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砥柱: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探析

2016-05-14黄超

人间 2016年5期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同中国内地多数省份一道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洪流中。由于其地处边疆要塞,且毗邻中南半岛众多英法属地。故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国际窗口与交通线。随着抗战的持续推进,云南的地位日趋凸显。一方面,它成为向前线输送大量物资的后方基地。另一方面,它因战局的变化而成为抗击敌寇的前沿阵地。因此,从一定程度讲上云南对全局抗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将从多个方面探究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力图更好阐释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

关键词:云南抗战;滇军;大后方;最前线

中图分类号:F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37-02

一、前言

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①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抗日战争,前后历时八年。虽然中国为赢得这场民族解放独立之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②,但它却使得亿万炎黄的国家认同感空前增强,进而为战后中国转型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夯实了群众基础。当时长期居留于中国的西方历史学家傅吾康曾在他的著作中,对中国民众的抗日热情描述到: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所料。”③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要地的云南,自“七七事变”后,在省主席龙云的带领下,迅速通电响应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守土抗战”的号召,与全国内地多数省份一道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抗战初期,云南不仅接纳了大量来自东中部地区的内迁大量民众、工矿企业,还成为向前线输送大量人力、物力的“供给站”;抗战中期,伴随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寇“南进”铁蹄的推进,中南半岛的战云密布,云南因属战略要冲,又成为拒敌于西南国门外的“生死线”;抗战后期,随着松山、腾冲战役的相继胜利,云南全境得以光复,并最终与全国其他省份一起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因政治运动及“阶级史观”的错误引导,云南抗战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研究领域颇为局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相关史料的开放及国外先进治史理念的传入,云南抗战研究领域较从前更为宽泛,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新成就。重要的有:《龙云与云南抗战》(谢本书撰)、《云南抗战与知识分子》(李慧撰)、《云南抗日战争史》(孙代兴、吴宝璋著)。然而这些著作大多就事论事,缺乏宏观总结概述,且有不少的阶级史观遗存。针对于此,笔者拟就以抗战时间为轴线,结合相关史料及以往的研究成果,力图为云南在抗战中的地位做出一个确切的解释与说明。

二、支援前线的“供给站”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④战争涉及一个国家的诸多领域,是对交战双方综合实力的一次全方位考验。对于近世屡遭侵略的中国来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未能集合所有力量抗击来犯之敌。因此,若要在一场大战中赢得最终胜利,就必须倾注举国之力。

1927年,龙云在与各方的博弈中胜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为有效革除唐继尧时期因军人掌权而造成的诸多弊政,龙云在卢汉、缪嘉铭等人的协助下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改革举措,其中以经济和军事改革成效最为显著⑤。这些措施不但初步改变了云南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为日后的云南抗战储备了坚实力量。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在相继占领平、津后,进一步加剧了南侵之势。面对国运日渐危难的局势,龙云于7月28日发表谈话,响应蒋介石的“庐山谈话”,紧接着,在8月2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龙云虽然谈到“滇省地广人稀,将来对于壮丁之调用,困难实多”⑥等问题,但仍然表示“如战斗开始以后,拟请要免零星调用,恳以六万至八万之数,组成建制部队,由职亲率,开往前方增加,或留长江沿海一带布防,均不无裨补”⑦的决心。蒋介石在收到龙云电文后,深为赞赏,立即回复到:“忠贞谋国,至深赞佩”⑧,并诚邀其来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在国防会议期间,龙云多次表示与会各方应捐弃前嫌,“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⑨。此外,龙云还在与蒋介石的单独会谈中表示,云南地方军队素质较好,出兵二十万是可以办到的。⑩

离宁返昆后,龙云立即着手投入到组建抗日军的征途中,为此,他特拨新滇币万元,仅用28天的时间,就组建成了以卢汉、安恩溥、高荫槐 、张冲等为主要核心力量的第六十军。这支总计四万人的军队随即被派往了抗日的最前线,军容之盛、气势之雄、装备之精,为一时罕见。当这支军队抵达武汉时,蒋介石特令第六十军绕闹市一周,以示我国尚有如此训练有素的军队可投入战斗,以安民心。

随后,第六十军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诸多战役,其中尤以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最为著名,虽然此次战役使得第六十军伤亡巨大,但也给予敌矶谷、板垣师团予重大打击。连日本报纸也为之惊叹:“自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除了早期出征抗日的六十军外,龙云还先后派出了第五十八军、新编第三军出滇抗战,并组织了大量的民夫担粮队随军行动。据相关数据揭示,单就兵源一项,在八年抗战期间,云南派出支援前线的滇军总计近45万人,其中伤亡近10万人。此外,征送其他中央杂项部队之兵,又达5万之多。这对当时人口只有900多万的云南省来说,比例近1:20,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对此,朱德曾对云南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

“……抗战军兴,滇省输送二十万军队于前线,输助物资,贡献国家民族者尤多。敌寇猖狂,半壁河山尽受蹂躏,今后复兴民族之大业,有赖于动员西南、西北诸省之人力物力,继续奋斗……在将来抗战中,在争取最后的搏斗中,云南将肩负更大责任,成为抗战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由此可见,云南对抗战前线的支援是有力的。

三、抗击敌寇的“生死线”

