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传统绘画中乡土题材作品
2016-05-14周泓杉
周泓杉
摘 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乡土为题材的油画就有出现,最初画家们为了迎合皇家贵族而去画一些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作品。而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世俗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画家们开始不再满足于承袭前人的创作模式,他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对现实平凡的生活产生兴趣, 开始描绘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人。更有少数像彼得·勃鲁盖尔和米勒这样的大师安于偏僻的乡村,进入农民中去,描画这群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
关键词:农民;乡土题材绘画;勃鲁盖尔;米勒
一、西方乡土题材绘画追溯
“乡土"在这里就是指乡村生活,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最共通的情感无疑就是对乡村土地的眷恋,所以“乡土绘画”就可以理解为描绘乡村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具有一定代表性时刻的、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绘画。本文论述的乡土题材绘画特指在西方美术史上以农民及农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油画创作。乡村是乡土题材绘画的源泉,在这片土地上画家们能够充分地吸收养分,并各自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乡土对农民的情感。
二、尼德兰乡村歌手:勃鲁盖尔
早在15世纪初意大利开始早期的文艺复兴运动时,尼德兰地区就形成了北方文艺复兴。由于北方更多地是受中世纪细密画艺术的影响,加之日耳曼民族的哲理性思考,所以尼德兰地区的绘画更多重视对细节的如实描绘,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古典和理想化,有着自身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画家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便是尼德兰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他在欧洲艺术史上被视为是最先用画笔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画家。
(一)农民的阐释者
勃鲁盖尔成长于尼德兰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他不画基督,不画神话,也不画富裕的商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手法真实地描绘现实农民生活和民间的活动。这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是首屈一指的,他的画充满着下层劳动人民的乡土气息。 在乡村生活中,人的本性较少粉饰,画家所创造的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朴实敦厚的农民形象,抑或是农村生活中那种欢快的情调,都是对尼德兰乡村生活的真实再现。
(二)画家的创作题材
他经常跟着朋友们参加农民活动,观察和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他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乡村风景为题材的绘画。在当时政治和宗教改革的冲击下,画家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的作品题材多样,既有寓意很深的作品也有宗教题材的作品;还有描写农民习俗和娱乐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1.大规模农民活动场景
勃鲁盖尔多选用一些人物众多的大场景入画,用这些来表现农民的乡村生活,包括婚礼宴席、舞会、大规模的宗教庆祝活动和劳动等。
《户外婚礼舞会》描绘了尼德兰农民举行室外婚庆、舞会的景象, 画面中人物憨厚的仪态、欢快的场面以及沉稳的色调,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朴素而又热烈生动,将农民那略显笨拙而又忘情的欢乐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勃鲁盖尔想要展现给观者的世间最温暖、最亲切、最令人向往的场景。婚宴上的美味佳肴,伴随着欢快的乡村舞蹈,加上演奏者的古朴乐器,无不展现了尼德兰乡村人们开朗、豪迈的性格,弥漫着厚重而粗犷的乡土气息。
2.民间传说和谚语故事
谚语家喻户晓,诙谐、含蓄、讽刺,在绘画创作中选材民间谚语既能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还可以有效地规避当时政治环境下潜伏的风险,所以民间谚语便成了勃鲁盖尔从事创作时的理想载体。
《盲人的寓言》就是这样一幅具有悲剧张力的杰作。在尼德兰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瞎子牵者瞎子走,没有好下场。勃鲁盖尔在这幅画中描绘的是一组自以为是的瞎子相互牵引盲目执着地往前走,但他们不知自己已陷入危险境地,领头的瞎子摔入沟壕,后面的一个也连累着失去了平衡,接下来后面更多的瞎子将迎来同样的命运。这幅画作表达了勃鲁盖尔对这种无知或盲目引导的批判,也透露出画家对当时尼德兰革命的失望,有着人生和社会的普遍意义。
(三)表现形式与特色
勃鲁盖尔的画风朴实,平易近人,构图随意、无拘束、不受一般程式的局限,塑造的农民形象也极为憨厚,甚至有些近似漫画的夸张,富于幽默感。他的用色也别具一格,喜欢采用没有光源的平涂法,通常不画物体的投影,使整个画面显得干净、清晰。画家的初期绘画作品手法简洁概括、平面、高视点、全景式的构图,还有各种层次色彩的互相穿插。到了后期有了一些变化,画面人物和以前对比变大了,距离观众也更近了,视点较原来降低了很多,后期的创作确实也逐渐向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回归。不论外部因素如何变化,这些作品都真实再现了16世纪尼德兰乡村生活的场景。
