业演员。另外,要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从事睦剧的演出、研究、传承工作,把睦剧这朵“山花”浇灌得更加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