1938年,随着武汉、广州的相继失守,日本的战争力量到达了控制范围的极限,因而不得不停止攻势行动。中国的战争力量也因长期的折损消耗而需要休养生息。中日双方走进了相持阶段。因此,从积蓄力量的角度说,“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云南作为当时日本封锁相对宽松的省份,成为中国接受国际物资重要的中转站。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突袭了美国驻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致使大量美军死伤。不久,美、英等国相继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

撕下对英美伪装的“温情”面纱后,凭借着暂时集聚的兵力优势,日本军部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南进”计划,从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短短5个月间,日军相继攻占了中南半岛上的绝大多数英法属地,将战火烧到了云南边境线上。1942年5月,日寇从中缅接壤处入境,相继占领滇西畹町、龙陵、腾冲等地,延至1943年初,日军势力向北延伸达到福贡和贡山地区,向南到达孟定,怒江以西云南境内长达数百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于是,云南的战略地位由抗战大后方一跃成为抗战最前线。

日军入侵滇西地区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仅腾冲一地,就“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种种暴行迅速激起了滇西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与反抗。为有效动员组织民众抗敌,同时也为配合中国远征军的战略行动。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一方面,号召全省人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力量声援滇西抗战,对此,龙云特授权于时任驻滇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宋希濂,要求其全面指挥滇西作战,“目前保山所有军民应如何使用,悉听兄指挥,万勿客气,昨已电令各方知照矣。”;另一方面,以《告滇西父老书》书的形式,鼓舞滇西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协同对战,“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驱逐日寇,收复国土。”

多种举措的推行,再加上本以潜藏的反抗怒火。滇西各地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抵抗斗争,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以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最为出名,他不畏艰辛、顽强抗战,多次率领民众打击敌寇的进犯,并与其诱降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日渐好转,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战拉开帷幕,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二十集团军作为主要的战斗部队,投身反攻中。在先后经历了松山、龙陵、腾冲等艰苦鏖战后,终于在1945年1月20日最终收复边境要地畹町。这样一来,自1942年后沦陷的所有滇西国土全部光复。云南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将敌人赶出全境的省份。

滇西抗战的胜利的背后,与云南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的热情支持是分不开的。仅以 1944 年反攻腾冲战役为例 ,腾冲地区就出动了民夫3.8万余人 ,为部队运送粮秣弹药;用于向导、侦察、救护的勤务民夫约 5000余人;后因机场、道路不畅又发动3000余人抢修腾龙公路、机场等。为有效掩护地面进攻部队及杀伤敌人有生力量,陈纳德统帅的飞虎队也奉命参加了反攻腾冲的战役,并取得了击落敌机数十架的战绩。

四、结语

滇西反攻战胜利后,滇军各部又相继投身全国其他战场,继续打击敌寇。1945年8月15日,迫于各方压力,日本天皇裕仁发表无条件投降声明,宣布接受美、英、中三国提交的波茨坦公告。随后,日军各主要战区相继向中国军队投降。同年9月28日以卢汉为统帅的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在河内接受日军受降,至此,云南抗战才在侵略者的俯首下画上了圆满句号。

“中国近代具有真正意义的民族战争、卫国战争,实始于本世纪30年代发生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由此创造了史无前例宏伟壮观的历史。”八年抗战的硝烟已然散去,但精神不朽。今日的中国正借此昂首阔步地走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回往这一时期的历史,不难看出,云南在全面抗战中的贡献是毋庸置喙,其地位大体经过了:“供给站”、“生死线”两个发展阶段。前者,主要是就抗战前期云南提供人力、物力的作用而言。后者,则就抗战中后期云南战略地位的转化作用来说。虽然因时段差异,两者会略有交集,但云南抗战的整体地位大抵是沿着这一发展脉络演进。

注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5页。

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就付出了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经济损失(含间接)更是高达6000多亿美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胜利可谓“惨胜”。

③傅吾康:《一百年来的中国革命,1851—1949》,254页,转引自《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看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72页。

④《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⑤据相关数据显示,至1936年,云南岁入总额达新滇币2800余万元,岁出为2300万元,岁余约500万元。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军事方面,至1936年,滇军共编成6个步兵旅,人数达3.6万人,全部为欧式装备。此外各县还组建了常备队,作为滇军的预备梯队。

⑥《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第3页。

⑦同上

⑧同上

⑨龚自知:《随节入京记》,原载《云南日报》1937年8月,转见《云南文史丛刊》第3辑,第107页。

⑩《团结抗战——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5.

[2] 近代史研究所编. 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看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2:172.

[3] 孙武、孙膑著,骈宇骞、王建宇、牟虹译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3.

[4] 章开沅、周勇编, 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3;1020.

[5] 孙代兴、吴宝璋. 团结抗战——抗日战争中的云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1;88.

[6] 云南文史研究馆编,云南文史丛刊[M].昆明: 云南文史研究馆,2003:8;107.

[7] 郑崇声.滇声[M].香港: 香港有利印务有限公司,1946:7.

[8][美]威廉·凯宁著,戈叔亚译,吴晓红校订.飞跃驼峰[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6.

[9] 云南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M].昆明: 云南档案馆,1995:457.

[10] 李根源.新编曲石文录[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32.

[1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313.

作者简介:黄超(1991—),男,汉族,江西省金溪县人,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