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中国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2016-05-14徐靓尚菲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汉学中国文化

徐靓 尚菲菲

内容摘要:国外中国学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拓展开来,其不局限于如汉学研究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专研,而是将着眼点放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及现实上。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尚停留于浅层的单纯介绍,主力手段也多依赖于影视媒体。这造成国外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出现误读和偏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更多途径。

关键词:国外中国学 中国文化 对外传播 汉学

较之侧重于古典的“国外关于中国及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汉学“Sinology”,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研究的方向侧重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研究①。从16世纪中叶西方汉学的初萌到19世纪初期汉学的系统成型,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大体集中在对其“哲学、宗教、艺术、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科目”②的了解与理解上,甚至时至今日汉学研究的重心仍未偏离这些领域。可喜的是,二战后国外学者逐渐将研究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对古典的专研,而是着眼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现实。然而,这一领域的发展不能满足于单纯地由国外学者主导,国内学界一味介绍的现状。相反,国内学界应该积极主动地从国外中国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国外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分析,并且谨慎地思考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问题。

一.国外中国学对文化传播的启示

1.国外中国学对于外国了解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拥有悠远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然而早期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并非是直接和准确的,而是通过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传说和《马可波罗游记》之类这种间接的、零散的、可靠性受质疑的资料获得的。这些传播方式和载体便是传统汉学研究的主战场。诚然,在向国外介绍中国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方面,汉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局限性也毋需避讳。为了达到全面地、系统地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国外中国学将研究的半径大大的扩展开来,将主导了几个世纪的单纯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源,解析等等拓展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的问题”。③其对于外国了解中国的积极意义在于,国外中国学是立足于今日中国现实,对当代中国各层面各领域清晰的诠释,而非向国外描绘那个他们幻想中的历史上的中国。

2.国外中国学存在误读,应该大力推进文化传播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国外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客观的,甚至是错误的。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是简单的,单一的,其中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便是传播的一类主力工具。西方银幕上的华人形象产生于该历史背景下的种族意识和偏见,早在默片时代,“华人在电影中构成的‘异国情调背后显然是一种落后、愚昧和腐朽的象征”④,“曹查理和傅满洲”⑤更是将华人形象扭曲得甚为错误和畸形。这之后的西方银幕上虽然逐渐了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等正面的华人影视形象,但是不难看出这些华人面孔传播的信息除了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之外又都看似巧合地将华人和中华功夫、武术联系到了一起。这些影视作品和演员在积极地、正面地宣传华人形象,中国形象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难看出他们所体现出的华人形象和中国形象却又是极为片面的。同时,另一个造成对外宣传欠缺的原因在于对中国文化宣传的年代选取多集中于中国古代,如文学作品译著多为“四大名著”之类未能展现今日中国的古代作品;出口海外的影视作品又多为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甚至于今年来出口海外的几部新影视作品仍是以古装片为主。即便是达到了正面宣传作用,但是这些影视作品也未能真实地反应当今中国真实的面貌,未能如实地投射中国国人真实得形象,未能确实的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究其原因,这些文学与影视作品皆为基于中国文化的文学与文艺再创造,而非真实的数据和语料。显然,为了避免这种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的误读,有能力正确宣传中国学的载体不能单单是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途径

1.通过出口以中国文化为蓝本的纪录片鼓励国外中国学研究

对中国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中文的研究,而研究中文和中国学势必需要真实可靠的语料。正如中国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等对国外文化的研究大多要依靠真实的语料和数据,国外学界对中国学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需求。既然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存在种种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弊端,那么以真实性为底线的纪录片便自然而然的可被拿来作为研究中国学的可靠资源。因为“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⑥,所以其可作为如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研究得真实语料。再有,对于古代典籍的研究普遍只存文字和部分图片资料而无声音、影像资源可用,这不得不说是研究资源的缺失,然而纪录片可以在这方面给予研究者极大的补充。虽然目前以中国及其传统文化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数量上并不少,但是从质量和数量上看又是以海外公司拍摄的纪录片为主。我国国内的纪录片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中央电视与英国的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美丽中国》,其以中国自然生态为题材,真实呈现了中国的自然之美。该片在2009年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颁奖典礼上获得多项大奖,先后在全球50多个电视频道播出。此类的纪录片无疑为国外学者研究今日之中国及其文化提供了真实得语料。

2.通过推广新汉语水平考试(HSK)等鼓励国外中国学研究

在介绍、推广等方法的基础上,传播文化有时也需要更为有力度的手段。考试,尤其是语言类考试,这种一般被视为考核手段的活动实际上往往正是在发挥其强制推广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研究的功能。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为例,由于学习语言要以学习该语种的文化为基础和依托,几乎所有的英语考试中都会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在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同时,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学习、甚至是研究就成了除语言文字之外学习者备考的必修功课。例如,托福考试为大学水平的英语使用及理解能力测试,已获得130多个国家、逾9,000所学院、组织及其他机构的认可。⑦该考试对考生语言文字的测试除了要求其具备必备的词汇、语法、读音等方面的能力,还在考试中大量渗透着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文化、文学等等方面的考察。例如,在托福听力测试中就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含有英语国家著名作家的文章,并且文章并没有对这些作家作特别的介绍,而是把他们当作学生理所应当了解并熟知的文学背景知识来考察。备考托福的中国学生,无论是否主动喜爱英美文学,都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及作家。再有,在听力考试的对话部分,经常会出现涉及美国大学校园生活及学习情况的话题,这些考题中同样不会对美国大学校园相关的信息进行详细阐述,而是将考生视为拥有同样背景知识的学生。因此,对于美国背景常识不了解的考生就会在考试中出于劣势,这也就间接地迫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美国的文化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常识。不难看出,语言考试在潜移默化之中正在发挥其强制性地传播文化的作用。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例如,可以在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中加强这方面的作用。“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⑧经过对《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一级)样卷》和《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二级)样卷》的分析,笔者发现,全卷除了在《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一级)样卷》第29题中出现过“茶”这个看似与中国背景文化知识有一定联系的信息之外,全卷并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对背景文化知识做出任何要求和测试。相反,在试题中却频繁地出现英美人士的照片,这也许是更多考虑到贴近考生身份的因素。在这两份考卷中均未出现如托福考试中对与该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间接要求,而考察仅仅专注于语言文字本身,不得不说是对中国文化传播机会和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国外中国学的研究已经将研究的半径延长,因为该研究势必积极地推动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传播。对该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校正国外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片面认识,为世界呈现出当代中国的真实风貌。为了解决目前此领域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出口以中国文化为蓝本的纪录片鼓励国外中国学研究。纪录片的特点保证了国外研究者可以得到来源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真实语料和数据,为国外研究者提供了更加贴近真实中国的研究资源,希望可以促进对当代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进一步探究。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新汉语水平考试(HSK)等鼓励国外中国学研究。通过考试促进文化的传播和研究看似有悖常理,但是借鉴中国学生备考英语考试的效果,不难看出通过语言考试可以间接地提高对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力度。希望新途径能够带来新发展。

参考文献

①(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2007中华书局)

②③(施雪华《国外中国学的历史、特点、问题与走向》2013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④⑤(李一鸣《银幕谎言: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的华人形象》《大众电影》1997年07期)

⑥薛蓓《从现代纪录片的新发展再谈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新闻知识》2011年12期

⑦http://www.ets.org/zh/toefl/ibt/about/

⑧http://www.chinesetest.cn/gosign.doid=1&lid=0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CZW003):国外中国学视域下的东北作家群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汉学中国文化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