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2016-05-14王彧浓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北宋张先的这首《渔家傲·和程公辟赠》一词,深情款款。上阙点染饯别小宴时的情景,下阙抒惜别之情。回转如环,情致缠绵。将旅途之险和临别时的帐惘,交织一起,读来追思不尽。友住江南吴门。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历史上作为苏州的别称,自古便是江南富庶地。南宋以来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渐居全国之先。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带的吴门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繁荣,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活跃。由于长江入海口淤积,明代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松江一带,社会生产变化在这一地区最先萌发。明代就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这样的民谚,形容当地经济的繁荣景象。江南科举之风炽盛,文人士大夫宦途结束后返乡,携带巨额财产,又反哺了这里的荣华。经济带动区域文化的发展,加上精英云集荟萃,自元朝以后,吴门一带,就筑成了文人精英圈。在文人、文风和文气地薰染下,吴门贮藏了大量的法书名画、古器珍玩、孤本珍本书籍,并修建私家园林,讲究饮食服饰器物。明代中叶以后,吴门的经济繁荣,各种工商、手工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兴旺发达。这里的画家群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画派。史称“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因其人数众多,影响之大,是任何一个画派都无法比拟的。其画风基本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领军人物,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是最杰出的代表,史称“吴门四家”。他们在艺术上全面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从而占据画坛盟主地位,历时一百五十多年。由于他们艺术境界高标,各有千秋,各显其能,先后齐名,垂范后世,又被推崇为“明代四大画家”。四大画家,虽然屹立于吴门画坛,但画风迥异。沈周、文征明、唐寅三家有师承关系,属于文人笔墨,尤其注重诗、书、画的相互融合,使文人画这一传统更臻完美,其精神影响了明代后期和清初画坛。仇英虽是工匠出身,但其画风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再加上他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技巧着实高妙,也被奉为一代名家。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宗大师沈周,一生过着风雅名士的文人生活。一如神仙中人,逍遥自在。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明宣德二年(1427年)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一个书香世家。他家境富裕。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琛“居于鼎新,资产充溢”,游心于艺,精于鉴赏,是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好友。他的祖父沈澄也工诗书善丹青好收藏,过着隐居读书游山玩水的生活。在杜琼《西庄雅集图记》中,可以看到沈澄作为元末江南的大地主和大收藏家,与政界和文化界人士的来往。他的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也以隐居为乐,工唐律,以诗文书画闻名于世。二人山水、人物、鸟兽皆擅。此外,二兄弟常以古代的乐器敲击唱和,就连家中的仆人也被薰染得能翰墨、能歌舞。
上好的家学和优裕的环境,让沈周从小就沐浴在诗风墨雨之中。他聪明过人,长于记忆;7岁跟随著名经学家陈宽学习古文;11岁便已精通诗文韵律,所作的诗赋常常被乡里传诵。此外,他对佛禅、老庄之学也无不涉猎。陈宽、杜琼便是沈周学习诗文与绘画的早期老师。15岁那年,其父被官府指定为“粮长”,沈周代父应征。时任户部侍郎崔恭好文学,沈周作“百韵诗”一首呈送之。崔恭读罢不信此乃少年所为,遂出题《凤凰台赋》,当面考他。沈周“援笔立就”,并且“词采烂发”。文中写道:“江上秋风吹鬓丝,古台又落我游时。六朝往事青山见,四海闲人白鸟知”。崔恭读罢,叹服不已,赞他:“王子安(王勃)才也”。崔侍郞一高兴,免掉了其父的“粮长”差使。沈周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一生避仕不举。为远离喧嚣,沈周把家从城里搬到乡下,建了一处“有竹居”宅院。那里用沈周朋友史鉴的诗文描述是,“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馀。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在此,沈周吟诗作赋,专注丹青,与众友人酬唱作答。社会大环境,沈周经历的朝廷政局却跌宕起伏、波云诡谲。从他生于宣德二年到正统七年,计十五年里,正值贤臣况钟当苏州府太守。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但在沈周22岁时,英宗朱祁镇在宠信的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带五十万明军北征,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史称“土木之变”。英宗之弟被拥立为皇帝,即景帝朱祁钰。即位后,景帝任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被放回后,景帝却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重新被拥立为皇帝。
