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一块空地给“杂草”

2016-05-14高杰

甘肃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庄稼杂草老师

高杰

微信“朋友圈”里曾流行过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题目是“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读罢这个笑话,很多人在思考“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其实,从孩子思考能力缺失的角度看,并非谁有那么力量强大的“上帝之手”可以把孩子用于思考的能力拿走,但现实中很多孩子在思考方面能力的欠缺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想,这更多的在于,本应该留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太多别的东西占有了。

在很多心灵的智者看来,要想地里不长杂草,最好的方式就是种上庄稼。从经济效益来看,种上庄稼充分利用了土地,可以结出更多的谷物,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土地的价值;庄稼本身的存在也让杂草失去了生长的机会,还节约了人力。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或许在那看似杂乱无章中默默生长着一棵异草、一株奇花呢?尽管这一猜测成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谁能百分之一百的确定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呢?

对于孩子而言,其成长过程中冒出来的是“庄稼”还是“杂草”,更不能轻易被下结论。作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无穷的潜力,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需要知识的补充、能力的培训、素养的提升,也同样需要游戏的放松、闲暇的享受。只有兼顾“庄稼”和“杂草”,他们才更加真实,更接地气。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在家听爸妈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只要有她参加的比赛,获奖基本是没有悬念的。有老师戏称,班级里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孩子,那真是睡觉都能笑醒。的确,根据平时我们对于孩子的评价标准,这个孩子绝对算得上好孩子的“标杆”。可事实上,在班级里,愿意与她接触的孩子并不多。有孩子曾经透露过原因,在他们看来,那个孩子太优秀了,以至于他们不敢与之靠近,因为和她相比,他们会觉得自己身上太多缺点;集中在她身上的光环和来自各方面(主要是成人的世俗眼光)的“宠爱”,让其他孩子不经意间对她“退避三舍”。而且,就她个人而言,过于热衷于自己的特长,也确实很少与其他同学一起互动。久而久之,她越来越“优秀”,可身处的圈子也越来越小。对这个孩子而言,参赛、考级、得奖是一棵棵能够获得丰硕成果的“庄稼”,但是与伙伴嬉闹、玩耍这样的“杂草”同样应该得到生长。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有这样一个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致的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并非要求我们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促使我们降低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审美标准,更不是让我们降低对事物的道德评价标准,只是提醒我们,在与世界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对于环境和氛围的关注,只有这样形成的“相处场”才能持久、才富有温情。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庄稼”与“杂草”的这种关系同样值得注意。一直以来,我们推崇多媒体应用广泛、师生互动热烈频繁的课堂,认为老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精彩迭出、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层出不穷就是一节好课;尤其在各种比赛的直接推动下,为了契合那些具体量化的规则,课堂教学逐渐被分割、被形式化,变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教室成了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你用这个理念,我学那个流派。作为观众,我们眼前呈现出来的的确是规格很高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往往也都很高,积极性同样很高。但是,细细回味,似乎还是缺少了些什么。比如,学生要解读文本,激烈的讨论、紧凑的问答、形式多样的幻灯片未必就有学生心平气和读一读、气定神闲想一想的效果要好。以语文教学为例,学生真正对于文本的感受说到底还是自我内化的结果,别人替代不了,科技也替代不了。而那些“精致”的课堂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是否伴随着足够的“营养”,值得我们思考。在思考过后,给课堂长点“杂草”的机会,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常常感叹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恰恰由于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就像一座花园,繁华似锦的同时,留一点空白,让杂草自由生成,不是更具有韵味吗?

猜你喜欢

庄稼杂草老师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拔杂草
庄稼色彩录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
杂草图谱
千万别学“骂庄稼”的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