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2016-05-14周新颖
周新颖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的桂冠。古今中外,这种文学形式备受人们推崇和关注。五千年中国文化,洋洋洒洒一路走来的是诗三百、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诗歌形式。在我们的文化传承里,诗歌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印迹。我们从一首诗里,可以解读某个时代,某个历史事件,某个历史人物,甚至某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基于文化素养的不足,有很多同学在学习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总不能够很好地解读,有同学甚至对古典诗歌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懵然无知。因而,激发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的 学习兴趣,就要有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何谓“意象”?意象,即意中之像。“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源于内心并借助于像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从大文化的角度讲,意象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周易》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观物以取象”的命题。古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喻有智慧的人的通达事理。这种以山水喻人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当然,先哲们的美学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文学作品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人物事件来表现内容,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形象化的内容必须借助意象来表达。而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浮云、归雁、杨柳等,也可以指某个事件甚至物件。因而意象成为诗人情感的宣泄点,把握了意象,就能很好地解读诗歌。
一.离别诗
此类诗,多抒写离愁别绪,抒发别离之苦,多表达亲友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青。辉手兹兹去,萧萧班马鸣。”太阳下山,徐徐而落,多像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啊。不愿离开同伴。离别诗写的浓情之至当数柳永的《雨霖铃》“寒蝉”“骤雨”“长亭”这些具体意象很好地渲染了离别的凄苦之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主人公的暗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的孤零愁苦,情味不尽,意韵无穷,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爱情诗
人间第一美好情感首推爱情,因而有关爱情的诗篇历来表现内容最丰富,意象的运用也最为精当。古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女子大胆的爱情表白。诗人借五种自然现象表明自己矢志不移的爱情信念。情感炽烈,意象鲜明,震撼人心。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借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可谓千古绝唱。
三.思乡诗
故土之情是中华文化传统里的特有情愫。在中国文化传统意象里“月亮”“白云”“落日”“斜阳”几乎成了思乡的代名词。这一类的诗歌意象举不胜举,北宋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碧云”“黄叶”“翠烟”这些意象衬托了乡魂旅思和相思,上阕所描绘的秋景,是历来词家多次重复过的意象,却依然能给人比较新鲜的感受。
四.怀古伤今诗
借古喻今,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笔法,自然,在古典诗歌当中,诗人也常常借助于历史典故和人物抒写怀古伤今之幽思。作者凭吊古迹,或是讽喻当今,或是感慨自身,或是抒发对某事的看法。这些历史的事件、人物与眼前的景物构成了宣泄诗人情感的意象。杜甫的《蜀相》诗人徘徊于丞相祠堂前,情思远接,感慨不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英雄难酬心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言志诗
此类诗歌,诗人借物明志,有感而发。从分析意象入手,就能理解诗人的志向、意趣和情感。屈原在他所有的诗篇当中,都借香花和兰草寄托自己高洁的品行。在《离骚》中,“制支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荷叶荷花为衣,把自己装扮成峨冠博带的形象,是诗人“举世皆浊我独醒”的具体展现,因而诗人的品格就被刻画得异常崇高。
以上从意象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粗略分类与赏析,可以说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关键,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审美情感。当然,对一首古诗的理解与把握仅就意象来分析是不够的,但至少我们可以由此深入诗歌的幽林深处,做好了这一步,相信,我们离古典诗歌的殿堂已不远了。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