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藏”与“露”的关系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

2016-05-14张娴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画家

摘 要: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关键词:藏;露;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在于内敛、含蓄、意寓蕴藉,避免直抒胸臆。意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知,调动视觉感官,结合自身的思想、情感、艺术旨趣以及往昔的审美经验,投入艺术作品规定的情境中体验、理解,将呈现在脑海中的艺术意象物化,呈现独特、鲜明,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寓情于物,迁想妙得,令人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意境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高低、雅俗是衡量艺术家个人成就和作品艺术水准、价值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品评标准之一。

一、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意境的表现依赖于艺术家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家在创作中将对生活、自然的理解进行取舍、归纳,把美好、高尚、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展示在画面中,这即为“露”,将不堪、丑陋、消极的元素舍弃在画作之外,即为“藏”;意境的表现依赖于艺术家深厚的才情学养,内容的丰满性、艺术形式的独到性使人只见画迹不见诗文,便感受到诗情画意,此是“藏”与“露”的独到表现;意境的表现依赖于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技能,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深入刻画,具体而写实,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或计白当黑,都是“藏”与“露”的鲜明对比。

二、中国画章法中“藏”的重要性

中国画拙于再现,而长于表现,对客观物象、社会和自然的直接刻画较少,较为粗旷,对情感、思想的表达较为细腻,中国画重视“传神”, 轻视“形似”,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①顾恺之《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等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②而西洋画重视结构,光影的准确,追求造型的逼真性,色彩也明丽而饱和,画面大多工丽细致。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要求画家对创作素材悉心感受、去粗取精、认真归纳,画面安排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宗教等题材都表现得恰如其分,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韵致。如果一部作品一目了然,到处直白坦荡,没有余地,没有所谓的“召唤结构”,也就没有鉴赏者对作品的“二度改造”的必要了,这样的作品艺术价值便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国画章法中“露”的重要性

中国画也不能没有生活的影子,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自然的表现,一切情感的表达都不能脱离现实,天马行空,离奇荒诞,否则便会“寄情于物而又无形”,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门类,并不同于当代印象主义画作,几根线条,几个色块便足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造诣,成为一个时代艺术思潮的象征。因此,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画创作中“取”“舍”“藏”“露”是十分考究的。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黄家富贵”的代表黄筌都是重视形象体系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严谨,视觉传达信息明确,画面精美,重视形象本身结构、造型,“露”多“藏”少却不失意境。

四、中国画章法中“藏”与“露”和谐、统一的关系

中国画“藏”与“露”是对矛盾统一体,画面只有抽象内容,理性思想,指代不清,寓意不详,完全靠人们主观猜测,臆想,缺少“象外之象”的基础,没有一个相对固定、明确的情境、框架规范,指引人们的想象、联想,必然没有艺术价值可言,而倘若画面中只有具象内容,全面形象思维的映射,只有“详”没有“略”,只有“显”而没有“隐”,则悖离了中国画美的本质,作品呆滞、刻板,毫无气韵生动可言,作品的意境便荡然无存。

五、“藏”与“露”的意境审美

贯穿中国画创作的始终

(一)创作素材的准备。大千世界,万物皆可跃然纸上,画家必须撷取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审美价值的创作素材。正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悦目三两枝。”

(二)艺术创作的构思。在艺术家完成创作素材的积累后,结合审美创造经验,进入审美构思阶段,创作构思包括激发才情和独创新境。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都不是同一“竹”,都是经过艺术语言加工、改造,有所取舍,有所夸张而得到的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是经过画家千锤百炼,反复思索凝练出来的具有强烈审美性和代表性,正如王冕画中的梅花比现实中的梅花更加娇媚动人,徐悲鸿笔下的马比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更加英姿飒爽,这得益于画家将具体物象静态和动态中最本质的特征予以强化、夸张,而对无关紧要的细节作了删减,最终达到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创作的表现。艺术创作的表现是艺术创作活动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没有艺术表现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呈现。艺术作品是艺术鉴赏和批评存在的物质基础。在画家着手于绘画创作中,意境的表达,“藏”与“露”娴熟的把握同画家的艺术素养、创作能力有直接关系,是需要长期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的境界,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③也蕴含此意。“藏”与“露”关系处理得当,形象体系得到恰当的补充、完善,作品的意境可见一斑。

六、“藏”与“露”的和谐关系

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作了最早的全面解释:气韵生动一也;骨法用笔二也;应物象形三也;随类赋彩四也;经营位置五也;传移模写六也。

(一)“气韵生动”统领六法,成为审美最高追求,在人物画盛行的唐、五代,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气质神采主要靠表情、神态的刻画、描摹,而头饰、衣着则相对轻描淡写,由此看出,中国画意境美十分重视虚实相生。

(二)中国画强调骨法用笔。书法是线条结合的艺术,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中国画亦讲究具象中见抽象,笔锋时藏时露,变化多端。

(三)与西洋画追求艺术形象逼真、立体不同的是中国画系平面二维艺术,采用散点透视法,强调“以意造境”、“以境写境”,中国画的真实感是接受者心理上的真实。

(四)中国画色彩较之油画相对单调,随物象类型而设色,多表现古典风格,稳重而典雅,中国古代山水画往往只用墨色也将壮丽山河的雄伟之貌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构图在营造意境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哪种构图方式都应符合视觉审美规律,作品的内容并不是意境美的唯一载体,形式的选取、构图的巧妙能营造出出人意料的审美意境,因此构图中的“藏”与“露”就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临摹古人的作品,学习前人优秀遗产,借古以开今,完善自我,对中国画创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揣摩、寻味古人作品中已知的、外露的信息,探索作品背后深刻的意蕴内涵。

总之,意境美是中国画创作永恒的追求,把握好作品中“藏”与“露”的关系,将有限变为无限,使人保有欲望去探究无穷无尽的趣味。

注释:

①参照: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190.

②参照: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0.

③参照: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O].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53.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O].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樊波.美术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张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论。

猜你喜欢

中国画意境画家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酷炫小画家
书画名人汇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