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先进化工园区管理经验借鉴及启示
2016-05-14高鸣陈怡李冰
高鸣 陈怡 李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化工企业已呈现出向各种化工园区集聚发展的态势。作为经济增长点,化工园区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化工园区管理模式及经验,总结了目前国内化工园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管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我国化工园区管理现状、促进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化工园区;环境管理;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6)04-0014-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6.04.003
Abstract:With the quickening of the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chemical companies were centraliz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park in China. A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resul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industry park wer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management model and experience of advanced chemical industry park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Meanwhile, problems of chemical industry park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were suggested by drawing 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se could construct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industrial parks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Keywords:Chemical industry park;Environmental management;Development experience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现代化工园区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增加、三废产量增大、盲目选址、监管不力等因素,不仅导致环境污染负荷的增加,而且加重了生态破坏程度,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由化工园区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抓住化工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对策与措施、促进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先进化工园区管理模式及经验,总结了目前国内化工园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管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我国化工园区管理现状、促进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国内外化工园区管理模式经验
1.1 德国路德维希化工区
路德维希化工园区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占地7.11km2,为巴斯夫公司独自建设的一体化石化生产基地。园区内共有员工3.2万人,其中约16%为企业研发人员。在这个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中,各工厂之间相互连接,一个项目或一个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可以作为下一项目或工厂的投入或原料[1]。同时,在路德维希化工区,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往往集中建设、统一供应服务,不仅降低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而且最有效的利用资源、物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2]。
1.2 荷兰鹿特丹港化工园区
鹿特丹港化工园位于莱茵河和马思河入海的三角洲,拥有集化工、炼油和造船为一体的临港工业带,是世界最主要的石化生产中心之一[3]。作为一个已步入成熟期的一体化化工园区,鹿特丹港化工园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化工园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临港工业园区。第二,积极开拓港口物流和运输服务,建设鹿特丹港化工园区成为全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国际航运枢纽[4]。第三,通过合理规划,打造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
1.3 上海化工区
上海化工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自建园以来,就大力发展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结合为一体,推动一体化产业链的建设。化工区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主要来源于公共基础设施共用, 即集中供应能源、工业用水、原料,以及综合回收利用余热、废水、废物。通过基础设施共用能够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 同时也大幅削减了企业运营成本[5]。
2 我国化工园区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化工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化工园区主要分为五种类型[6],分别为石油化工型、精细化工型、城市搬迁型、企业扩张型和资源型。石油化工型化工园一般规模较大,以炼油-乙烯装置为龙头,带动一系列下游产业发展,这一类型的化工园主要有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工园区等。精细化工型化工园以精细和专用化学品及大宗合成材料为主,例如南通经济开发区、泰兴化工园区等。城市搬迁型化工园是指将原先分散的化工企业统一搬至新化工园区,如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区、合肥化工园区等。企业扩张型化工园区是指在原有的企业基础上进行扩建,如齐鲁化学工业园。资源型化工园由于往往建立在具有丰富煤炭等资源的地区,因此投资成本较为低廉,例如榆林煤基能源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沿江和中西部地区,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等为产业定位的化工园区逐步发展。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环保意识的影响,我国化工园区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部分园区在开发之处即确定了合理的产业定位,将园区发展同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起来,现已具有较大规模,例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等。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园区虽引进了一些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招商引资急于求成、盲目选址和建设、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园区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2 我国化工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国化工园区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合理的园区建设规划。化工园区在开发建设之初没有结合本地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推进化工园区的建设,在选址、产业定位、规划等方面未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造成园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在后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7]。在化工园建设之时,往往是先建设后规划,各企业先征地定点,定点就建,导致生产区、生活区、仓储区等混杂在一起,未能合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统一是园区建设规划。
第二,准入门槛低,盲目引进。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一些园区在企业引进上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部分园区忽视项目的技术含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一些污染严重、产能过剩、工艺落后的项目引进园区,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
第三,环境管理能力不足。目前,由于环保工作任务的加大、环境管理对象的转变(由单一型转为分散型)、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欠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束缚等原因,造成多数化工园区监督执法难度大,相应环境管理未能跟上化工园区的发展。此外,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存在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均进一步加大了化工园区监督和管理难度。
第四,环保基础设施落后。一些规模较小或刚建立的化工园区,忙于招商引资,对于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中虽有一定规划,但是建设缓慢。有的园区为吸引外来投资,在污水收集管网、集中污水处理厂没有建成的情况下,就允许企业投入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也威胁到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8]。
3 国内外先进化工园管理模式的启示
3.1 合理规划化工园区,先规划后建立
上海化工园区在建园伊始就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并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循环经济理念,把企业引导到所要发展的重点上,因此合理规划化工园区是保证化工园区环境管理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9]。首先需要科学选址,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其次园区在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上要符合环保要求,积极推进具有循环经济性质的产业,促使化工园区的经济形成产业链。最后,对于规划环评未通过审查或未能达到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企业,应一律不予以进入。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一些化工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导致环境管理手段无法有效落实。因此,化工园区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园区污水收集管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系统、集中固废等。同时,学习发达国家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经验,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模式,即基础设施建设不再由政府包办,而是以政府和企业之间达成一致为前提,鼓励入园企业和其他社会投资主体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坚持以企业为主、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10]。引入BOT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而且降低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纠纷,促进园区良性发展。
3.3 加强园区的服务与监管,提高基层环境管理水平
提高化工园区环境监管有效性、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环保部门对园区建设项目要提前介入,在进行园区监管时,可设立专业性的环境监管机构,实时实地进行监督。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各化工园区也应配有专业人员,负责环保监管、健全环保档案等工作。
3.4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上述对先进化工园区管理经验的分析表明,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促进产业一体化,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化工园区项目引进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引进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污染小能耗低的产品,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或产生含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的项目一律不得入园[11]。在构建上要考虑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朝晖.欧洲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0(23):131-132.
[2]薛炳刚.我国化工园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0):54-57.
[3]李颖.发达国家临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大连的启示[J].港口经济.2007(7):48-50.
[4]李红兵,佟东.荷兰鹿特丹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4(11):70-72.
[5]李红伟,宋殿清,侯敏艳.产业集群与上海化工区循环经济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1(2):177-179.
[6]刘雅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若干问题[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4):74.
[7]胡涛,游大龙,郑芳.化工园区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对策措施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90-92.
[8]周家艳,李冰,王水,等.中国化工园区发展现状及环境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2(6):6-10.
[9]李永清.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问题及对策[J]. 环境科学导刊.2012,29(1):20-23.
[10]任继勤,梁策.国外化工园区资源优化的启示[J].化工管理.2013(5):96-98.
[11]马秀明.化工园区良性发展研究[J].化工管理.2015(8):7.
收稿日期:2016-08-01
作者简介:高鸣(1983-),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