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16-05-14南剑飞赵丽丽
南剑飞 赵丽丽
摘要:新材料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保障,更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文章聚焦中国新常态下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问题,着重阐述了总体现状、成效、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为做强、做大ST区新材料产业,持续提高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优化;ST区
一、 问题的提出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基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加大了对新材料的扶持力度,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大对包括先进材料在内的四个领域的投资;欧盟研究出台了新材料激励政策,重点发展纳米等新材料领域;英国、韩国等紧随其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世界新材料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期。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一些关键材料的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被国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重点培育和快速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新材料作为上海市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已发展成为产值位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成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其中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已成为上海新材料产业的两大核心产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危机的应对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抢占工业发展新制高点,巩固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促进经济增长复苏。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已发生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弯道超车”,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作用,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在未来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各行业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且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牢牢把握以上经济形势的基础上,ST区委、区政府为了推动ST区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追赶式增长,积极对接国家、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明确了ST区产业发展的“3+2+3”的八大产业集群,并将“ST区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的难点及对策”作为区委重点调研课题。
新材料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保障,更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中国整体进入新常态下,在中国“四个全面”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ST区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如何做强和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如何持续贯彻和落实ST区“工业强区”战略,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ST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ST区关注的焦点。本文聚焦中国新常态下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问题,分析了其发展环境和发展概况,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建议,为做强、做大ST区新材料产业,持续提高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二、 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诊断分析
1. 总体现状。
(1)招商引资力度日趋加大。ST区大力开展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境内招商和境外招商并举,针对新材料发展目标,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引领性作用、产值效益高的重点项目;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尤其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着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为重点项目做好配套工作,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新签约新材料项目18个,总投资达79.49亿元。中国软包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BOPP薄膜项目落户ST工业区;全球最大的工业织带制造商澳帕曼落户张堰新材料产业基地,除此之外浙江永恒实业稳定网络索、上海晟玺PC热塑料镜片等新材料项目也相继签约落户ST区,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2)发展软环境已逐步营造。一是引导企业用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市、区三级专项补助资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2013年,ST区新材料企业新增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两家;ST区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小巨人、专利示范企业各一家;乘鹰新材料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上海市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及各类品牌创建奖励等共计576万元。二是加大融资和人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融资服务新平台,帮助企业对接银行、担保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2013年组织新材料产业系统性的融资对接活动5次,落实贷款1亿元左右。鼓励企业引进在新材料领域有前瞻性眼光、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人才公寓和单位租赁房、员工宿舍楼工作,落实人才的住房、税收等优惠政策。
(3)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新材料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升行业科研能力。目前,“多功能纤维面料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种纤维涂层研究中心”等相继在ST区落地建设。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科技攻关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提升。欣年助剂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低碳化工催化剂工程化平台”,与中石化石科院合作开发工业废水的膜处理系统,推进催化试剂的研制开发工作;汇得化工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申报了2013年度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高亮揉纹聚氨酯树脂,对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4)产业转型发展日益加快。鼓励企业采取增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自身技术的升级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华峰铝业通过增资并购方式引入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应用领域,2013年公司产值首次突破9亿元,产品成功打入欧美、日本等市场。鼓励凯鑫森与其关联企业凯兰达兼并重组,强化与上市公司上工申贝的合作,重组公司将获得后者注资1.8亿元,用于发展新功能性薄膜和涂层材料项目。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3年新材料产业有1家企业被列入淘汰产能企业名单。
2. 主要成效。作为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ST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特种橡胶、新型绿色建材、高档涂料等,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华峰超纤、嘉宝莉涂料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措施,ST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表现在: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区54家新材料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7.51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成长性良好,已发展成为ST区新材料两大支柱力量,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实现产值65.83亿元,同比增长2.59%;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实现产值23.28亿元,同比增长31.75%,其中华峰超纤贡献产值7.27亿元。
