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平衡之美
2016-05-14谭红英钟永军
谭红英 钟永军
摘要:《她走在美的光影中》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乔治·戈登·拜伦的名篇佳作,是一首歌颂女性娇美的咏美人诗。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视角下,诗歌在语音、词汇和修辞层面呈现出鲜明的文体特征。分析此诗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和深化诗歌的主题,从而解析了美的内涵、美的构成:诗中女子的美是光与影交融的结果, 这份美是恬静的, 亦是活泼的, 是外在的, 亦是内在的。美来源于对立力量的交融平衡, 只有和谐平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才能持久,也才能给人带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文体学;语音;词汇;修辞;交融;平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1-03
一、引言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 )是19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代巨匠,拜伦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内容多样,体裁颇丰。《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是一首篇幅短小、感情真挚、意象高雅的抒情诗。本诗创作于1814年,拜伦在一次舞会上遇上身着丧服的威尔莫·霍顿夫人,她那乌黑的秀发,娇美的容颜,以及黑色礼服上闪闪发亮的金片所折射出的各种光和影触发了诗人的灵感,遂写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作。这首短诗格律严谨,节奏徐缓,旋律优美,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细腻地传达了威尔莫·霍顿夫人安静娴淑的仪态及其清新素雅的自然美。诗人首先着手于人物身上的光线,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步态、仪容、乌发、脸庞、微笑等现实中的美,升华到理想中的心灵美,由具体到抽象,全方位地展现出这位美人不仅外表俏丽,而且心胸宽阔、心灵纯洁、爱浓意远,使得美的涵义得到无限延伸。本文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来阐释这首诗,即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作用,以及这些具有文体效果的语言特征如何体现和深化诗歌的主题。
二、文学文体学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或语言风格的学问。文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支细化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技巧,对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文本进行描述和解释,探讨哪些语言特征最具文体效果,解读语言形式与其美学价值及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提供客观依据。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因其具有更显而易见的前景化语言,一直是文体分析家的宠儿,其文体分析模式也更加成熟和完善。作为最古老、最高级的文学形式,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语言精练、优美,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来突显诗歌主题。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诗歌的语言特点,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现在诗歌语言的各个层面。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诗歌语言的八种变异形式:词汇变异、语言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而后利奇和肖特进一步提出文体分析的“清单”:词汇范畴、语法范畴、修辞手段以及语境与衔接。
三、文体分析
文体分析是分析那些具有文体价值和主题意义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前景化”(foregrounded)语言的分析,即分析语篇中的某些更能引起读者注意,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显著效果(psychological saliency)的语言现象,从而揭示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欣赏前景化所带给文本的美感,达到最佳鉴赏的目的。
“前景化”是文体学特别是文学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将“前景化”这一概念应用于文学语言研究的当属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在其1964年的著名论文《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中,穆卡洛夫斯基指出,所谓“前景化特征”既是指文体中引人注目的、新颖的、系统地违背常规的特征。常规语言和定式化的日常用语使语言自动化和程式化,因此削弱了人们对语言表达和艺术美的欣赏。文学语言通过对标准语言的常规进行有意识的违背,就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前景化”了的文学语言上来。而与科技文语言和日常语言相比, 诗歌语言特别体现前景化特征,诗歌语言的精华即在于对标准语言的违背,这种违背对于诗歌本身的存在至关重要。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景化理论侧重于文学作品中的变异的一方面, 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则强调了前景化的另一方面: “平行结构”(Parallelism)。他发现诗歌中节奏、排比、韵律、重复中都有等价的因素,因此也不同于一般的标准语言。诗歌的文体分析步骤可以遵循利奇和肖特提出的三步走:描述(description)、解释(interpretation)、评价(evaluation),即首先对具有文体价值的语言现象进行描述,继而对其进行解释和评价。因此语言描述是前提,文体分析的目的在于说明为什么和怎样产生其特定的意义。前景化可以发生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音系层或字系层、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基于此,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指导,从语音、词汇和修辞三个层面透析诗歌独特的文体特征和文学张力。
