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2016-05-14戴志勇

浙江人大 2016年4期
关键词:族人原生态良知

戴志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扫祖墓的时节来临,杜牧诗句,安慰行人的是酒,然而最能给人安慰的,是族人在祖人墓前的追思和彼此相聚。

因为祖人,而有后人的开枝散叶。在流变不定的现代社会,有些亲人多年不见。清明时节,正好合族老小从各地奔回,一起体认共同的生命之源。疏离的亲情,在祖人墓前得以年复一年地被重新激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不难体会到,除了基于个人权利的契约,还有一份基于血缘的温暖。它给予活着的人以更丰沛的生命力量。

向死而生,固然可以让祭扫者清除自己内心的尘累。但更重要的,是这份对逝世先人的追思之情,在根本上不掺杂任何回报的期望。对终有一死的人而言,有多少馈赠,能比得上生命的无尽延续更为可贵。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与人,在根底处,绝不是“全然为狼的状态”。人性之中,有着很自然的光亮。而这光亮的培养皿,就是家庭,是亲子与手足之情,是族人之间本应有的温暖相聚。人们常把良知仅仅当成独存于个体的自觉,但“异于禽兽者几希”的良知之生发、充沛与扩展,又何尝不是植根于亲子与家族关系之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清明祭扫,就是这样一种让我们重新体认人之为人的习俗。它内生于我们的文明之中,而得以逐渐演进成型,一年年地参与构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感受天然的温暖,也就自然地在生老病死等各个环节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爱而仁,礼与法,通过践行这些,一代代的人,得以成为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人。

这就是最原生态的社会自治,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人格滋养机制之一。同时,因为礼可损益,现代法治也完全可以与那些植根于最原生态的社会自治规则对接。我们的生活,既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也要实现人格的平等。由家人、族人、国人而天下人以至自然万物,一个人所能当下体认的领域越深广,其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也就越富有力量。

与春节类似,清明节也包含着滋养我们此世生命的生存结构。这正是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要在清明祭扫祖墓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族人原生态良知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原生态静宁苹果
良知说话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