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冠中创作技法探究

2016-05-14张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形式美吴冠中

摘 要: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他的学术知识以及艺术观念,通过对艺术家吴冠中的部分作品研究对象来创作,结合自身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并对大师作品的表达意象、表达技法进行学习总结和思考,吴冠中的艺术创作实践给中国油画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艺术观念;吴冠中;形式美

艺术可以丰富人的感情世界,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把人的主观想法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各种细节,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种种方式都让我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此次我选择创作这棵大树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因为它带给我的震撼,它历经沧桑,见证了世间万物的变化。那时我走到大树的旁边正好有一对新婚夫妇在附近拍照,我突然感觉它应该见证很多幸福吧,我注视着它,感觉它是有生命的,它在不断地成长,我看到了它整个身体中的即将迸发的能量,所以我想记录下来。

创作过程中,我也看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吴冠中。吴冠中是将艺术创作融合中西绘画的艺术家,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师从林风眠和潘天寿,而后他留学巴黎三年,创作实践离不开他的学术知识以及艺术观念,创作过程中他强调形式美、结构、水墨与油画的结合,其独特之处在于用非传统创新方式表现着中国特有的山水墨趣和人文情怀。

1946年,国家创办国外留学甄选考试,吴冠中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可以留学法国的机会,进入巴黎国立高等院校苏弗尔教授工作室学习。当时很多留学生崇尚新学派,吴冠中也想把新学派带入国内,但回国后国内社会主义艺术和资本主义艺术相矛盾,这对于刚刚从巴黎回来的吴冠中来讲,直接打击蔑视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冠中不但需要坚持和耐心,更需要勇气和孤独。进入中年时期,吴冠中先生的独特画风才被人们认可学习,在这一时期他也不断把中国绘画审美特点融入到创作中去。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艺术不再是传统的写实艺术,而是更多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和感情色彩。他们放弃了传统绘画的严谨造型绘画方式,而是关注大自然的色与光的变化,表达艺术家的个人艺术观念。这些艺术理念深深地影响到吴冠中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的追求:形式美、抽象美、重意境、求美感、追求思想,提出了“风筝不断线”的创作理念。吴冠中的作品是从具象慢慢转化到抽象,特别是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与热抽象的波洛克、冷抽象的蒙德里安有互通的地方。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采用多维空间的构图方式,不断追求形式感和画面感,作品中线的处理特别有美感以及东方意境,中国意境的水墨画引入具有覆盖力厚、色彩鲜明的油画的特色效果,以图1、图2、图3为例。《鼓浪屿院落》这幅作品,古树的枝条自然垂落,从树干到树枝到树梢,错落有致,远方的房子让整个画面更有层次。线不仅仅能表达界限、形体,还能表现层次、空间、明暗、虚实,等等。

《点线迎春》注重线的表现,用错综复杂来表示这棵树的枝干枝条等,构图的特殊性引导观者往中间靠拢,与深色背景的交融使得前后有明显的空间意识,层次感丰富起来。看似是一棵魁梧的参天大树,在春的渲染下,呈现星星点点的色彩,表示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鲜艳跳动的颜色象征一丝丝春天的气息。

《旅途》这幅作品以大块的黑白灰为主,细节弱化,黑白灰的处理和画面整体结构相得益彰,整个画面浑厚沉重,但是背后窗帘上的几条线和前面的杯子却有一点点色彩,显得画面不再沉闷,而是趣味有活力。

相对于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来讲,他是以主观情绪支配下的滴撒甩泼,而吴冠中则是在写生之后的点线抽象提炼。吴冠中曾经说,自己的画作是具象中抽出的抽象,抽象和具象是互相存在的,抽象和具象是无处不在的。吴冠中先生完全凭借自己的写生感受和大自然交流,大胆的构图、绚丽的色彩、自然的笔触,充分地表现了作品。而我在创作中,就是想把参天大树的古老和一线生机的希望融合在一起,在写生的过程中把大树的具象和抽象结合起来,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古木逢春》这幅作品虽说是一棵大树,但是对我来讲这棵大树和我是有缘分的,记得那天去写生,走了很久都没有看到自己喜欢的场景。正在烦闷时我看见了程老师在画一棵大树,不由得认真观察了一下,突然感觉这棵树让我很震惊,盘根错节的古树,枝繁叶茂,经过时间的洗刷它变得异常沧桑,已经有一部分不再结实,有一个很大的树洞在古树上,一个小孩就能穿过去。

在这棵树的前面,不单单有我在创作,这棵大树也吸引了其他的人来创作,我们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委婉、豪放、写实、抽象等各种表达方式,让我们之间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次写生让我们感到了激情,很兴奋,这次我选择创作这棵大树也是想找回那种激情,一起纪念一下我和朋友们写生时的激情,创作过程中碰撞出来的火花,更希望在这次创作中寻找不同的感觉,也能把同学们的创作结合起来产生一幅新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我更加认识到,要想有好的作品就要有学习、继承以及创新的过程。首先,要多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品味,特别是一些和自己画风相似的作品,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品味;其次,创作要投入感情和激情,有感情的作品创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寻找自我,有感而发;最后,技巧的训练,每幅作品都是有画法、技巧的,因此取各家之长来学习,应用到创作中,从实践创作过程中筛选合适的技法得到真知。

这棵大树很神奇的是虽然很长时间了,大树也很沧桑,但是它的树叶却很繁茂,有一种古木逢春的感觉,隐藏着一种神奇的生命力,因此我才开始对大树创作。在写生之余,我拍摄了大量的素材正好为这次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这次创作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提示我可以选择小幅的好几张,也可以选择整个的一大幅。我选择了大幅画布来绘画,感觉这样才会有气势,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参考了一些大师的创作风格,自然、随意、行云流水般的绘画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采取多种方式,不单单是用笔绘画,笔触的区分、大小笔的应用、简与繁的穿插,而且我还用了其他的材料来做区分,用报纸代替笔来做肌理,出来的效果很特别。为了体现一种“古木逢春”的感觉,我用甩笔、滴快干油的技法,让我的画面更加丰富。从整体上看,我的古木很有气势,震撼人心。以下是我的创作的草图以及作品的成品。两者相差很大,小幅的作品更能反映我当时的创作心境,而大幅作品则表达了我对大树创作的延伸。(以下创作草稿)

也许是性格的原因,我并不是很喜欢很极端的东西,至少是现在不想表达这些东西,而这次创作我也是很简单的表达我想表达的。古木逢春代表着在我们经历一切的同时,还有一些希望等着我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能对未来充满信心,继续勇敢地走下去,就像我们毕业了,已经进入社会,面对社会上的压力我依然坚强。

我觉得整个创作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从深远内心来看,我的大树缺乏一些情感内容的表达,缺乏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有些单一,因此这是我以后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让我能对我的绘画技巧有所提高,在绘画作品中有所创新。在这次创作中,鹿少君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在选材,技法,还是表达的中心思想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引导我把大树的沧桑,以及它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来。这次创作过程中不单单鹿少君老师帮我,而且还有陈克义老师、花勇老师、叶勇老师、程奇老师等每个老师都对我的创作进行了指导。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我负丹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吴冠中.我读《石涛话语录》[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9.

[3]甄巍.西洋油画与中国水墨[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4]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俄]康定斯基著.康定斯基艺术全集[M].李正子译.北京: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张明,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猜你喜欢

形式美吴冠中
春江水暖
吴冠中的水墨游戏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现代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形式美的探析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