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精粹

2016-05-16葛西华刘晓辉管琼

粤海风 2016年2期
关键词:榫卯文人材质

葛西华++刘晓辉++管琼

刘晓辉:什么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风格?我个人认为就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产物。空间决定了不同地方不同的文化。文化会不会有变化?它不是某一个人硬性规定的,一定是人们在自然生产中慢慢进化形成的,中式家具也好、欧式家具也好,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重要是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仔细地去研究中国家具的发展、红木家具形成的背后,有朝代更替、政治变化、文化进程等等,再来认识中国传统家具的魅力,包括它的品质、设计、所蕴藏的内涵,找到它的价值所在。

管琼:讲到中国传统家具,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传统家具的演变过程。家具原本只是一件生活用品,它最初的功能就是让生活更方便。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经历了几百年,是在揉合了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从西域而来的中亚文明,比如胡床;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佛主盘腿在高高的座上,让普通百姓觉得这样的坐姿比席地跪坐着要舒服,解放了双腿嘛,所以凳子椅子就出现了。但是在宋朝之前,人们习惯在户外活动,经常将家具搬到屋外,这就要求每件家具轻便。到了明朝,皇帝为了防止贪污,官员经常被迁到别处任职,流动性很大,所以可折叠的家具出现了。我们在明朝以前的绘画中,看到当时的室内陈设是简单的,往往只有一张椅子,主人的身后通常会有一件屏风,以示这里是主位。真正将一把椅子做到不仅仅满足实用功能,而且在审美上达到极高水准,是到了明朝的中晚期。所以,我们说中晚明的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精粹。为什么?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集大成者,这几个词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事物成果必有因,明式家具的高度成就是具备了客观与主观的条件。

葛西华:明朝成祖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郑和下西洋。管老师刚刚提到明朝经济长足发展,有了经济基础,就有实力为各国送去各种珍宝以示皇恩浩荡,返回时为了稳定船体,装上了极重的木料,这就是南洋各地生长了几百年的名贵树木,紫檀花梨之类的。这些木材传到江南,被极具审美眼光的文人看中,优美神秘的纹理,散发出的自然光泽,这些大自然的极品与文人雅士的清赏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对天道的追求相吻合,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劳作,最终产生了流传后世的经典家具。

刘:明中晚期,从人口总量就可以判断出来,那个年代已经有上亿的人口规模了。一个国家有上亿人口规模!你的GDP、人口规模到这样一个程度,艺术想要发展很正常。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生活的高度繁荣。通俗说,有钱好办事。

管:能够传世的家具,首先材质要过硬,经历时间而不朽。中国人喜欢木,建房子做家具都是喜用木,这是有原因的。一棵树长在天地间,吸取天地之精华,它跟我们一样有生命,我们说参天大树,这里的“参”就是参拜,是思考领悟,这里说的“天”,是道、是法则、是规律。大树是长得高高的树,高到可以去拜天、去领悟天地法则,寻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人最向往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人一生的追求。所以,中国人与西方人不一样,他们的建筑材料首选是石料,而中国人只喜欢木。那么,如何让一件木制的东西保存下来,除了防火,就是防腐。在硬木使用之前,古典传统家具的表面是上漆。有漆的保护,家具的使用寿命虽然长了,但是有局限。

刘:红木材质之所以能够不上漆,我们搞设计的比较清楚,耐腐蚀性在这里摆着,而且耐氧化性很高。比如现在工业社会都有金属,大家认为金属比一般的东西耐腐蚀性强,其实金属不耐酸和氧化的,金属中除了极少数贵金属比如黄金,放一百年还是那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黄金值钱。红木材质值钱并不是我们强加给它,而是它本身的特性。红木家具的耐腐蚀性、氧化性不需要谈的,几百年前的红木家具到今天,还是非常好看。如果脏了,洗干净就很漂亮,再一抛光,就非常有光泽度了。所以红木家具的传承性,就因为材质本身可以达到硬金属的效果,但是比金属还有好处,就是抗氧化性很强,它氧化之后,氧气和木头结合之间,就更好看了,这是公认的。再就是审美,任何的纯艺术纯设计,都要通过形式感达到最后的落实。红木家具,它本身在审美上是无可挑剔的。有一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家理解反了,首先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什么叫世界的?你要符合人类审美的基本规律,符合审美的基本定性,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文化,不管你是用什么形式来展现它,首先是要美,当然,美根据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转变、提高、进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在特定时期一定是美的,符合大家共同认可的审美观的。说到红木家具,我们都喜欢明式家具,设计人特别喜欢明式家具不喜欢清式家具。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繁趋简的过程,从文字到艺术到设计到工业,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是从由繁趋简的过程,在近代全球工业化革命历史进程中,明式家具所代表的明朝中国人对于“简”的审美追求,就有很强的先进性。当然历史也有倒退的时候,比如清王朝的二百多年,在审美观上回到象形文化概念,为了显示出帝皇的奢华高贵尊荣,皇家喜欢上了极显华贵的深色紫檀,并加上极其繁复精细的雕刻,从气势上就摆出了天下第一的派了。但是,由繁趋简、从具象到抽象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明式家具放在当今全球视野下,都是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的。