(一)语音层面。
英国学者佩特(W. Pater)曾说:“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一首好诗即恰当的意义融入恰当的声音而产生诗歌的旋律。《她走在美的光影中》采用了抑扬格的格律形式,即音步是由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按一定规则排列而成,如: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一轻一重,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感极强。全诗一共三个诗段,每段为六行押韵诗节(hexastich),隔行交互押韵,即一、三、五行同韵,二、四、六行同韵。尾韵为ababab,cdcdcd,efefef,格律严谨,韵脚整齐。第一段的韵脚中,与night(夜晚)同韵的恰恰是其对立物bright(光亮)和light(光线),它们与诗歌中“明”与“暗”、“动”与“静”二元对立关系相呼应,揭示了诗人的别有用心,照应了第三诗节中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对立融合。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头韵,不仅增强了全诗的音效,而且加深了读者印象,宣泄了诗人的感情。如:第一节使用了两对头韵来描写夜晚的美妙:“cloudless climes”,“starry skies”,辅音组|kl|与摩擦音|s|的使用,既起到了对仗工整的作用,又渲染了女子美貌的可爱动人。“climes”与“skies”中的谐音|ai|,增加了整首诗的节奏感和柔和度。不仅营造出仿若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美妙乐感,更让比喻中的玲珑诗意凸现出来:cloudless与climes、starry及sky构成两组头韵,其音韵相似性让本来就具有语义联系的cloudless与climes、starry与sky显得更为契合。这两组头韵还有另一功效:cloudless climes和starry skies由and连接起来, 本身就是句法功能平行的典型例证( cloudless和starry都是形容词, 都作为定语分别修饰名词climes和skies),头韵的对等出现让这一平行结构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谐音|ai|又出现在climes和sky中,让平行几近完美,突出了意义上的两两对照。第一诗段的主题也通过如此丰富而规律的音韵平行模式被折射出来:明与暗这组对立力量在女子的身上通过巧妙的平衡升华成一种清丽脱俗之美,平衡与和谐道出了这份美的无以伦比。本段中另一组典型的头韵出现在最后一个诗行:“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意指“她”身上清丽的光彩并非耀目的白昼可比,上帝是决不会把这样的光芒赐予白昼的。|d|音连续出现在三个紧紧相连的音节当中(dy/day/de) ,是一组由三个音节构成的头韵(dy与de其实又构成了音节的完全重复)。在该情景语境中这组头韵被有效的前景化,产生了强烈的音响联觉效应。|d|是塞音中的浊音,在各类辅音中塞音的阻塞度最大,而阻塞大的音会给人以力量大、响亮的感觉。它的反复出现如同一连串响亮的鼓点,敲出了denies这一动作的坚决与断然,强化了“拒绝”的力度。另一方面,|d|的再三使用也营造出一种强烈浓重的语音效果,gaudy的语义因此得到了突出: 白昼光芒太过绚丽刺眼、太过夸张,这酷烈的日光与女子身上夜色般幽深的光彩相比,更反衬出后者的雅致格调已超然于世外。
在第二诗段的第五行:“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s|位于serenely、sweet两词词首,构成头韵,加强了“静谧”和“ 甜美”这两种女性美好特质的内在联系。更值得注意的是,|s|这一音位不仅出现在这组头韵当中,也出现在紧随其后的express中。|s|属于辅音中相对较长的擦音,而“长的音会给人以舒缓、柔和的感觉”;同时|s|又属清辅音, 发音时声带分离,气流容易通过, 因而更富轻柔质感。该句意在女子思绪恬静。|s|这一轻柔型辅音在此处的情景语境中得到有效的前景化,而它的连续运用又进一步烘托出这一恬静氛围,是音响联觉的典型例证。serenely中的重读音节rene与sweet通过|i|音的重复又构成了半谐音的突出手段。|i|开口较小,发音绵长, 以声达意,更显得女子的绵绵思绪温婉轻柔。
诗中大量的长元音如|i:| |a:| |u:| |o:|,双元音如|ei| |ai| |au| |ou|,饱满响亮,音节滑动自如,畅通无阻,与诗中夫人色泽柔和的美“这种柔和的光彩连耀目的白日也难以得到”相呼应,诗歌的旋律与主题和意境相吻合。此外,诗中多使用柔和的辅音,如|f| |r| |w| |l| |m| |n|。|n|是全诗中重现率最高的辅音,共出现24次,其余比较突出的辅音依次是|s|(20次)、|t|(20次)、|l|(17次)、|w|(9次)、|m|(9次), 这些音有的是柔和的鼻音、通音、边音, 有的是音调高而柔的清辅音, 在这首女性体裁的诗歌中特别适于表达轻盈婉约的女性美。而元音方面, 最为突出的音位分别是|i|(23次)、|l|(17次)、|e|(14次) , 这些开口小、音响效果较弱的元音频繁出现,恰似莺歌呢喃、浅吟低唱,对诗歌阴柔意境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诗人将柔辅音与元音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世人对夫人娴静自若的美流连忘返的氛围,深化了诗歌主题。
(二)词汇层面。
“诗歌的语言,粗略的说,有三种风格:古雅的,普通的和奇特的。”可以看出,整首诗用语风格平淡自然,虽然语言浅显易懂,如meet,deny,lighten,eloquent,innocent等,但经诗人的精雕细琢,即成为一篇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诗篇。诗的题目“She walks in beauty”中,“walks”是现在的动作,体现出动态的美,明丽、轻快,暗示了女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美。诗的标题中的动词“walk”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身和心都拉了进来。她不仅是向诗人走来,而且是向我、向你走来。美是流动的,妙处似汉语中“流光溢彩”中的“流”和“溢”。读者就随着这个“走”进入了一个光影交织美轮美奂的意境。诗文也是流动的,明快而轻柔,牵制着诗人和读者的感受随着“她”的身姿倩影而移动。诗文开头一句和标题一致,节奏紧凑,不容许读者有任何走神的空隙,一直凝视着走来的美丽女子。这种节奏感最明显体现在诗前两句,诗人使用了跨行连续(enjambment),即一二行之间和三四行之间不使用标点。这种跨行连续吸引读者注意某些词汇,比如说第四行当中的“交汇”(meet)就被强化,这个词很自然就引出了接下来光与影的交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交融。
