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孩子乖乖听话?

2016-05-14李坤珊

亲子 2016年5期
关键词:布莱恩长裤出去玩

李坤珊

内容节选自《让孩子安心做自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海豚传媒出品

天冷,要孩子添衣,他不穿;要他专心吃饭,他乱跑。管不住,说不听,大人担心又抓狂。如何给孩子选择建议,终结亲子大战?

凯瑟琳的妈妈在卡片上写着:“你是怎么办到的?她总是愿意听你的——你是我遇过最有天分的老师!”有没有天分,我不知道,但我的确让对一切都说“不”的凯瑟琳,在冬天穿上长裤、雪天戴上帽子、去操场前上厕所。

这些听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日日与幼儿相处的爸妈或老师,一定能了解,正是这些小事,让你抓狂。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和孩子有“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选择和决定!从“需要”本身的角度来看,它没有对错,像是需要吃东西、需要被爱、需要被认可,甚至需要玩、需要发脾气等,需要的本身,是个人的。但是,亲子个别的不同立场,所导致的不同需要和不同选择,却会在交流中产生冲突,也很容易陷入“谁听谁的”亲子大战。因此,如何看待彼此的需要,就会决定大人和小孩怎么处理冲突,是对立、退让、还是妥协?只听大人的话或只顺着幼儿的坚持,这样的二分法,都不会是最好的结果。因为那样的结果,只会为亲子大战火上浇油,大人和小孩都无法学习到真正的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能看见彼此的需要,找到利己也利他的妥协点!

模式一:从孩子的“坚持”了解需要,找到妥协

回到凯瑟琳的例子。不管寒冬或酷暑,三岁的凯瑟琳只喜欢穿裙装,所以她每天都穿裙子。从“需要”的角度来看,凯瑟琳的需要,一点也没错,她想要也需要漂亮。凯瑟琳妈妈担心她会冷,所以坚持冬天要穿长裤,从“需要”的角度来看,妈妈的需要,也很合理,因为她需要保护小孩不受冻。

但一方坚持不穿长裤,另一方则坚持非穿不可,于是“你赢我输”的亲子大战,天天上演,从家里战到学校,从家务事变成了我(老师)的事—因为我“需要”孩子们在零下几度的冬天,到操场玩时,穿上长裤和戴帽子保暖,那是我的责任。

当我宣布这项规定时,凯瑟琳嘟嘴说:“我不要穿长裤!”她清楚地表达了她的需求。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凯代表凯瑟琳,师代表我):

凯:我不要穿长裤!

师:我知道你喜欢穿裙子,不喜欢穿长裤。

凯:我讨厌穿长裤!

师:我知道你喜欢穿裙子!但天气很冷,必须穿长裤保暖。我爱凯瑟琳,不希望凯瑟琳着凉生病。

凯:我不冷,我不喜欢长裤!

师:我知道你喜欢裙子!但天气冷,穿长裤才保暖。你可以把长裤套在裙子下,或把裙子暂时换成长裤,你决定。

凯:我不喜欢长裤,我不要穿!

师:天气很冷,你必须穿长裤保暖。我等你套上或换上长裤,再带你出去。我们的户外时间很短,假如你错过,就只能等明天了。你必须穿上长裤,才能出去玩。

就这样,我让助教带其他小朋友出去玩,我则不动气地坐在教室里等她。十五分钟后,她很不高兴地把长裤套在裙子下,来到我跟前,说她准备好了,我赞赏了她的选择:“你选择了保暖,这是很好的选择,我很以你为傲。”我也依照约定,带她出去玩。但一到操场,她只能玩五分钟,就得回教室了!

