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句半”的谑趣

2016-05-14薛宝琨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错落万民西坡

薛宝琨

“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责打一十八,止,曰:‘汝善作嘲诗耶?其人不应守,以诗非己出,追根作者,又不应。守立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就恕之,否则罪至重刑。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

“十七字诗”的长起短结与唐诗盛行时的欣赏习惯别异其趣。在与常态的对比下酿发一种类似词的长短句妙趣。但它不只是长短搭配的错落美。在整体或主导倾向上,它虽和绝句一样追求整齐划一、主体匀称,为了强调正规的诗型,它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绝句的主要间架支撑起来,看似铺设一条传统诗歌的欣赏轨道,以便诱使人们按照绝句的欣赏方式品味;但正如相声包袱的“三翻四抖”一样,其铺设的轨道不过是作者故意放出的烟雾,为的是引导人们在惯性的驱使下,于诗情的高潮、诗句的峰巅陡然而落——于是,和一般绝句的效果相反,最后一句不是递升、拓展,而是逆转、反衬——或者说,前三句实为手段,后一句才是目的。十七字诗把“诗眼”放在了极其突出险要的地位,其“境界全出”或“诗意盎然”不在“优美”和“壮美”的“诗格”升腾上,而只在“丑美”伴随着笑声翩然而至的从天而降。其蹩脚的形式陡转、格调的大异其趣以及内容的对比反差都是喜剧矛盾的诗化。

再看《笑笑录》一段:“有士子号西坡,善作十七字诗,值旱求雨,赋诗曰:‘太守祷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怒,使自嘲,应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比,差多。后将发遣,其舅送之,舅眇一目,又赋诗曰:‘发配到云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既至配所,官喜其诗,令试为之,应声曰:‘环佩叮当响,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作者充分把握了诗体在内容上既相反相成又气运贯通的特点:舅父送行、甥舅同哭,是一种悲剧情势,却由生理缺陷的显露而转化为喜剧效果。全诗急转直下前呼后应,“三行”是偶然和必然、表象和本真、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生动交叉;不似“东坡、西坡”一句牵强。而“横量”的“三寸金莲”则顿时道破了那矫揉造作、环佩叮当以美显丑贵妇的可笑情态。

(潘光贤摘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错落万民西坡
Effect of thickness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ngle domain GdBCO bulk superconductors
西坡
不规则的秩序
清明国祭
万民同心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法学习要点
步步荷花
粤西坡仔营钼矿花岗质岩石成因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