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光,未来之光
2016-05-14李莹
李莹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在蒙昧的原始年代,光也许是一堆火。有了这堆火,人类始祖尝到了熟食的美味,体会到了温暖。身体温暖了,在语言、思维方式上也柔软起来,文明自此而生。
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礼仪是光。这成为统治一个王朝、维护一个王朝的巨大根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禁锢着一切妄想活跃起来的思想,当这样的统治根基不稳、倒塌之时,周公、孔子无不痛心彻骨,呼吁重建这一切。不可改变的秦法以其巨大的威力征服了战国七雄,礼仪仁信智被踩在脚下,一个强大的版图形成,更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思想来凝聚人心。
董仲舒博士来了。公元前140年,他在长安设太学院,是我国最早的一座高等院校。在这位儒学大师眼里,设置太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养士育才和推广教化,即“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理想境界。二者本是相辅相成的,贤才的典范作用促进习俗的改善,而教化的推广又为贤才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关于太学的管理,他主张“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董仲舒提出的这些主张在汉代太学中被充分采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得此牢固的确立。
大学之精神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贤所创办的书院或是讲习传道过程中,培养、启发了许多贤能之士,他们以自己的才能与际遇,在儒家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阶梯上尽力作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曾几何时,封建的专制制度压住了这教育之光。大学教育成为加官晋爵的砝码,学而优则仕堕落成为饱读圣贤之书却只读死书看不到真理之光,成为制度和政治的附庸。大学也需要光!
斗转星移,两千多年的时光转逝而过。西安,承载着凝重的历史,这里有过世界之都的辉煌,也曾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文明之果曾经东渡,也曾南下,文明遭到毁坏时,它也不曾逃离。如今的西安是幸运的,历史的额外眷顾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学文化成为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我试着要给这道风景线找一个历史的、文化的领头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在西安扎根六十年了。她于1956年从上海迁至西安,其前身是上海南洋公学。在她举家迁入西安之时,西安已建成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每一所大学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为何后来者居上?
这要从其前身南洋公学不同于西安诸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开始说起。当时的旧中国刚刚大败于中日甲午海战,满目疮痍,民族灾难与危机迅速加重,而教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仍然苟延残喘,戕害进步思想。新学萌芽零零散散又极端柔弱,难成气候。中国人没有任何现代教育,外国教会学校却乘虚而入,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教育主权和文化品质。创新学、兴民族、续文明已经刻不容缓。1896年,清朝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奏请清政府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以“自强储才”为宗旨,开中国近代教育之端。
在设立之初,南洋学院就设立了特班以及铁路班、政治班、商务班以应继续,为设立高水准的大学创造条件。在学校的课程中学生不但要求读中国传统教育的四书五经,还设立了译书院、东文学堂以引进西方文化典籍。在“自尊、勤奋、简朴”的学风和“爱国救民”的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培养出了众多驰名中外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唐文治校长独特的“以德为先,科学尚实”办学理念下,南洋公学开始大胆使用美国哈佛、麻省理工的英文原版教材。可以看出,交大前身在创立之初就担负起“敢为天下先”的社会责任,因而今天的交大将敢以勤奋争第一。因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唐文治校长语)。在交大110多年的风雨中,交大培养出2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研制或承担任务的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以及国产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正是这以勤奋争第一之精神的体现。
由此可见,大学胜于精神。昔日敢以交通大学命名,是时代需要用交通实体如铁路、公路、桥梁等为工具,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今日之交通大学的发展定位则是“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又与六十年前交大西迁的精神内核完全吻合。新一代的交大人从老一辈的交大人那里继承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责任,也继承了他们舍我其谁、谁与争锋永争第一的精神。而在当代,要把人心凝聚起来,靠什么?靠的是睿智的自我定位与合理的发展愿景。现在的交大将学校发展愿景定位为:实现“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向往,栋梁之材辈出,国际影响显著。”这既是百年交大几代人的美好梦想,也是交大教师、学生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交大人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这样的发展愿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
