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徜徉
2016-05-14高颖
高颖
语文素养的提升与阅读是息息相关的,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课外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需要,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开展课外阅读。
1.营造“书香”氛围——激趣
每天中午进校后及每周一节阅读课都给学生自由阅读,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
2.巧借“书本”资源——导趣
例如:学完《航天飞机》后,我有意识地问学生,你们还想知道更多地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吗?比一比,一周后,看谁了解的知识多,课后不少学生走进航天飞机,全班掀起了一股“航天热”。
3.利用“书评”手段——稳趣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我采取了交流评价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爱的书。
二、给予阅读方法,注重阅读效率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
“读”,其方法有:一是浏览性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用浏览法,就是把文章游览一遍,从整体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不斟字酌句,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只要抓住主要线索,感知大意,提取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信息即可。二是探求性的速度。音读的发音影响阅读的速度,为了提高阅读效率,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多的信息。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四是选择性跳读。跳读内容,感知整体形象。如阅读游记类文章,可以跳读几个景点的文字,或者抓住景物特点鲜明的词语,然后将相关内容做组织,整理,便是全文要领。
“思”即思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疑问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2.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章”“查”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订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除每周二节课外阅读课,每天1小时的阅读量作为一项硬性作业。
三、建立阅读基地,甄选课外读物
要建立课外阅读基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书可读,开辟三维图书阵地,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柜,要充分利用图书室的“图书超市”功能,图书角的周转、流通的便利,指导学生选书、读书。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购买、订阅适合学生阅读的有关书刊,突出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和选择的标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有益于实现课内外沟通,深化阅读训练,形成阅读能力,有益于拓展智力背景,更大范围地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总之,语文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所能建成的,学生语文素养是靠日积月累得来的。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便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畅游于浩瀚的“书海”中,去探索奥妙无穷的语言世界,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