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若只如初见

2016-05-14

小资CHIC!ELEGANCE 2016年5期
关键词:升华爱情

有一种瞬间,叫做“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的开始,我们总盼望是一场介于“不经意”和“小惊艳”之间的“浪漫邂逅”,但自从网络时代来临,爱情的开始从“姻缘天定”,变成了“先加微信”,在这样的时代节奏中,你的“初见”会以怎样的节奏开启?

在务实派的眼中,“邂逅——相恋——结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且伴随着漫长而不确定的过程。茫茫人海,行色匆匆,上班下班地铁车站,一天到晚遇到这么多人,别说火花了,连静电都没擦起来,就算哪天四目相对,电流瞬起,但谁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单身呢,如今更是还要冒着对方不喜欢异性,或者是个不婚族的风险。更别说之后还要鼓起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冒着被对方翻白眼的可能上去搭讪,足够幸运的话互相交换联系方式。但之后的交流、试探、掀开一见钟情的面纱可能产生的失落和失望,都让务实派有点烦躁,抑或是有点望而却步。

务实派喜欢相亲,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他们在见面之前,双方已经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至少可以确认,对方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心理准备,这次见面也是基于这个前提的,当然,被逼无奈参加相亲的除外。这样,他们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试探,直接开门见山。如果是亲戚朋友介绍,就又多了一层筛选,找到合适的人的概率就会加大,也不用太耗神费心,着实对了务实派的胃口。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实际又有效的方式,俗话说“相亲相爱”,相亲在前,相爱在后,不愿相亲,何来相爱呢?

初见地:咖啡馆或简餐厅、公园

对于务实派来说,初见地点能够让彼此坐下来聊一聊是最好不过的,他们需要迅速地交换信息,以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因此选择人不是很多、放着轻松音乐的咖啡馆或简餐厅正适合两人谈话,不会过于嘈杂,也不会太过沉闷。

春天到了,正是赏景的好时候,约在景色不错的公园,可以放松心情避免尴尬,随着脚步的移动,话题也会不断变化,不用担心面面相觑无话可说。如果感觉不错,散步之后一起吃饭喝茶相约下一次见面,一切顺理成章。

初见小情思

1. 条件只是附属,不能太看重,情投意合才是最重要的。

2. 不能过度依赖相亲,也要多看看周围接触的人,说不定爱情就在那里等着你。

3. 相亲只是一个认识对方的渠道,想要发展一段感情,还是要靠之后的交往,感情始终是需要用心维护的,偷不得一点懒。

邂逅派 (配图:邂逅派)

信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实指数:

梦幻指数:

文子,女,26岁,单身,某传媒公司文案

邂逅派坚信,爱情的开始是伴有微风、萦绕光环的,四目相对,电光火石,“原来你也在这里”。他们相信爱情不是条件匹配,而是缘分牵引,他们的爱情是偶然的,相亲不够浪漫。套用一句经典的话“相亲都是相似的,而邂逅则各有各的美妙。”不同风格的邂逅派对初见有着不同的幻想,奇妙的缘分也难以一一列出,这正是邂逅派为之自豪的理由之一,但不管是何种形式、在何地的“邂逅”,绝对都是一部偶像剧的完美开端。

邂逅派之文艺范儿:

对于讲究情调的文艺青年来说,爱情的邂逅最好伴有一点艺术的气息,比起出去玩乐,他们更喜欢把时间花在他们看来更有内涵的地方,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别的地方邂逅了,能在这里遇到跟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欣赏雷诺阿,畅谈米兰昆德拉,这种Soul Mate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的爱情会像一切文艺影片中一样,有一个艺术作品为载体,有可能是一首诗,也可能是一幅画。

初见地:画廊、艺术展、图书馆、唱片店

这些场合是文青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氛围优雅有格调,人不会太多,也方便交流,最重要的是在这里遇见的人多半是有着共同爱好的,也算是一种主动选择。

邂逅派之户外族:

他们绝对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的钟爱粉,跟文艺范儿有点接近,但比起“读万卷书”,他们更喜欢“行万里路”。旅途总是伴随着故事,前方的未知也是旅行吸引他们的地方,对待爱情也一样,与其毫无悬念地被安排知根知底的对象,他们更愿意期待一场未知的邂逅。

初见地:相对人少的旅途、青年旅舍

如果是人挤人的旅途,会极大地减少浪漫度,烦躁的心情导致化学反应产生的可能性降低,所以人少、景好会成为“邂逅”的强大助攻。

初见小情思

1. 幻想总是美好的,缘分也是值得期待的,但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去多交流才有更多“邂逅”的可能。

2. 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邂逅”转瞬即逝,还要“且行且珍惜”,“该出手时就出手”。

