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有“三跳”
2016-05-14刘庆兵
刘庆兵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之旅,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之旅;学校“全人课程”成长与丰盈的过程,也是教师课程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过程。
为了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我参加了学校的“数学磨课俱乐部”,一共参加了7期,成为“磨课”最多的数学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实现了从理论到艺术再到生命的“三跳”,真正领悟到了课程教学的真谛,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一、“跳”到理论的高度
“数学磨课俱乐部·解决问题”的“磨课”重点依次为研究课堂主线、开课与结课、课堂练习、统整与整合。于是,我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学习和研究: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到底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变?
从第一期的“解决问题”开始,我就认真阅读了“磨课”导师—湖北沙市教科院彭传新院长向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目:《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和《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自己还搜集、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通过阅读和学习,我渐渐体会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解决问题”作为四个总体目标之一,以此为指导的数学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起来,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内容。将解决问题分散在每一个单元中,做到“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以用促算”,实现“用算结合”。
有了课程理论的支撑,站在课程理论的高度,我逐渐树立了科学的课程观,有了初步的课程意识,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课程教学。在《平均数》一课的“磨课”中,我设计了“情境—提问—解决—应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由四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和制约的环节组成,其内在联系是: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数学问题是核心,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我以“学校毽球赛”为全课的活动主线,先估计、讲道理,再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说明平均数的特点是“界于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然后说明平均数是动态的,改编本设计第2题;练习时,对比平均数与平均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从注重对学生的个人评价转变为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价,并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
通过“磨课”,我逐渐领悟到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不但名称发生了变化,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编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再以“应用题”的独立单元出现,而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将计算、统计以及空间图形等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注重对学生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这一“跳”,让我对课程系统有了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有了一定的理解,我更加关注知识在学生那里是否被体验、被领悟、被使用,是否在使用过程中转化为教育智慧。
二、“跳”到艺术的高度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关注每个环节。我着眼于提升自己的课程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着力构建“情知互动”课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1.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
我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主要通过设计游戏情境线、故事情景线和生活情境线,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把外显的“情境线”和内在的“知识主线”合二为一,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如教学三年级下《玩球—可能性》,以玩球为主线,通过“猜一猜、摸一摸、涂一涂、装一装”等活动创设情境。
2.解决问题的开课结课
开课、结课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环节。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和耐人寻味的结尾为支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愉快、“探”得投入、让课堂更高效。
我在实践中,摸索出开课有“以旧引新”“兴趣激发”“矛盾冲突”等类型,于是在第3期“磨课”《平均数》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开课的:
(同桌合作摆三摞棋子:第一摞叠2个棋子,第一摞叠7个棋子,第三摞叠3个棋子。)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摞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怎样才能使三摞棋子同样多。
师:你们是怎样摆的呀?
生l: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摞—2个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摞里,每摞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摞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生:移多补少!
师:真形象!请你再想一想:在刚才移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师:同学们真棒!刚才的叠棋子游戏,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由开始的“不相等”变为“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平均数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与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自己对数学的体验、感受和收获,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在结课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课既可以是深化新知的拓展性结课、埋下伏笔的悬念性结课,也可以是互动交流的评价性结课。这样的课堂凸显出教学关系的民主化,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
下面是我在教授《平均数》一课时的结课设计:
师:这节课快结束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请大家从自己的收获上给这节课的学习打个分,要说明理由。满分10分。
生1:我打10分,因为我不仅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特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将来在选择工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2:我打9分,因为这节课学习很开心,没有感觉累和乏味。
生3:我也打9分,因为这节课的知识实在太有趣了,我想再学下去,但马上就要下课了,我有点遗憾。
师:由于时间关系,让我们来估算一下这节课全班的平均得分情况吧!
师:谢谢大家,希望平均数这个朋友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精彩开课,赢在起点;巧妙结课,胜在终点。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课程的主体,把自己和学生置于情知互动的课堂之中。
三、“跳”到生命的高度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掘、利用各种潜在的情知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情与知的互动,使学生在情与知的互动中,发展情与知。它既是人与人互动的目标,更是促进学生情与知协调、充分和主动发展的手段。这是一种充满情智氛围和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是充满生命诗意的课堂。
在我“磨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在教授《大数的认识》一课时,第五环节是自主建构完整的“数位顺序表”。我在帮助孩子们弄懂了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后,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数位,填写数位顺序表。孩子们立刻开始小组合作,有的按照黑板上的板书在填,有的和身边的同桌交流着,商量着,互问互答,好不热闹。可就在这时,我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个孩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眼睛四处张望着,看着我的时候,好像想跟我说点什么,又马上低头看着自己的练习纸。于是,我快步走到孩子的跟前,蹲下来,亲切地说:“小朋友,我能成为你的学习伙伴,和你一起完成数位顺序表吗?”就是这一个蹲下来的动作,就是这一句亲切的话语,我看到孩子眼睛里流露出的喜悦和信任。
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我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多元目标入手,多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我不仅学会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也更加重视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中,它磨出了我对课程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与同事之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我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我提升教材的高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郭元祥教师说,“离开了教师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创造,即离开了主体意识的发挥,课程对人的发展价值也便无从体现。”课程实践需要教师的课程意识,我要继续做一位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与学校课程一同成长!
(作者单位: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