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忠实:一部旷世杰作,半生文字传奇

2016-05-14央子

晚晴 2016年5期
关键词:花圈晚晴陈忠实

央子

4月29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陈忠实生前工作过的作协大院已被花圈花篮摆满,习近平、刘云山、王岐山、栗战书、赵乐际、刘奇葆等中央领导送来花圈,胡锦涛、曾庆红等老同志送的花圈也依次摆在现场。

陈忠实曾赞扬《晚晴》办刊所取得的成绩,并为《晚晴》题词:满目青山夕照明。

一部能当枕头用的大书

直到今天,当大家提起陈忠实时,90%以上的人想到的便是《白鹿原》。

1988年,陈忠实正在陕西文联从事专业写作,每月挣六七十块钱,上赡养老人,下抚育3个读书的孩子,“只要家里尚有白米白面,心中就很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开始酝酿写一部书,一部“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

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农民家庭,那里在骊山之南白鹿原之北,距离唐朝王维闲居的辋川只有25公里路程。小小的村落不过百户人家,绕过村里濒临倒塌的关帝庙,便是他祖上传下来的小屋。在那里,他坐在一把小竹椅上,旁边是歪了一条腿、非得拿麻绳一圈一圈捆结实了、桌面才能放平的方桌,想象自己和“白鹿原”上所有男男女女的对话。有时写作顺畅欢欣鼓舞,有时文思阻塞难以排除往往在晚上他孤清至极,走出村庄,走过塬坡的树林,那里有狐狸、獾、稚鸡、呱啦鸡、猫头鹰,一个宁静而亲近的世界。

1992年春天,当陈忠实在自己绽放梨花的院子里,把《白鹿原》手稿交给编辑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连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小说发表后,信件如同雪片一样飞来,石家庄一位医生在信中说:“我想写出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活着还能看到我的信吗?”

一个不折不扣的“冷娃”

在陈忠实工作过的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里,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他“硬气”的传说。用陕西话讲,陈忠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冷娃”。在陕西,“冷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性格上庄敬实诚、不耍滑头,有胆有识,执著、一根筋;做事上不善变通,寡言少语,不好接近,实则面冷心热。

《小说评论》原主编李星讲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1991年,陕西省酝酿省文联和省作协的换届,省委有意让陈忠实去省文联做党组书记,当时他还在乡下老家写《白鹿原》,对此事完全不管不问。后来,上边有人找陈忠实说此事,他就接连两次写信给省委主管领导,说自己正一心写作,不愿意当领导。

后来,这位领导见到他,说,“忠实,你的信我看了,你还是去吧,省作协安排了另外的同志。”陈忠实再三说,自己留在省作协,也仅只是为了专心写作,绝不是要当领导。弄得那领导有些不悦,说,“这已经是定了的事,你要服从组织决定。”两年后,原定陕西省作协主席人选路遥病故,陈忠实还是被推到了领导岗位。

一生不会改变的农民灵魂

直到今天,陈忠实依然被很多人当作农民,比如他不习惯讲“话语”、“价值观”等文绉绉的术语。他说自己熟悉的农民迷信,可他沉迷于这种“迷信”。他不认为山水田园风光有多美,他说中国农民的记忆,实际只是一个关于如何吃饱肚子的记忆。

他对农村太熟悉了。这个农民的儿子搬着父亲用一斗苞谷换来的带抽屉的书桌走进小学课堂;穿着一双薄底布鞋和20多个同学一道,跟随班主任杜老师,到30里外的灞桥去投考中学,路上他的鞋底磨破,脚跟磨破,鲜血淋漓;因为贫困,父亲靠卖树供他上学已经难以为继,他不得不含泪休学一年,并因此无缘大学;高中毕业后,他做中学教师,当乡镇干部,在农村基层又度过了20年。

当年陈忠实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他把这句话写在一个木牌上,挂在书桌前面。

猜你喜欢

花圈晚晴陈忠实
赞《晚晴》
社会各界寄语《晚晴》
葬礼送花圈是中国传统吗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选自《陈忠实画传》
参考资料
晚晴生活馆
“如果挤得下的话”
花圈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