今年是交大建校120周年暨西迁60周年。六十年前交大西迁之时带来了黄浦江之畔的城市文明,那时的上海作为一座被殖民多年的城市,她的地域文化尤其独特,这造就了独特的上海本帮菜,上海的吴侬软语,上海的开放的思维。昔日的交大人呼吸着黄浦江边湿润的海风,脚踩着流行的踢踏舞步,来到这黄土飞扬的沙坡村头时,我难以想象他们感受到的落差。当柔软的上海话遇到粗犷的秦腔,他们的人生比别人的人生更需要柔韧的适应性。
我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在教给学生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时,我经常告诉学生,这种差距很大,我们表面看到的文字不同背后是巨大的难以调和的不同,语言与习惯不同只是一个载体而并非事情的本质,在语言背后是文化认同的差异与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谈论中西差距差异这个话题太大,还是想想中国的南北差异吧,或者想想陕西的陕南、关中与陕北差异有多大。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谈论起来仍然漫无边际。我的老家和爱人的老家只有几公里的路程,但只因有一面高三百米的黄土高坡相隔,他们那里因为几百年来吃水困难,造成了非常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很长时间我都难以适应。试想,相隔这么近都有差距,我们如何谈起之前所提到的那些遥远的差距?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似乎隐隐约约对老一辈交大人的西迁至西安的不适应有了几分理解。
在一张珍贵的西迁前拍摄于上海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一群用理想主义铸就今日西安交大之魂的年轻人。他们衣着简朴,但眼神里充满着热情、乐观、憧憬和稳健因而显得异常高贵。合影的背景是西洋建筑风格的上海南洋公学。欢送西迁学生的乐队中,眼里充满了不舍与祝福。
但生活上的适应对他们来说不是难题。奉献,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奉献就是光荣。认准的事情认真做,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当从上海开往西安的西迁专列开过来后,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紧随其后精准到位,为了保证西迁教师的安居乐业,交大的搬迁是整体性的,所有的生活设施包括食堂、卫生所、豆腐坊、酱菜厂、理发店都一起从上海搬过来。时至今日,这已经形成了交大周边特有的海派生活氛围:老客栈的上海菜和忆江南的杭帮菜都是摩登的黄浦江与浑厚的黄土高原结合的产物。这让我想起哈佛的一则轶事。哈佛校内是禁止抽烟的,而新聘任的一位知名教授烟瘾很大,他宣称自己无烟不欢,无烟则无法思考。校方得知后决定为他破例,专门在他的办公室为他装了一台抽油烟机。故事真假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两个校方的思路很相像:他们愿意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在制度力所能及的范围去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南洋学院带来的都市文明与大西北的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现代的交大。欲建立现代的、世界一流的大学,必定有着一流的管理制度。从办学定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合理的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团结师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大学的定位转化与发展愿景的展现。在交大,学校自2014年起就设立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奖和优秀教学团队奖,以激励教师潜心育人。而举办的“十大学术新人”评选活动是特意为了展现青年教师风采,增加广大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入选的青年博导、副教授中,年龄最大36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33.5岁。看到这组数字,我为古老的交大拥有这样年轻、鲜活的血液自豪。以他们的年龄和学识,倘若他们以金钱为导向,去创业或去做高管都有极高的成功率,可他们却团结在交大的发展愿景下,教书育人,以自己人格魅力和学术美丽去塑造、去影响、去改变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今天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号召下,他们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续写着牺牲和奉献的西迁精神,交大的历史、现在和将来在我眼中也愈来愈清晰起来。
大学是人们称颂的象牙塔,却也未能免俗。近年来,由于教学质量下滑、盲目追求数字化标准划分、高效行政化等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多有诟病。睿智的交大管理者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率先向社会公布校方管理《约法十则》,内容涉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严格管理分管部门、自觉履行请示汇报制度、做维护团结的模范、开展创造性工作、做好调查研究、遵守中央廉洁从政要求等十项约定。这无疑为高校在新时代下如何解决新问题提供了范本。
