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2016-05-14曹雅欣
曹雅欣
“4·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关于网络的重要论述。其中讲到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古语出自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的一句论述,意思就是,真正住在屋檐下的人才能深切体会房顶漏雨的危害,深入民间社会的人才能切身察知政令出现的问题。
从生活的形象比喻、到为政的道理说明,再到学术的观点论证,王充这句话是呼吁为政者不要总是居庙堂之高,而不解江湖之痛,不要总秉持高高在上的视角,而让施政脱离实际,让视野有失偏颇。无论是日常为事,还是官场为政,还是文化为学,这句古语都指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让想法落地、要让理论联系实际。
而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全社会都在倡导“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里的一个紧要概念,就是要“接地气”。重视民众的声音、了解大众的需求,发挥网民的力量、调动百姓的参与,施行政策管理也好、传递思想内容也罢,都不再适合从高到下的单向视角,而是要调动上下互动的循环促动。
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只要上网,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江湖,鲜活着每个人的存在,更迭着每一天的咨询。
所以“居庙堂之高”还高吗?只要关注网情,就是融入民情;“处江湖之远”还远吗?只要联通网络,就是贴近家国。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晋惠帝司马衷,有一次全国饥荒,朝臣报告他说老百姓都没饭吃了,很多人饿死。而这位晋惠帝听后居然奇怪不解地问:他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啊?这就是《晋书》里记载的:“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自此,所有拿此事作为案例的书本里,都在讽刺晋惠帝的白痴。其实,这件事倒不一定就反映了晋惠帝智力低下,它更加说明了长于深宫之中的帝王,他真的不知道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是什么样,他真的不理解寻常百姓家会饥荒到没有饭也没有肉!这就是“不知政失”的巨大悲哀,这更是“不在草野”的根本谬误!
为什么电视剧里总在上演古代皇帝微服私访的剧情?一方面,反射出被众星捧月、高处不胜寒的治国者,他们太迫切需要了解真实的社会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广大的民众心理,太渴望上层执政者能够真正懂得百姓、尊重百姓、善待百姓、服务百姓。
在拥有七亿网民、还将汇聚更多网民的中国,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广大而真实的民间,不可不进入,不可不融入。而所幸的是,当今的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简单架通官场与社会,它更是一张网,全面网罗领导与民众,紧密拥抱庙堂与江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倡导下,必将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主动上网了解民意,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更好地做好工作,服务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