在英宗重新执政的八年里,政治社会已大不如前,沈周也已届不惑之年。此时,儿子云鸿已能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于是沈周彻底放下了凡尘俗世、国事家事。他醉心书画,寻师访友,吟诗作赋,过起了神仙的悠游日子。沈周的绘画作品,主要分两大类。一为临习古人。二为师法自然。他学画,遵从绘事传统,从师古临帖始。这一扎实务实的绘画品格,一直到其晚年,从未间断。他早年师临古画,主要来自于家族和老师的熏陶。其曾祖沈良琛与王蒙交好,王蒙所画的小景山水,一直为沈周收藏。其祖父沈澄,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大收藏家,他的书画倾向于赵孟頫之风。其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画风类似于赵孟頫和元四家。拥有第一手的眼界,和第一手的资源,让沈周得以恣意地心摹手追,涵养智慧。杜琼作为沈周的老师,常告诫他师古画的意义,并谈及古今名人名画的故事。这让沈周到了暮年,“犹能记忆历历在耳目”。诚实扎实的学风,让他的胸中拥兵千万,笔下挥洒自如。他的一生到底临摹过多少古画,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讲清。据现有资料统计,沈周临摹古人作品,所涉及的画家就有五十多位。其中有五代、北宋的,还有南宋、元人的;有浙派的,也有北方南方的;有水墨写意的,也有金碧青绿的;有文人画,也有院体工匠画。明末董其昌所列的“南北宗”两派代表画家,均在沈周师承临摹的对象里。可见,他用功之深,涉猎之广,功底之厚。见多又识广,手熟又心知,让沈周在绘画领域里,底气充沛,为其登堂入奥,大开方便之门。
沈周早年主要学元四家,对王蒙技法用功最深。笔法比较绵密,多作盈尺小幅。中年师法黄公望及宋代诸家。40岁以后,始拓展为大幅创作,风格趋于劲健,追求骨力。晚年则以吴镇为宗,画风更加苍劲浑厚。但贯穿他一生的,则是师法倪瓒。沈周仿倪瓒作品最多。他在学倪氏画法上投入的功力,远远超过前三家。80岁时,他在倪瓒《水竹居图》上题道:“倪云林先生清洁高尚,以诗画自娱”;“予生平最爱先生笔法,寓目几四十余幅”。沈周晚年,醉心沉潜于吴镇和倪瓒的画意中。实则是他把关注点,更多地倾注于画意精神和情韵之中。文人画注重精神内涵和象外之意的特点,在沈周的画里分毫不爽。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备”。文人画重视个人修为、文学、书法和画中意境的缔造,这些在沈周的作品中皆是完备。苍劲丰润的画面,搭配清新俊逸的诗句,和挺拔干练的书法,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将文人画的风雅傲骨淋漓呈现。沈周性格宽厚豁达,不拘小节。市面上,沈周的画很受欢迎,伪造其作的也不少。他从不追究。有一次,一个家境贫苦的人,为了给母亲看病,临了他一张画。并且,他还斗胆找到沈周,请他给伪作题款。沈周看他一番孝心,不仅题了款,盖了印,还帮他为作品加工润色一番。于是,这张假画卖了个好价钱。沈周的仁慈,颇有名士风度。一回,邻居家丢了东西,以为沈周家的东西是他们家的。沈周就大方的将自家的东西给了对方。后来,邻居找到了遗失物品,很不好意思地把拿走的东西送还。沈周也不计较,还笑着说:“这不是你的东西吗?”不以物累,超越俗务,自在洒脱的心胸,筑就笔下的境界,自然仙风道骨,诗意盎然。
在明代的绘画史上,沈周是分水岭。他之前的画坛,由浙派一统天下,而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山水画派却萎靡不振。在沈周之后,以文人画为传统的吴门画派代替了浙派,成为全国画家们争相学习效仿的对象。文人画,重登中国山水画的主流,沈周功不可没。文人画讲究意境的营造。意境来自真实和自然,却比真实和自然更纯美慑人。沈周名作《庐山高图》,画风苍茫浓郁。但见画中山峦叠嶂,草木葱茏,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株劲松遒劲有力。中景瀑布飞流直下,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迷蒙,山势渐入高远。事实上沈周从未去过庐山。他选择庐山为画题,是因为他的老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沈周以庐山之高,敬仰和赞美老师的才品。自古歌咏庐山的诗歌,汗牛充栋。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沈周根据前人的诗歌意象,结合自己对庐山的领悟,把心中的庐山表现出来。此庐山,非彼庐山,而是画家心中的意象庐山。文人画重美在意象、追求意境的营造,被沈周表现得格外突出。文人画,在技术层面,还讲究一字二画三印章。沈周的书法,在明代的画家中堪称一代大家。他是大画家兼大书法家。他的画作,往往长幅题款,有时甚至用画面的三分之二题诗作跋。他早年学淞江沈度、沈粲,后师黄庭坚。二沈的书风在当世非常流行,永乐皇帝朱棣就大力提倡二沈书风。在沈周50岁以后,他迷恋上了黄庭坚的书法,从此专心归一。他的书法乍看之下,颇似黄庭坚书法。但他只选取了黄书的中宫收紧、潇洒硬朗,而舍掉了黄字的一波三折。作为才艺全面的文人,沈周书艺之高,又为画艺增色良多。
沈周的艺术成就在于,学众家之长,滋养自我,却又能取舍和跳脱,形成自我风格。他学吴镇,吸收吴镇的精细秀美,舍掉吴镇的繁琐绵密,从而树立起自己清新淡雅的文人画风。这种画风,也是他的人生格调。沈周曾在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中写道:“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亦然”。这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过着神仙眷属的恬淡生活,笔下的山水楼阁也是仙气纵横,不染一抹尘缘。
作者简介:
王彧浓,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