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方向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2016-05-16

北方牧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畜产品规模化畜牧业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方向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进入新世纪的十五年,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很有特色。畜产品产量增长率逐步递减,“十五”期间肉蛋奶总增长率为6.1%;“十一五”期间为3.4%;“十二五”期间为1.4%。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而从今年开始,畜牧业将追求可持续发展。

纵观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四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形成了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保障了供给;二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生产方式日趋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四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畜产品质量越来越有保证。而2016年畜牧业发展将呈现出“猪好、禽稳、牛羊压力大”的局面。

当前我国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压力

从产业内部来看,畜牧业存在的问题:第一,生产方式不够现代化:当前,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率为54%,且一二三产业分割严重,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生产效率不够高:劳动生产力、畜禽生产力、饲料转化率等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三,质量安全体系不够稳:局部的、零星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影响国民对国产畜产品的信心。

从产业外部来说,畜牧业面临的压力:第一,市场变数增大:消费者对畜产品的消费动力下降,需求增长趋缓,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畜产品的追求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第二,约束增多:土地紧缺、环保压力大和蛋白饲料源有赖进口三个方面。第三,风险增大:表现为质量安全事件越来越受关注,养殖场(户)必须在源头把好关,同时,从自身发展角度,还要严防疫情的发生。第四,竞争增强:与国外相比,我国畜产品的价格处于竞争劣势。

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我国畜牧业也面临四个问题,即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

去产能一是要淘汰落后的产能,既小散养殖户自然淘汰。“十三五”期间,畜牧业的规模化率要提高到65%。二是调控种畜禽的产能,压缩种畜禽数量。种公牛要由1400头减少到400头;祖代蛋种鸡要由60万套减少到35万套;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则维持在80万套。

去库存主要是牛冷冻精液的问题。现在很多养殖场不用国家补助的精液,这导致库存明显增加,产生的维持成本也随之增加,对此,不少地区出现库存的冷冻精液几年都用不完的现象。

降成本即把控好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这同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是分不开的。而流通成本高的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当流通成本甚至超过了生产成本,养殖端和消费端都会亏损。

补短板,首先要考虑环境问题。我国畜牧业每年产生粪便达19亿吨,而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只有50%。其次是草原生态保护的问题。我国牧区长期超载,导致草原的沙化严重,自“十二五”执行草原补奖政策以来,草原生态逐渐好转,“十三五”继续执行草原补奖政策。还有科技问题。我国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目前为50%,育种问题非常突出,这说明畜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偏弱。

畜牧业转型升级怎么转

第一,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加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稳定、先进技术难推广等现象。目前,我国已建了4000多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十三五”期间预计每年还要增加 500多家,同时,政策方面也会对规模化养殖有所倾斜。

第二,推动畜牧业的绿色发展。要大力推进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让畜牧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产业。可以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畜牧业司会和种植业司沟通,从需求端推进有机肥利用,促进农牧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要抓好畜牧业绿色发展的示范创建,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200个示范县。

第三,推动产业节本增效。首先要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除了把已有的试点做下去之外,还要力争在 “十三五”期间支持17个省区的500个县开展试点,“十三五”末试点区域粮改饲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以上。其次是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再其次是推进秸秆饲料化,“十三五”末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要达到33%以上,将单体项目投资提高到1000万元以上,优先支持秸秆资源充足、牛羊养殖基础好的地区,推行适用可行的秸秆饲料化技术模式。最后是推动饲料的散装散运,加强宣传推广和示范带动,并提供适度的政策扶持。

第四,推动产业安全发展。首先是提升奶业发展,通过抓奶源基地和质量安全、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指导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引导企业自办、收购、托管、参股奶牛养殖场,同时还要管控好复原乳,减轻国内乳业的压力。其次是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通过抓规范、抓源头、抓专项整治;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加强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打击违法添加;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等活动来完成这一目标。

第五,推动畜牧业创新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畜禽良种的问题。拿生猪来说,核心种源都是国外的,杜长大三个品种占了国内95%的市场。要全面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探索建立畜禽种业发展基金,谋划现代畜禽种业创新工程,加快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建设,完善畜禽良种补贴政策。除此之外,畜牧业创新发展还包括加快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和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猪周期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猪价大起大落的怪圈一再上演,也折射出我国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些短板和瓶颈。“猪周期”是折射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面镜子,改革供给侧才能熨平“猪周期”。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结构性的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简单说,就是要创新,即新产生供给的东西,必须有强大的替代能力与创新能力。

历经数轮市场淘洗,加上政策引导和调控,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标准化规模生产为抵御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给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生猪养殖小、散、乱的产业格局仍然存在;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长期难破;拼资源、拼生态的路径依赖仍然较重。除了市场调节因素,生猪养殖水平整体相对落后,是造成“猪周期”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正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帮助生猪行业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答案是肯定的。生猪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对存栏量简单地增减,更重要的是对生猪产业的产业结构、种猪选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养殖场管理水平等环节的优化整合。

目前,国内外价差调控、收储补贴制度改革、生产结构矫正,是猪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板斧。推进农业产业化更是不能够再 “雷声大雨点小”,引入市场资本、整合散户养殖,通过入股合伙等方式向规模化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地区生猪的存栏量,而且也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推进猪业供给侧改革要坚持做优做强,夯实高产创利润;也要减疫苗,减药物,止住“出血点”,减少“出血量”;要乘出“倍增”薪酬,解放员工生产积极性;更要化解产能,量力扩展,防范债务黑洞。

传统生猪产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生猪养殖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最终使行业走出周期性波动的“怪圈”。

猜你喜欢

畜产品规模化畜牧业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措施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病防控策略探析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蒙古国消费者购买畜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