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2016-05-14马春海
马春海
【关键词】 课堂提问;教材;整体;分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93—01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是较为重要的,因为一节语文课能否成功,与教师能否成功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探讨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只有巧设课堂提问,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深钻教材,认真备课,设计趣味提问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掌握好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备课时,首先要弄清楚作者的思路和编者的意图,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教师要考虑提问的方法,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去提问,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想性、趣味性和可行性。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题过程中掌握学生获得信息的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向谁“借”箭?怎样“借”?结果“借”到没有?由“借”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人物又涉及事件,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显示了曹操的多疑受挫,既表现出周瑜的嫉妒心理,又体现了鲁肃的憨厚老实。与“借”相对的是“还”——诸葛亮“借”,曹操“送”,怎么“还”?无非是在交战中再用这个“借”来的箭射向对方,所以,这一隐含的“还”一旦挑明了,就能启迪学生的丰富联想,虚中见实,增加教学的幽默感。由于笔者深钻了教材,加上适当的启发诱导,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回答笔者提出的问题。
二、着眼整体,紧扣中心,设计课堂提问
中心统领全文,部分服从整体。因此,进行词、句、段、篇的教学,必须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问到关键处,抓在点子上;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避免问多而杂的现象。
如,《穷人》这篇课文通过桑娜夫妇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表现穷人的高尚品质。课文围绕这个中心,着重叙述了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后矛盾的内心活动。这样矛盾的内心活动,其实根植于“穷”。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围绕这个“穷”字,理解好第一段,这一段可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桑娜一家生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桑娜为什么心惊肉跳?学生理解了渔家艰难的生活处境,能为理解第二段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作好铺垫。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应围绕中心词“忐忑不安”设计提问:桑娜为什么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课文中哪些词句写桑娜心中忐忑不安?她为什么忐忑不安?第三段渔夫下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孩子,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善良,天下穷人是一家。这是文章更深一层的意思,围绕这层意思可设计几个问题: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样说的?“熬”字能不能用其他字替换?为什么?渔夫与桑娜不谋而合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表现了穷人的什么品质?这样统筹起来教学全文,共提了不过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既着眼于整体,紧扣中心,一层一层深入,又把词句的教学包含其中,必然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层层深入提问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发展,这样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这个问题学生都能很轻松地回答出来——很美。然后再问学生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美,具体怎样描写的?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指导下,会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轻易把握。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与认知结构,找出能诱导学生思维的兴趣来,使问题能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