凯瑟琳哭着走回来,因为时间太短。而我则以理解的口吻说:“我知道你还想玩,但你用了太多时间来决定要不要穿长裤。明天早点穿,就有时间玩了!”隔天,我只等了五分钟。第三天,集合时间一到,她就自己拿着长裤,套在裙下,没有挣扎,不用哭闹,也有了足够的户外时间,尽情与朋友玩。两个星期后,她决定穿长裤上学,因为她发现换来换去很麻烦。和凯瑟琳的成功沟通经历了以下的四部曲:

一、同理心对待,不批判孩子的需要:大人要尊重孩子的需要,所以我说“我知道你喜欢……”,而不是去批判她需要的对或错(例如说,“冬天穿裙子,想冷死啊?”)同理,可以让孩子平静下来,愿意聆听你所说的;批判,则让孩子充满防御心,并且会采取反抗的态度。

二、明确表达大人的想法和需求,避免模棱两可:有时大人分不清楚自由和放任,忘记什么是常理,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敢做主。冷了要添衣、在公共场所用餐不宜到处乱跑……这些基本的常规,都要清楚的让孩子了解。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大人保护、教育孩子的必要要求。

三、提供孩子有限的选择:认可孩子的需求,也得清楚表达大人的考虑,带领幼儿选择。别忘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我们成人比孩子更了解如何保护孩子的安全。但为了尊重孩子的需要,我们若能给孩子两三个选项,让他抉择,不仅让他觉得拥有选择权,也学会考虑、接纳、妥协自己与他人的看法。

当然,成人提供的选项里,最好放入某种程度的孩子需求,让他觉得被尊重和接纳。以凯瑟琳为例,认同她自己对穿裙子的喜好,但也接受大人套上长裤的要求,这是她最佳的选择!至于好不好看,在这种情境下就不那么重要,也不是当务之急了。

四、影响选择的因果关系:不同的选择,会带来相对的结果。运用自然关联性来教养,不但有效果,也较能持续。所以,当凯瑟琳不穿上长裤,就无法出去玩;当她花太长的时间来决定穿长裤,自然就缩短了自己到户外游玩的时间;当她发现换来换去很麻烦时,便决定改变冬天的穿衣选项。

自然关联性的因果关系,让孩子清楚觉察到“自己”是行为的负责人,因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它使幼儿了解自己有能力操控因果关系,并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增强了对正向选择的几率和习惯。它也能让孩子体会什么是不妥的选择,进而从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

模式二:从孩子的“行为”看见需要,找到妥协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布莱恩,虽然他绝顶聪明也很善良,但他说话很大声,总是不由自主地扭来扭去,常发出怪声音。但这一切,他都无法控制。是的,他是个多动外加妥瑞氏儿。

他三岁来到我的教室,今年要进小学了。三年来,我学会了从他的行为读他的需要。比如说,当其他小朋友能坐着看我教课时,布莱恩总是坐不住。所以,我给他个特殊坐垫,满足他肢体必须扭动的需求。就这样,他在坐垫上扭来扭去的同时,也能专心听课。

除了肢体上必须扭来扭去外,他的嘴也需要咬东西,来平衡自己的神经冲动。所以我在他需要专注数珠子、写作文、和做缝工时给他嚼口香糖,让他总是动来动去地完成每一个复杂的学习工作。

常常,他会把双臂从袖子里抽到胸前,像乌龟一样。我了解,这是他寻求安全感的讯号和方式。所以,我常在午休时间,把他像个茧一样地包起来。裹在毛毯里的他,不久便动也不动地睡着了。

我不是医生,但从布莱恩的行为,我看见了他的需要。虽然我无法治疗他,但我提供方法,顺应他的需要,不是改变他的需要,让他安心做自己。有一次他好奇地问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不小心叫你妈咪?”其实我与他的互动有很清楚的模式可寻,没有灰色地带。因为我了解,这对多动儿来说非常重要,这给了他安全感。我想,这就是他常误叫我为妈咪的原因吧!

凯瑟琳和布莱恩都不算是好带的孩子,但我愿意花比较多的心思,了解他们的需要。从他们的“需要”来看他们的行为,我学会了冷静和不动气,也看见了他们真正的快乐和担忧。而他们,也学会了从我的需要来关爱我。那天早上,有个孩子切了块奶酪给我,布莱恩一个箭步地冲过来,挡在我身前说:“珊卓拉很不喜欢奶酪,不要给她。”

没错,在关怀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会懂得以别人的需要去关爱别人,尽管他只是个三四岁的幼儿!

猜你喜欢

布莱恩长裤出去玩
一起出去玩
“京”气神儿
层叠
荒漠狂暴
趣味裤型
盲点(2)
出去玩
聪明的布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