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城市如何“褪锈”
2016-05-14赵渌汀
赵渌汀
工业时代大红大紫的城市,转型阵痛期却“锈迹斑斑”。纽约将城市的支柱产业由制造业变为金融服务业,是铁锈城市“除锈”的一个范本。
铁锈城市,指的是那些在工业时代依赖重工业发展而兴起,但同时也消耗环境资源,在后工业时代遭遇发展瓶颈而衰落的城市。近几年,包括东三省在内的中国“铁锈地带”除了环境问题,还要面对因转型乏力在经济、就业上的困境。《经济学人》曾以“东北经济再度告急”为题,对这片在重工业时代上升闪耀,如今却因经济疲软而“锈迹斑斑”的区域进行报道。“那里的人们挣钱越来越难了,花钱也不像以前那么随便,空气越来越差,城市也越来越没了生气。”
铁锈城市已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怎样进行产业转型?又如何促成城市升级?
铁锈地带蔓延全国
看着下行的经济数据表,李克强总理不由得“揪心”:“作为中国雄鸡版图的头部,东北经济千万不能打蔫啊。”继国家领导人“视察”“督阵”及轮番“批示”后,东三省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透过持续走低的经济成绩单,中国开始把目光移向这片“铁锈地带”。
辽宁GDP增速2.6%,全国排名垫底;黑龙江GDP增速5.1%,排名倒数第三;吉林GDP增速6.1%,排名倒数第四。这是2015年上半年东三省交出的经济增速成绩单。上世纪中期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地位重大的重工业,在本世纪初国家转变经济发展轨道时便开始迷失。
其实不光是以东三省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城市,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的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也已成为“新铁锈地带”。以“世界工厂”东莞为例,这座制造业城市被贴上“熄火”“衰落”和“危机”等标签,从工厂倒闭到制造业企业密集关停,再加上年年出现的“招工难题”,东莞代表的“新铁锈城市”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过程中衰退迹象明显。
与低迷的经济数据、看不到未来的产业模式相比,铁锈地带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近几年迎来了大爆发。2015年12月22日,位于杭州半山的钢铁基地完成了59年来的最后一道工序后,宣布“熄火”,伴随杭州已走过近60年的“杭钢”全线关停。杭州市市长张鸿铭表示,“关停工厂,是为了要让‘西湖蓝在我们头顶呈现”。就在2016年元旦,受雾霾影响,西湖游船首次全线停航。与北方动辄“爆表”的空气质量相比,杭州的铁锈化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城市都有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铁锈地带,那里有着深刻旧时代的痕迹,需要新时代的良药救急。
回顾2015年,珠三角大批密集制造业企业停工,山西的煤企、河北的钢企因为煤和钢的产能过剩,面临“卖不出去”的尴尬现状。不管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还是新型的制造业“铁锈城市”,“铁锈地带”在面对“消费支出、服务业和科技驱动型制造业”的新经济模式要求时,已经开始严重掉队。这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
布局越早“褪锈”越快
去年年底,保尔森基金会发布《中国的新机遇:可持续经济转型——如何筑建京津冀在转型中的领先地位》报告。在提到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时,报告如此论述:“他们长期过度依赖如钢铁这类高污染的重工业,现在又要摆脱这种发展模式。而另一些城市,由于及早开始多元化经济发展,早期就推行诸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全新的低碳技术,目前正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众所周知,京津冀地区中北京与天津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2015年这两座城市的三产占比均超过49.5%,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业和金融业的优势较为明显;而反观河北,GDP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6%和41%,其中钢铁、建材是河北极为依赖的产业,玻璃、冶金等行业都以煤炭为唯一燃料。“如今在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引发了铁锈地带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说。
2010年起,陶瓷行业在珠三角急剧萎缩,一些被视为“新型铁锈地带”的城市也难逃产能过剩引发的大洗牌。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仅仅两年后,中国开始面临“去工业化”的危机,而铁锈地带因为产能过剩而造成的人才流失,让这些城市失去城市竞争力。在传统、低端的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时,缺乏对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人才”,是铁锈城市和区域衰落的根本原因。
放眼全球,纽约的转型范本值得借鉴:由传统制造业直接向虚拟经济转变。
铁锈地带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常态”。资料显示,美国在1950年前后、英国在1955年前后、日本在1975年前后、德国在1980年前后,都基本完成工业化目标,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各国的城市在这期间,都不同程度地进入“铁锈时代”。纽约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褪锈经历”,为其他铁锈城市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范本。
“关于纽约的复苏存在着很多解释,一些棒球迷认为,雷吉·杰克逊的本垒打让好运重回纽约;时尚的城市规划专家看到的是安迪·沃霍尔和艺术;市长朱利安尼则把功劳归结到自己身上。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纽约复兴的根本原因,是将城市的支柱产业由制造业变为金融服务业。”美国学者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里这样分析纽约在上世纪末的“逆袭”。
港口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纽约,有着天然的区位港口优势,这也让纽约在捕鱼业、造船业上异军突起,在19世纪末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工业革命赋予纽约的发展红利,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基本“吃净”。爱德华指出,“那个时期,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出现了基本相似的衰退”,而由于支柱型产业的萧条,纽约、底特律等工业城市开始变得“步履蹒跚”。
但与固守汽车工业的底特律不同,纽约在底特律还在衰退的时候,便实现了复苏。纽约的做法是直接向虚拟经济,也就是高端金融业、高端服务业进发,使得服务业就业结构占比由1970年的76%提升到2000年的90%。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迈克尔·布隆伯格,这位彭博公司的创始人及所有者在2002年成功出任纽约市长后,充分将自己的“商人头脑”用于城市建设和复兴。除了充分注重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他还将自己的办公区域充分公开,使之呈现出类似华尔街交易大厅的自由、开放风格。这种办公环境和重商态度,也让纽约迅速由一座倚重制造业的铁锈城市,变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
(据《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