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甘地随想录》中甘地与奥威尔的人权观

2016-05-14肖劲枫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集权奥威尔甘地

摘要: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为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写了一篇评论性散文《甘地随想录》,该散文中体现出了作者和主角两个人迥异的人权观。甘地的人权观比较矛盾,他他提倡人人平等,却不尊重个人的权利。奥威尔的人权观比较明确,他支持人权,反对集权。本文将探讨两位名人迥异的人权观,并研究两种人权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甘地;集权;奥威尔;人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3-01

乔治·奥威尔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现实生活中并无交集,他们一个是政治小说家,一个是民族解放领导人;一个参加过战争,一个反对暴力;一个是英国公民,一个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然而一篇人物评论散文却将二人联系在一起。

乔治·奥威尔为圣雄甘地写了一篇人物评价——《甘地随想录》,在文章中他显得相当公正中立,没有表露出太多的个人情绪。不过,在这公正中立的后面依旧存在两种思想的碰撞。奥威尔和甘地在许多方面有不同看法,尤其在人权方面。本文将从文本出发,探讨两人在人权观的不同看法。

1.1 甘地的人权观。

甘地的人权观念比较矛盾,他提倡人人平等,却不尊重个人的权利。西方人权观认为人生而平等,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却并未落到实处。在西方社会有两类人总是低人一等,一种是有色人种,一种是穷人。在西方诸国发展到工业社会后,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差距被拉大,穷人更是失去了大量话语权。甘地极为提倡人人平等的观点。“他从来不根据种族和社会地位评价别人,不管是州长,还是凭棉布交易致富的百万富翁,还是快饿死的德拉威人,还是英国士兵,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平等对待。”这是一种极度理想化、极度正直的观点。从这方面来说,甘地确实尊重人权。历史资料显示他的人而平等观念并非只是口头言论,而是落到实处的。比如,在处理宗教关系时他就提倡公平对待各个教派的信仰者,让他们和平共处。

甘地虽然提倡人人平等,却不尊重个人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对自己及他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近乎非人道的苛刻要求。作为宗教信仰者,他认为要想信奉神人得遵循三条准则,一是戒荤(包括戒烟戒酒),二是禁欲,三是破除亲密的朋友关系。这三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违逆了人的自爱观念。西方世界在中世纪时期也提出了禁欲等思想,要求信徒自我克制,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思想已被破除,人们提倡过好这一世的生活,废除束缚人性自由的思想。而甘地却在文明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候要求信徒克服口腹之欲,克服性爱欲念,舍弃亲密的人际关系转而热爱每一个人,这一思想已经将人重新束缚起来,将人的地位置于某种“崇高理念”之下。甘地好像一直都有一种“献身”观点,认为个人应该为了更加宏大崇高的事业牺牲“小我”。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忽略了个人自己的需求,甚至主动抑制个人自己的需求,从人权主义角度来看就是不尊重人权。比如,甘地在作为和平主义者回答“该如何对待犹太人”的问题时说,“德国犹太人应该集体自杀,以此使得全世界的人联手抵抗希特勒的暴力”。这一回答显然已经将人性放在了“崇高”之下。

1.2 甘地人权观的形成原因。

伦理感是影响甘地人权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奥威尔在文中说,“成年后,甘地更多有着一种诚挚的伦理感,而不是宗教感”。青年时的甘地留学英国,作为一名接受过欧式教育并受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的青年,他拥有不同于一般印度信徒的思想。求学经历和工作阅历让他拥有了宽阔的视野。中年时的甘地逐渐培养起了超脱于各种宗教之上的伦理感,这种伦理感使他能一心一意往他认为的对的路上走去。比如,他能将人人平等的信条付诸行动,能尊重不同种族的人,他号召各种宗教信徒和平相处,他会去看望信仰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穷苦印度人。但由于个人局限性,甘地的人权主义观点并不彻底。他认为个人利益应该让位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不应该损害他人利益,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号召自己的信徒迎着英国殖民者的机枪直挺挺地前进的原因,也是他为什么会认为“犹太人应该集体自杀”的原因。甘地的伦理感让他看到了别人的人权,却忽略了自己的人权,并要求信徒和自己一样压制自身的人权。除了伦理感之外,宗教中自我牺牲的教义也影响了甘地的人权观。