葛:家具的变化,包括其形状或者审美的变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态是有关系的。朱明王朝开国第一任皇帝朱元璋本身就做过木匠,又是乞丐出身当过和尚,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白手创业,这样的人哪怕以后站到最高的地位,仍然是保持了一种节俭的本质,懂得江山得来不易,所以,他最痛恨贪污,亲自修订了《大明律》。前面管老师也提到过,为了防止官员贪赃,他发明了让官员轮岗,每隔几年换个地方。反贪的力度这么大,官场风险太大,相当一批文人辞官回家。那么文人回家能干点什么呢?读书写字画画教书等等,当时文人中间有个流行的玩法,建造园林,园子多了就需要室内陈设,精心打造的园林,必须配上完美的家具。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朱由校,在位八年,这是一位酷爱木匠活的皇帝,在位八年什么事都不干,每天不上朝政,躲在屋子里钻研木匠技术。历史上有不少荒唐的帝王不上朝,唐明皇是因为有了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贵妃。但朱由校不好色,他兢兢业业埋头做木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哪个朝代都一样。

管:中国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所处朝代的政治气候而完成自己的使命。宋代文人治国的国策使得文人的地位非常高,在历史上留下青名的文人很多;蒙元的统治,让原本享有尊崇地位的文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命运一落千丈,沦为最末等级,失去了政治舞台,只能寄情山水,这也为文人们换来了另一番相对宽松自在的天地,他们不问世事,专心诗文花鸟,成了闲云野鹤。等到明朝时,文人的命运再度发生巨变,一方面被朝廷重用,另一方面又被极具疑心的朱元璋各种猜忌,文人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致使许多人远庙堂处江湖。明代江南地区兴起的造园,就是文人们直接参与的结果。我们今天在苏州看到的大小园林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到造园,小到家具,文人将自己的情怀寄托放进了一件小小的家具中,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将一堆木材架构起来,变成可坐可卧可靠的实用物品,木匠就可以完成,但是,将一件生活用品变成可赏可玩可留存于世的艺术品,却离不开文人的审美介入。明代四才子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享生活在明末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完成的《长物志》,是一本专门探讨治园的著作,用他的话来说,所写皆是“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物件,其中有几章专门写了家具的构架摆设制造,十分细致精到。有情怀有审美的晚明文人,借助来自大自然最神秘的材质,即生长几百年的珍贵树木,最终成就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明式家具。

葛:一件传世的红木家具,从外表看是材质的传世,好的材质包括密度、硬度各方面,才可以保存几百年,普通的木材达不到。除了材质的传世,内里是工艺的传世,比如榫卯结构。只有在中国的家具里面才真正地有榫卯结构,整件家具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钉,完全靠榫卯来结构,上下左右内外非常牢固。中国传统家具正因为有了榫卯结构,才有了明中晚期的家具从生活实用品摇身变成了艺术品、收藏品,甚至传世精品。传统家具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它的工艺精确,扣合严密,天衣无缝,所以被称为古典家具中的灵魂。不用一颗铁钉,单凭其中的榫卯结构,便可以使用上千年,依然坚固美丽。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一截木头也就有了生命,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我们在榫卯结构里面不仅看到了精美、实用,也看到了中国古典家具中蕴含的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等等道家的思想。

猜你喜欢

榫卯文人材质
榫 卯
刚柔并济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榫卯》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