3. 旅途总有终点,回归到现实中难免又成为一段“异地恋”, 参加一些同城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邂逅派”来说,可能距离根本不是问题。

升华派 (配图:邂逅派)

信条:把我们的革命友谊再升华一下。

现实指数:

梦幻指数:

小凉菇,女,26岁,已婚,某外企职员

所谓“升华派”,是典型的不用相亲,也不盼邂逅的,前者有太多物质因素干扰,后者过于虚无缥缈,一见钟情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可能性过于渺小了。他们最爱的还是细水长流,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感情的升华。升华派的爱情通常是青梅竹马、同窗情深、或者职场情谊。平日的点滴汇聚成深情,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人了,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甚至可能都不需要问“能不能把我们的革命友谊再升华一下”。这一派的人不在少数,也挺幸福,爱情的开始没有目的性,相处自然不做作,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对方的闪光点,回过头去看时,生活中的细节也都多了一层光亮,两人的相处时光变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浪漫。

初见小情思

这样的爱情来得悄无声息,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在不经意间错过了。

因为是本能

(1P)(配图:艾明雅)

导语:还有一些人,或许该叫做“学院派”?近年来兴起的“恋爱培训”受到了一大群人

的欢迎,恋爱真的需要学习吗?让我们听听鸡汤麻辣派掌门人艾明雅是怎么看的。

恋爱能被培训吗?

我们先回过头看看,爱情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我看过一本小说叫《罗丹岛之恋》,里面有一句: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见到他的第一眼,就莫名确信他会了解你现在所有想说的话。

我们在找一个爱人,不如说,在找一份被了解的感动。

我们可以制造相遇,却不能制造感动,那种在某个瞬间你确信他会了解你的感动。

这个时代的年轻男女,并不缺乏“爱的技巧”。良好的出身与教育,使得大部分人即使不参加那样的恋爱培训,也会在不同的相处模式中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参加“八分钟约会”,无数“单身聚会”,都会遇到一个人觉得“还不错。”

他们可以像普通情侣那样,试着彼此约会,了解,用培训班里学来的技巧相处,但是最后,我们会得到那样的答案:“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找不到感觉”。

大部分渴望爱情的年轻人,都是可爱的。即使平日里作为朋友,他们也是可爱的。可是正因为如此,爱情就成了他们要在这种温水环境里,寻找的一杯烈酒。

那日,我朋友圈里一位先生写了他好像在地铁上对旁边坐着的一位姑娘一见钟情了。他是这样描述的:“她好像重感冒了,又好像很累,像只小猫一样缩在自己的外套领子里。眨眼的频率和速度像慢镜头,看上去无比美。而且,她拿出手机,开始看‘一个‘今日推送的内容——那是我每天都要看的东西。顿时,我就想抱住她。”

这样的感受,我真的难以想象“大棚批量种植”可以培养出这样的爱情之花吧。这是原野的生命,是撒哈拉里拼死冒头的一株仙人掌,带着热辣辣的刺,和骨血里的渴望。

而我们大部分人,是麻木的。不仅仅对爱情。一个成人,通过一个月的培训,就可以弹一首曲子,可是他永远也奏不出催人泪下的《月光曲》;三个月,他就可以变成一个油画爱好者,可是,我们永远只有一个梵高,一个莫奈。

一颗敏感的心,依然相信爱情的心,并不孤立于世而存在。它要求依附着的这个人,不止在爱情,而是在生活,在际遇,在感受,在观察力,在体验能力,都保持着永远天真不灭的单纯灵魂。

人类对自己太狂妄了。科技进步让我们可以把一切东西用指数来衡量化,好像我们就可以按照标准模式制造生命,指导爱情。其实,我们是太懒惰了。我们懒得对世界依然怀有好奇,我们懒得从失望里爬起来,我们希望爱情也是机器制造,只用按某一个键,就会将那个人送到身边。

你永远无法爱上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颗麻木的心。倘若,你心已死,那么,一切都是徒劳。

而大部分人,是失去了那份初心。在爱情培训班里,仅仅成为一个不被讨厌的相处者。每个人都会说一句:“还行。”在这种“还行”中,他永远失去了为一杯烈酒沉醉的机会。

我们总有得不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不能将一个新生命在母体的孕育期从十个月缩减到一个月。这就是本能,那是我们作为人类,区别于机器的东西。

与其钻研技巧,不如保留本心。一颗对一草一木,都有爱意的心。这世上便会有那样一个人,走向你。

(侧栏)

艾明雅:

鸡汤麻辣派掌门人,专业解决各种拧巴人、怂妹子,治疗效果堪比微整形,360度紧致提拉你的人生姿态。

出版《闺蜜》《嘿,三十岁》

猜你喜欢

升华爱情
贪吃蛇升华记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从管理到治理是一种升华
音乐的构成——声·音·乐的层次升华(二)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