宗教是影响甘地人权观的另一因素。甘地一家都信奉印度教,和西方清教、佛教一样,该宗教强调个人牺牲,教导信徒要在这一世承受苦难以求来世享福。甘地自小就受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极力压制自我的欲望,奉行素食主义,他成年后认为人要克服口腹之欲侍奉神人的理念也和少年时的宗教熏陶有关。奉行素食主义的艰难过程让他培养了一种近乎“非人道”的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影响了他的人权观念,即个人应该牺牲自己成全大义。

社会现状也是对甘地的人权观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历史表明,在废墟上重建社会一定会有流血,一定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甘地面对流血和牺牲选择了自我压制、自我牺牲的道德和教义,以自我牺牲抵抗侵略。甘地时期的印度是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这个国家宗教背景复杂,还面临着国内纷争和国外殖民侵略的双重压力。在印度人民被剥夺武装、且抗争造成伤亡的情况下,甘地开展不抵抗运动,以此寻求印度的统一和独立。

2.1奥威尔之人权观。

奥威尔是人权的拥护者。在《甘地随想录》中,奥威尔对甘地的“三个原则”进行了驳论,认为“圣人需要杜绝烟酒,人也需要杜绝圣人主义”;人不需要追求完美;人应该预备好被击败,这是去爱别人要付出的代价。这些观点正驳了甘地的三个原则(杜绝荤腥,禁欲,杜绝亲密朋友关系)。奥威尔认为人应该被给与自由选择的权利,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圣人的。如果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有人愿意做个普通人,那他的选择就应该得到保护。在奥威尔看来,和神性相比,人性才是现实可靠、最重要的,神性会侵害人性。

奥威尔对人权的拥护在政治立场上表现为反集权主义,反对国家或集权主义者把持大众的个人权利。作为一名政治小说家,奥威尔在很多作品中都表露了反集权这一思想。经典之作《动物庄园》和《1984》就以讽刺性的描写深刻反映了集权主义的阴谋及对人权造成的侵害。奥威尔没有在作品中具体说明该以哪些方法去保护人权,但综合他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笔者认为奥威尔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反对集权主义。

在没有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之前,奥威尔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曾参与西班牙战争,企图以暴力革命实现其政治理想,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然而西班牙战争却让他看见了社会主义美梦的破碎,此后他便著书立说,向人们揭示并传播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罪行”。在《甘地随想录》中,奥威尔就指出,甘地并不了解集权主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换不来印度独立,只会被英国殖民者利用。事实上,印度最终的独立还是靠的暴力革命和英国工党政府的新政策。

2.2 奥威尔人权的观形成原因。

奥威尔人权观的形成原因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奥威尔出生于一个英国下级政府官员家庭,拮据的家庭经济只能支持他进入私立寄宿学校学习。学校里有着集权主义的影子,存在鞭子教育,等级制,反智等问题。他从小目睹了这些反人权的问题,认识到了集权主义的罪恶。青年时期,奥威尔曾在缅甸做过警察,在那里他目睹了缅甸人在殖民统治下卑微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低下,思想闭塞,贫穷苦痛,人权缺失等。英国殖民者对缅甸人的集权统治让他意识到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英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奥威尔的人权观。20世纪的英国社会工业化进步很快,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也一直延续着,推动人们注重个人权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更多人接受,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己和社会现象。宗教对人们的控制力减弱,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品质。教育水平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摆脱愚昧无知,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奥威尔的人权观逐步形成。

总结

奥威尔和甘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在两个国度各有自己的舞台,影响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让他们形成了迥然相异的人权观点。他们以各自的观点都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时代里更好的维护人权,促进社会的进步。21世纪的今天,人权问题已经得到重视,正在往恰当的道路上走,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这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我们要立足当下,以史为鉴,放眼未来,去维护更多人的人权。

参考文献

[1]巴什拉,大卫. 韦伯,查尔斯. 积极和平——和平与冲突研究[M]. 刘成译. 南京出版社. 2007年版.

[2]甘地. 甘地自传[M]. 钟杰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版.

[3]奥威尔,乔治. 奥威尔文集 [M]. 董乐山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4]奥威尔,乔治. 战时日记[M]. 孙宜学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迈耶斯,杰弗里. 奥威尔传[M]. 孙仲旭译. 东方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作者简介:肖劲枫 (1991-)女,汉,江苏南通人,中国传媒大学,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在读,英语播音方向。

猜你喜欢

集权奥威尔甘地
甘地为什么不开口
酒瓶上印甘地被“告状”
甘地购物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苏共对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背离与嬗变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
集权与分权
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