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初探
2016-05-14李胜
李胜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艺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 “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即思维过程。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的提问却很传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在提问时,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其次,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重复和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再次,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为学生创造富有情趣、意味、吸引眼球的提问情境。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变被动接收者为主动探究者,积极投入到问题当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数图形的个数”的习题上,当我提出:“同学们,你们能数出这个图有多少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吗?”对于这样枯燥乏味的数图形的个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后来我尝试改变提问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提问,“有一个图形它可调皮了,它给自己身上多增加了一条线,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它有几个图形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马上被打开了,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数图形中,并热火朝天地争吵着“2个”“3个”。当数完图形的个数后,学生竟然自主地说到调皮的图形又给自己增加了一条线,现在又该有多少个图形呢?又如在学习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简单的换算,我先让学生看硬币的厚度,告诉他们就是1毫米,10个硬币摞起来就是1厘米。然后再拿出直尺观察1厘米,画出1厘米,你能画出10厘米吗?10厘米就是1分米,那你知道10分米是多少高吗?有可能比桌子还要高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我宣布结果:“和你差不多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热情。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对于计算,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可是老师却有一个问题:“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过吗?经过计算讨论,大家明白了,余数比除数小。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难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庙仙乡李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