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之道

2016-05-14李子白

延河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妇农夫大学

李子白

西安交通大学的采风之旅,让我倏然间想起一段农人夫妇的精彩对白:家中修缮,在角铁上需用螺丝固定一块木板。螺钉从角铁和木板的眼中穿越后,拧上螺帽算完。农夫压着角铁和木板,农妇拧螺丝半天没拧上去说:咋不合窍(配套)!农夫问:公的(螺钉)母的(螺帽)?农妇答:母的。农夫问:对端(正)了没?农妇答:端了。农夫说:你来压着,我拧。两人换了位置,农夫没怎么费事儿就拧上去了。农妇问:拧上去了?一脸的佩服和爱意。农夫答:拧上去了。一边拍着手潇洒的容色。你行!农妇给丈夫递上了毛巾。农夫说:《易》里说,公是男,母是女;公是天,母是地;公是阳,母是阴;公是乾,母是坤。拧螺丝其实是一个理。农妇微红了脸色接过丈夫递来的毛巾说:就你能!说得跟男女关系似的……

没敢问农夫的学历,也不再敢在人前轻易炫耀自己学到的东西,更不敢讲自己的涉猎面之广。聆听乡下夫妇精彩对话的经历,着实让我汗颜。更明白,再深奥的道理或学问,民间表达都很浅显。民间其实是有高人的!回想采风中获悉,西安交通大学“交通”二字乃“天地交,万物通”之释义,突然间就想起了这段精彩的对话。

交大之交通,取“天地交,万物通”之寓意,是够气派的大气象。既可解释为人体之经脉和毛细血管,也可理解为大地上山川湖泊、万物生长,但不能说与今日的交通一词含义没有一点关系。俯首鸟瞰今日之交通,附着在陆地上你来我往的羊肠小道与都市街巷、国道与高速、动车与高铁,直至虚拟却又实存于高空的飞行航线,和地球仪、地图上兜着地球的经纬线,那都是事物的经络与动脉。调度是秩序的推手,秩序是调度的结果,否则撞机与道路的拥堵就会成为新常态让人类发愁。而教育就是培养调度。

说实话,我很颜惭。颜值是说给漂亮人的,咱没入那个序列,但做点格物探究的事从未输胆。

以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而言:一个人受教育需经历学前班(幼儿园或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生,可以说一晃荡就是十几二十年。一个学人的青春时光,耗费在了学术的海洋。自然是令后学钦敬的。但有没有捷径,让那些基础的东西在短期内以速成的形式被孩子们接受了,然后再说是宅在院校或机构学术研究,还是步入社会兴办实业,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一个人能干什么的基质分野,的确是件令人颇费心思的考量。自己有多大潜力,一时半刻恐怕连本人也未必能定夺的了。

放下中小学、幼儿园不说。大学之大,大在哪儿?有多大?是仅仅较中小学的一种词义概念,还是在教学方法、方式、理念上有着明确的界定或区别?毕竟这里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人类的所有学问都在这里储藏。既往是历史,如今在当下,未来由这儿预测。大学里学什么?怎样学?啥效果?这就像未来会不会有许多人在太空上班一样?生活中总有一些闲吃萝卜淡操心的人,毫不避讳,自告奋勇地讲,我是之一,说得高大上一点儿,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说得实在一点儿,也就是个教育问题。它仅仅是社会公共问题中千头万绪的物事里的一个点。但对国家而言,对民族而言,对社会而言,对人类而言,教育能是小事儿么?!新时期以来,我们进行了扩招、推向市场等所谓的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到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又回到了原点:脱离了育人第一的基点和航线,所有的教育都会成为历史的笑柄,都是急功近利躁动的表现!教育如堕落,信仰会滑坡,道德会触底,社会会迷乱。教育岂止是眼下的国计民生!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基地、科技的航母、国家的智库、人类的未来。

《大学》有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血脉,把培养祖国未来素养,把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一言以蔽之,即把教育推向市场,把教育当生意做肯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这些年,我们教育的失败,败在本末倒置,败在了“鱼”与“渔”的概念不清,让孩子们接受的是对已经上岸了的“鱼”的攫取豪夺,忽略了下海捕鱼技艺和素养,这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也感到可悲。