交大的学子来自全国各地,在学识和综合素质方面实属一流,死读书、读死书肯定无缘于交大。在我遥远、苦涩的求学生涯中,对一位学长记忆非常深刻。那是一个看似木讷寡言的男生,但文笔极好,听说上课时总是喜欢看与学业不相关的“闲书”,别人被迫在题海中苦战时,他考试却总能轻松拿第一,课堂上却因为晚上看了太长时间的“闲书”,每每在听完老师的开场白就昏昏睡去。一开始老师以为这是劣童,也有罚站、面壁之类的惩罚,看到他屡屡考试第一,也拿他没办法,只是在他酣睡于课堂时频频掷去粉笔头以示警诫。那时,我们叫他“神童”。后来听说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这在一个偏远的县级中学是很轰动的事情,当时对交大一无所知的我从学校隆重的庆祝活动中窥见交大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现在,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回想当年这位校友,虽说不能称“神童”,但也可暂称“神通”吧。我将他学业的成功理解为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对他所看的书可以过目不忘;拥有超强的求知欲,课本上单调的知识已满足不了他的探索欲望;拥有超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无论哪个学科的书上提供的知识,都能在他这里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具有潜力的人才,因而他能被录入西安交通大学也就不奇怪了。
曾经的交大校长彭康,就提出过著名的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三活跃”主张,这也是对交大学子学习能力的一种诠释。传统的观念以为能去交大读书的都是书呆子,实则不然。除了之前引用的那位校友的轶事,看到“三活跃”主张我也豁然开朗。正因为思想活跃,交大学生在辛亥之年推翻帝制斗争中冲锋陷阵,是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堡垒。学习活跃即作为交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和社会文化学习都要给予热切关注,从而也大力发展了科学、工程、经济、人文等各种学术团体。生活活跃的交大学子在百年前就上演过话剧《六君子》、歌剧《茶花女》,开展演讲、辩论、歌咏与体育比赛等多种活动。2008年起,全体本科生划分到彭康、文治、宗濂、南洋、仲英、崇实、励志、启德八大书院中,每个书院都有其独特的院训与文化特色,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平台。今天的交大校园里共有204个各类学生社团,每年吸引学子逾万人次参与。
在交大的独特的学生培养方式中,交大的教育家们始终贯穿的理念是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独特的人格,塑造国魂。任何以物质为形式的东西都在变化,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唯有精神可以很好地流传下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成长平台,“转身遇见大师,随处可见讨论”,是现任领导对一流大学学校氛围的理解与追求。西迁精神永远植根于交大学子心中,家国情怀永远是学子们的精神动力。在这所校园里,无论你选择哪个季节来探望,总是有不一样的风景。冬日里的梧桐大道、樱花大道上树枝上孕育的生命也不输春芽啊!多年前,我曾去交大看过樱花,那繁花似锦、花压枝头的美景令人无法忘却。近年来去看樱花的人更多了,我却总是怕过度的喧闹打扰了这些学子而怯步。
走进交大,才能明白大学不是大楼这句话的真切含义。这句富有辩证哲理的话语含义耐人咀嚼。大学不只是大楼:近二十年来,各个高校扩招、建立新校以规模求大,只有交大坚守自身特色,追求自己认准的“世界一流”,将投资用于实验室建设、软件的投入以及学生与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之上。这样的隐性投资是决定大学之间较量的最终砝码。相反,沉迷于粗犷扩张的大学,将许多象牙塔之外的不洁之物带入这本应圣洁的校园,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大学承担了诸多社会责任,身为大学中人,应该在远离世俗、专心育人、尽心职守方面做出应有的表率,而不是沉迷物质、不思进取,让学生失望,让社会失望。大学首先应该是大楼:这大楼,不在于外观上的高大上,而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如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所承载的勤奋、博物馆里陈列的厚重的历史、西迁纪念馆里展现的奉献与兢兢业业,都是后代人享用不尽的精神大餐。
交大是西安的骄傲,她曾是上海的小家碧玉,而今,她更是西安这座古城里的大家闺秀。交大独特的工科优势近年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产出为高校与社会的融合提供了范例。是时代对大学与大师的尊重让交大亭亭玉立,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对大学的尊重与重视,以便让交大更好的成为中国的交大,世界的交大。有幸参观学习了交大先贤们办学的艰辛历程和为了这所百年名校所付出的心血甚至是生命后,也让我们更好地检验了自身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在我们这个喧闹的时代,商业化疯狂吞噬着一切的时代,耳边总是在充斥着“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的喧闹声,而这些教育先贤们,他们却以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学生为己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何发扬大学精神、增强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让大学之光点亮未来?重视大学之光是我们解决当代出现的反智倾向与审丑倾向的最可靠的办法。大学所传承的教育之光与理智之光必然会穿透庸俗之恶,迎来一个自省时代,还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