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自救,带病同寿
2016-05-14
马老师:
您好!我今年61岁,刚想享受一下退休生活,不想却因免疫系统疾病,病倒在床一个多月,四处求医问药,病情总是反复,真是太难熬了。我难免意气低沉,有时候还会对家人发脾气。难道我的晚年就过不上健康人的平常日子吗?
读者 唐贵山
唐贵山朋友:
您好!首先祝贺您的病情有所好转,哪怕是稍微好转,也是好消息,是值得祝贺的好消息。祝您越来越好!虽然疾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是,人到老年确实容易闹病。我们该怎样面对疾病?我就现身说法,讲讲个人患病的心路历程吧。
克服恐惧心
几年前,我曾生过一场大病,这个病麻烦不小,头一个麻烦,这个病可以要命。死亡率有多大?和扔钢镚儿的概率差不多,正面反面各一半。再一个麻烦,这个病得长期卧床。不是平常的卧床休息,是把一个人彻底撂倒,让你走不了,站不了,坐不了,只能头不离枕地躺在床上,一躺就是春夏秋冬。
许多人患病后,产生恐惧心理,我也不例外,害怕去医院、诊所,害怕疼痛,害怕自己被当做“实验”的对象,害怕见到医生、护士、各种插管,害怕给别人增加负担,害怕丧失自理功能,害怕死亡。
我躺在病床上,读张海迪、史铁生、霍金。他们都是英雄,都给了我力量。但是,他们到底能坐着,而我却只能躺着,说实话,最难的时候,我甚至不能正常思维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终于躺了过来,又坐了起来,站了起来,走了起来,活了起来,重新走出家门,大家为我高兴,我更庆幸托大伙的福,又活啦!
我怎么好起来的?如此大难不死,最主要的良方是信心不倒,最关键的康复秘诀是四个字——从心治病。
什么叫从心治病?从心治病,就是治病先治心,就是病倒了心不倒,就是从心理调节上下功夫,激发自身积极的心念力,激发自我救助的心理潜力,激发自心深处蕴藏的蓬勃生命力,来提高疗效,来促进康复。
养病先养心
谁都难免疾病的光顾。病来了,当然首先要看医生,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该手术手术,一句话,该怎么治就怎么治。
生病的人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尤其是慢性病人和诊断不明的病人,既想了解疾病的信息,又怀疑听到的解释,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病人常常根据医生或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甚至盲目地把小病疑心成大病,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难免在求医路上走弯路。
生病后,我深深地感恩医学发达,感恩医生。一样的病,一样的治疗,效果却不一样。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关键是心态不一样。有不少这样的患者,他们身体痛苦、内心困惑,完全是有病乱投医,听人说中医好就去看中医,听人说西医好就去看西医,折腾得身心疲惫。
历史上很多养生专家都认为“养心重于养身”。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乐观地面对生活,可使重病减轻,绝症得到缓解。如果患者总是心事重重,即使微不足道的小病也会演变为重症。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我们才能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所以说“百病皆可从心医,养病定要先养心”的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在养心。
对待疾病如朋友
我总结了很多具体方法:
重识疾病法: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阴晴雨雪,不是一年,没有生老病死,不是一生。病,是生命中的一个灾难,但同时,病,又是生命中的一个契机。疾病是来忠告我们,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改善生命的。它不仅让我们从生理上认识自我,更让我们从心灵上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进而获得彻底康复的内在力量源泉。
勇敢担当法:重病之人的担当,首先表现在不忘自身的责任,也表现在疾病来了沉静面对,更表现在努力当个正常的病人。有了这份担当,就有了生命的源泉,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就有了老天的眷顾和佑护。
待病如友法:天天以病为敌,你的心怎么平和安定?时时与病斗争,怕是不用病折腾你,自己就把自己折腾垮了。所以,要待病如友,与疾病和谐相处,好好善待它、照看它、拥抱它。
积极思维法: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思维密切相关,思维方式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功能。只要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改善我们的免疫系统,改善我们的生命。一个人习惯了积极思维,就有了最好的心理免疫力。
意志锻炼法:坚韧的意志力,是从心治病走向康复最重要的一味良药。意志,不仅是刚性的心理品质,更是韧性的心理品质,不仅是勇敢刚强和精神不倒,更是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
康复对话法: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对身体都是一个指令。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会依据这个指令,作出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激素分泌系统的反应、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整个机体的反应,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医宗金鉴》曰:“若病人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治疗得法,可带病终天。”这些提示我们病痛加身的人,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康复对话,不断给自己输入康复的指令。如此,我们的身体也就真的越来越走向了康复。
您可以参考。相信我们的交流,会给您送去一份健康,送去一份幸福。祝福您!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