第一诗节中首先描写夫人的步态,从容缓慢,与皎洁无云、星光灿烂的夜晚相映衬,将夫人的美与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继而描写夫人的仪容,既不耀眼,也不暗淡:“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这种光彩恬静温和,上天是不会给予炫目白日的,突出夫人超凡脱俗的美。第二诗节,“多一道阴影,少一抹光晕,都会令她失却难言的风韵”(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总结了夫人的美。继而诗人由远及近,描写夫人近处的容颜美,乌黑的秀发和红润的脸庞,诗人此处使用了两个动词waves(波动)和lightens(照亮),将静态的容貌动态化,抽象的美具体化,美涌动于每一缕秀发,在夫人的脸上放射出光彩。诗人赋予了美以生命,将读者带到曼妙的意境中去。最后两行起到了过渡作用,引领读者欣赏夫人的内在美——善,诗人直抒胸臆,“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思想的寓所纯洁而高雅。外在美源于心灵的美,主人公娴静、娇好的姿态正是体现了夫人内心世界的善良和纯洁。第三诗节,诗人从外在美深入到她的内心之美。主人公面颊、眉宇间温和、平静,却又脉脉含情(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生动地表现出美人性情温和、内心美好的感情世界。作者用“yet”一词引出“eloquent”,形象地刻画出无声胜有声的画面,美人一切的情感皆在无言的神情中表达殆尽。最后两行点出了诗歌的主题(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宁静的心境才能包容世间万象,圣洁的心灵里才会珍藏着爱的琼浆,阐明了真和善与美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拥有恬静的心境,无私纯洁的爱心才会与人为善;只有为善,才能使外在的容颜美得以升华,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理想美的化身。
(三)修辞层面。
拜伦在诗中使用了比喻、重复、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在第一节第一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把女主人公比喻成夜空(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展现出女子的整体形象:身着黑色礼服的她宛若深邃的夜空,皎洁无云,繁星点点。通过这一比喻,诗人将明与暗、动与静和谐地融合起来,演绎出夫人绰约多姿的神态和娴雅飘逸的风度,也为全诗平添了一抹神秘和朦胧的色彩。第二诗节第一行: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可谓是名句,与我国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诗句“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处诗人保留第一节中明与暗的对比,用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描绘出美人身上那种难以名状的优雅(nameless grace)。第三诗节集中了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如:“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那面容,那眉宇);“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温柔,安详,而又脉脉含情);“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那醉人的微笑,那生辉的容颜);“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诗人通过多次重复和对偶烘托出一种舒缓恬静的氛围,创造了一种百转千肠,绵延悠远的音乐效果,同时也表达出诗歌的主题,凸显了女主公的本质美,一位美丽动人,秀外慧中的女子形象翩翩而至,令人回味无穷。
四、结语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派代表诗人,拜伦提倡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他个人生活放荡,自己便是诗中人物的原型,以神秘、孤傲、轻慢的“拜伦式英雄”著称。在当时人们津津乐道于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之时,拜伦却对上流名媛们的矫揉造作感到厌烦,遂写下这篇不朽佳作。高频率的元音、头韵,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偶、重复的巧妙运用,表现出女主人公素雅自然的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亲见其美之感。在诗歌《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拜伦传递出他对女性婉约美的热烈赞誉与无限向往。全诗由描写主人公的外表到仪态一直深人内心, 体现了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 兼顾了外在美(容貌、仪态) 和内在美(心灵) 的刻画。诗人以物咏人, 借咏人抒情。但是作者通过这首诗抒发的并非普通的羡美、恋爱之情, 而是对美人的一种敬慕, 对心灵之美、 精神之美的由衷赞赏。然而, 这又不仅仅是一首咏叹美、歌颂美的普通抒情诗, 诗歌在语音、词汇和修辞层面呈现出鲜明的文体特征,从而解析了美的内涵、美的构成:诗中女子的美是光与影交融的结果, 这份美是恬静的, 亦是活泼的, 是外在的, 亦是内在的。美来源于对立力量的交融平衡, 只有和谐平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才能持久, 也才能给人带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Leech, Geoffr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2-53.
[2]Leech G N, Short M H.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75.263.
[3]郭嘉英美诗歌精品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
[4]刘世生、朱瑞青. 文体学概论[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3.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7:377-378.
[8]薛汉荣.英语语体入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55.
[9]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1.谭红英,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英语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课程教学论。
2.钟永军,男,江西上饶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及国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