还是那句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第一,让受教育的人首先做好人,是益世利他,同时也能获得自我尊严与荣誉的人;思维方式第二,让孩子们怎样来想事,怎样晓事明理,怎样来适应社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第三才是知识,才是信息量,才是公平竞争,才是创新发明。如此三位一体,相互交融,还有没有炫富的郭美美、投毒的林森浩、杀人的马加爵和药家鑫?严格意义上说,他们的选择,证明了他们大老粗式的有知识没文化的贫乏。以为扩招就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愿望,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天大错觉,反映在统计报表上的学历比例,并不能说明一个民族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即使延续当年德、智、体三育统一的理念,社会风尚也应该是另一种模样。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民族存亡的大事。没有这一清醒,被别的文化蚕食或同化是迟早的事情。一位学人,从幼稚园,再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步入社会,直至“活到老学到老”,不如此岂止落伍?知识在不时更迭,需不断充电,与时俱进。专业,在理工科强调精准;社科类的界别不妨带点模糊的通行规则未尝不可,比如书法,比如绘画,谁又是样板成为规则,谁又是第一把别人比下去了?!这种思维或想法本身就是诡异的。严格地讲,社科尤其是艺术门类,有规律可循,不应该有标准。社科要死板了制式,既不利于创新,更会复制出大批的匠人,匠气会汗牛充栋。“没有规矩,何以方圆”与大胆进取,锐意创新,看似矛盾,实无对错之分。关键在语境!是什么情状下的发生。就环保而言,我们的理念,一定要从天下万物可以为人类做什么,上升到天下万物可以为生态做什么的高度,人类的环保视野才可以踏上更高的台阶。万物为人类所用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短视的低层级眼光。

总之,大学之道,在彰显好的德范,在引导建立好的社会风气,在天下情怀、体恤民间,在普及极致。我常常在想,最最理想的大学模样,是赫尔博斯所说的书房,犹如天堂,是最有话语权利、最权威的处所。如果到了专家不断地挨拍砖,那是要么专家不专,或媚上,或趋利,或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

过了五十岁的自己,已经非常冥顽,无论多么热闹红火的事儿对自己已无吸引力,如丙申这个大年,既未看完整的春晚,也未去观光华灯秧歌。

所以引用四书中《大学》的卷首第一句作为文题,是因为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分不清大学与学院的界别,更厘不清学问的大学和院校的大学的本意。当年以为大学与学院就一回事儿,是一物两名,无非是书面语言与口语的不同。到后来方才知晓,学院只是大学里面就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传道授业”场所,而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下面有许多院系。这才不再懵懂。足见学可以知多,知多则误少。

有两个利好的资讯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国家决定,在相隔17年之后,全国有八所高等院校恢复儿科医生的本科招生。亡羊补牢之举让人憾愤之余还是心慰,否则也就不会被报原卫生部副部长的孙子就医四小时挂不上号。战略的眼光是指看问题长远,对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第二个是,欣闻莫言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考试,取消大学等级,学习德国、欧洲,一部分上大学,一部分上职业院校的提案。且不论莫言的提案是否会被采纳,但至少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值得反思。

对一个院校的了解,当然应从其校史开始,再是校训、再是办学理念;然后是其规模、师资力量,在国家级的平台上有没有顶级的专家学者;然后是学科,在世界级的学术圈有没有高端专业;然后是图书馆,看其藏书量;然后是招生量……无疑,交大是特立独行的。120年的风雨沧桑,苍迈中经见了两甲子的历史变迁,蕴含了独有的人文血脉,创建了自有的辉煌,而且会走得更远——

《大学》卷首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把第一个“明”理解为动词,似可解读为彰显、弘扬;把第二个“明”理解为名词,明德似可解读为良好的文明的社会风尚,而“在亲民”即可解读为重视民声,听取民意,关注民生,造福民本。如此一来的“止于至善”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社会和极乐世界了。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做大学问的人应该厘清的起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始发地交大的机遇,也是所有高等院校的机遇。如何去契合,如何去融入,自然不是我所能指手画脚的。当然还有暗物质,还有引力波,还有互联网+,还有世界的战火连绵,社会的困扰纷乱,需要我们去深究,去参与!

值此西安交通大学校庆120周年之际,写以上话作为一位末名文人的祝愿!

猜你喜欢

农妇农夫大学
躺在树下的农夫
农妇卖了多少个鸡蛋
农夫和蛇
遗失的斧头
至善
农妇的理想
母亲的背影
农夫卖猫
富贵病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