(2)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ST区新材料企业顺应产业发展形势,通过有效配置人力、物力等资源,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引领和辐射整个产业集群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例如:华峰超纤作为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生产技术领域内的领跑者,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二,技术储备丰富,是5项国家轻工行业标准起草与制订单位之一,拥有较强行业话语权。精细化工园区的嘉宝莉多年来潜心专注于涂料行业的经营,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核心产品已成功打入高端市场,2013年企业获得中国涂料十大品牌(内资品牌)、中国著名涂料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2)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从目前新项目、开工及竣工项目情况看,新材料产业后续发展动力较足,形势良好。2013年,ST区引进新材料产业项目18个,计划投资总额79.49亿元,其中用地项目11个,计划投资总额78.76亿元,用地面积1 040亩,亩均投资强度757.31万元。华峰铝业、美凯威奇等1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悦得软包装、巴德士等13个项目已竣工,有望2014年投产,凯鑫森(二期)、立邦工业涂料等8个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上述项目预期将新增产能34.76亿元。
3. 现存问题。
(1)自主研发能力较弱。ST区新材料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高端技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生产工艺的研究欠缺,创新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目前ST区新材料企业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且品种不全。部分企业对硬件的重视程度高于软件,对前者的资金投入也大于后者,在人才、技术培育等方面缺乏远见意识,制约了新材料行业的创新发展。浙东建材产值规模较大,但受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影响,客户可能随时转走订单,企业正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2)产品配套能力较弱。ST区新材料产业相互配套能力较弱,上下游产业融合较差,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欠缺。部分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在区域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采购商,需要到其他地区进行采购,增加了企业交易和运输的成本,原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部分优势被相应抵消,区域内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销一体化网络格局也难以形成。
(3)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产学研的长效机制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目前看来,ST区新材料企业的产学研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较多,围绕某一技术领域的点对点合作较多,部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技术转让以及委托开发等较低层面上,部分研究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重复投入和建设的现象,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对关键技术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二是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表现为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专利项目较多,但项目转化率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各环节紧密结合的机制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方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金霞化纤与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致力于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工作,但受生产设备、投入成本等因素影响,双方的合作更多地停留在研发层面,致使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三、 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措施
1. 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都明确将新材料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产业政策的引领下,新材料产业势必会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ST新材料产业规划前瞻性强,目标清晰明确,区域内重点发展的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与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契合度高,为争取国家及上海市的产业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ST已形成以八个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企业。张堰镇、漕泾镇、上海精细化工园区、ST工业区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有力,为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孵化器,区内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壮大,引领和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2)不利因素。ST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等方面缺乏优势,发展面临着较多不利因素:从事新材料产业的科研机构数量不多;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高性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进展缓慢;高端技术人才不足,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尚未完善;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节能控耗和转型升级压力大。
2. 优化措施。
(1)培育新材料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将做大产业和做强企业相结合,支持华峰铝业、大巨龙蓬盖等企业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支持嘉宝莉、华峰超纤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具有为上下游产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特色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紧凑、各细分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形态,加速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2)加大产学研合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环境。围绕ST区新材料产业创新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攻关实力和优势,不断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着重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环节,提升ST区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对新材料企业具有共性的科技技术进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加快新材料产业商业化、规模化进程。鼓励ST区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力度。
(3)加强政策对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按照ST区关于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对于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符合新材料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其争取上海市土地统筹指标,加快推进项目的落户和建设进度;支持企业申报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海市及ST区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对企业成功创建品牌给予奖励;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等专项补助资金,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打造企业特色品牌,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N].文汇报,2015-05-20.
[2] 赵丽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11).
[3] 肖林.直面新常态与创新驱动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南剑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5,(3).
基金项目: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商学院上商学者基金项目(项目号:15KY-SSXZ-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号:09YJA790171);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号:YWHYZ09-02)。
作者简介:南剑飞(1974-),男,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金山区行政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工商管理;赵丽丽(1978-),女,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上海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业经济、城市经济。
收稿日期: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