三、真诚与淳朴的守望:米勒
19世纪的法国,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盛行的同时,一种按照原本的模样去描绘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运动兴起了。画家真实地去反映和表现生活,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生长在诺曼底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农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的劳动生活中度过的,在幼年的耳濡目染中具有了浓厚的基督教精神和农民的自尊心,因此他深谙农民生存的甘苦,这种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积极意义。他一生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他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的高贵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想法,希望能够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并描绘生活,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一)信仰的指引
法国社会的动荡从18世纪晚期到贯穿19世纪。诸多革命和战事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焦点,严重地阻碍着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战争几乎贯穿于画家米勒的整个生命,与此同时社会的动荡也成就了这位画家。在祖母和《圣经》的影响下长大,《圣经》给了画家在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上以强大的启发,那种带有淡淡忧郁而又绝不消极的心灵追求和人生态度,使米勒的绘画独具一格。画家对亲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歌颂,以及对劳动的赞美不时地显现在画面的宗教情结之中。
(二)画家的创作题材
1.农忙时节的劳动场景
乡村农忙时节的辛勤耕作寄托了农民一年又一年的踏实笃定的生活希望,所以农民的真实耕作场景是他作品不变的主题。在作品《拾穗者》中,农民的形象成为前景上的主角。在法国乡间有一种习俗,农场在丰收过后农民会故意散落一些谷子在田间,让那些贫穷的人捡拾。米勒将这温情的一幕重新呈现出来,展示的是地道的法国农村的生活本身。整个画面质朴而又崇高,宁静而又悠远,呈现出了画家心目中真正的人性,伟大的美。
2.农民的精神世界
乡村生活中的农民有自己纯朴的宗教信仰,杰作《晚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幅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傍晚斜阳暮色笼罩在翻耕过的土地上, 一对辛勤劳作一整天的农民夫妇,在教堂钟声的召唤下,暂停下手中农活,以感恩的心在傍晚的微光中双手合十,虔诚祈祷。他们虽然卑微,却不失尊严,黄昏中站立的形象恰如巨人一般,显得平稳和壮观。神圣的宗教气氛,安详而宁静,最能抚慰人们的心灵。
3.农闲季节农民的生活
冬季是农民一年中休息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农民们闲下来拾起了平日无暇顾及的零碎家务活。作品《缝衣女》虽然是平凡通俗的构图,但那个在温暖的烛光下缝补衣服的身影,却流露出普通农民对生活的踏实信念。在这幅画作中,画家以光亮的暖黄色调,点醒了中心人物的精神性,一方面颂扬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透露出了那一时期普通乡村民众的生活处境。《缝衣女》中对细节的自然诠释,毫不造作,显示了米勒极强的观察力,而这正是这幅画之力量所在。
(三)表现形式与特色
米勒的油画在西方乡土题材作品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法国画坛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米勒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厚实而坚韧,造型简约概括,衣着简朴,姿态甚至有些许笨拙,把农民害羞、原始、未受工业过多侵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感情内在。这既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独特表现方式,也是对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很喜欢表现夕阳下的景物,喜欢用逆光,常把人物背向阳光,表现出他们那种面目模糊,却像巨人一般的庄严形象。在米勒的许多作品中有一种深沉的、忧郁的色调,他表现了农民对艰难和辛劳的默然接受态度,在自然的永恒和伟大面前,他们毫不迟疑、虔诚地俯首顺从。作品中的人物都极具尊严感,充满了人性的坚韧。
四、结语
勃鲁盖尔有着较深入的农村生活经验,同他之后的法国现实主义代表画家米勒一样,他们对农村的劳动群体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懂得这个人群的喜好、信仰、甚至偏见。尽管乡土题材绘画在表达上有着个性差异,但画家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农民群体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却是共通的,都饱含着质朴的人类情感和乡土情怀。人们在对乡土进行表现时,探寻到了精神范畴的东西,如对平凡朴素生活的憧憬,对大自然之美的发现,对人性本质的感叹,等等,而这一切形成了艺术与生命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才是乡土绘画真实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4
[2]何政广.尼德兰绘画大师——勃鲁盖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罗曼·罗兰著,何政广主编.米勒传[M].林珑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