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与“东方红一号”
2016-05-14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的“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1965年1月,钱学森建议将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任务,得到聂荣臻副总理赞同。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拿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方案的钱骥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很快拿出初步方案。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由赵九章任院长、代号叫“651”的卫星设计院,并把中国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为了满足“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要求,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采用了铆接、阳极化电抛光、光亮铝件大面积镀金、铝件热处理等多项新工艺。在进行卫星蒙皮阳极化电抛光工序时,没有房子,就在露天下进行,没有容器,就铸造三个大铝槽,在雪地里挖个坑,把铝槽架在上面用木柴烧,在这样的条件下奋力开展试验。
经过几年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终于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总体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能够被地面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四个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质量总和还要超出29.8千克(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只有8.2千克)。因化学电池寿命有限,“东方紅一号”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运行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至今它仍在轨道上。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