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启蒙之路
2016-05-14
孩子四五岁接受足球启蒙,十一二岁完成基础培训,之后选拔有潜力的苗子开始专业训练,是足球发达国家通行的“青训金字塔”。
足球从娃娃抓起?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校园足球勾画的蓝图很清晰。从教育部主导的顶层设计,到“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的具体目标,放眼中国城乡之间,学校里几乎同时吹响“足球集结号”。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8月,全国首批认定的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多达8627所,试点县区有38个。如果深入各地,校园足球“自选动作”更是五花八门:单列招收足球特长生、政府购买青训服务……不过,光拉开架势还不够,中国足球让国人痛心了这么多年,想要文火慢熬出好的足球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
保持兴趣?打比赛去!
自从校园足球的“操盘手”由足协、学生体协转为教育部后,以往不畅通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最明显的变化是政策的执行力、学校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校园足球趋于常态化,逐渐打破“少数人的游戏”的局面。“过去我们不太了解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规律,工作中急功近利出现偏差,如今的改革思路是对的。”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深有感触。
校园足球不仅仅是平时练练的“兴趣班”,而是用实打实的比赛来提高成绩。从小学到大学,有四级联赛来“打磨”。最具代表性的2015—2016赛季大学生足球联赛,参赛队伍从上赛季的529支增至创纪录的800支,比赛数量飙升到1500多场。在政策的驱动下,深圳等地的中小学联赛也开始“扩军”。
数据背后是校园足球生态的变化。在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基地负责人李连江看来,“要让孩子对足球长期保持兴趣,必须依靠一定数量的比赛。”他表示,孩子四五岁接受足球启蒙,十一二岁完成基础培训,之后选拔有潜力的苗子开始专业训练,是足球发达国家通行的“青训金字塔”。
相比之下,国内校园联赛的结构有些“倒置”:大学足球比赛最多,高中次之,初中和小学急剧减少。“小学联赛不出地市、初中联赛不出省”的硬性规定被视为出现断层现象的主要原因。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薛彦青坦言:“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在长途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这个规定暂时不会改变。”
不过,李连江认为,日常校园比赛也有打破区域限制的条件,“比如京津冀地区的小学距离较近,旅行成本也低,可以率先尝试建立分区联赛。”
建好了球场,找不到“师父”
自从足球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外的经验就成了最便捷的“取经”途径。
建立从小学至大学的足球联盟、移植德国职业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定期聘请德国足球讲师……这一系列“高大上”的行动,发生在内蒙古。还有“脑洞”开得更大的:各地校园足球既有引进AC米兰、皇马等大牌俱乐部青训模式,也有与英国、法国等足球强国的全方位合作。
“在校园足球发展初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好事。借鉴国外经验不等于盲目照搬,要有创造性的吸收和转化,最终培育属于自己的模式。”体育学者易剑东认为,资本的关注和社会力量的介入,激发了校园足球的活力。
形形色色的模式中,足球教练成为核心环节。毕竟,“谁来教”与“如何教”直接决定着足球教学的质量和孩子的兴趣养成。李连江做过对比,在日本有超过6万名足球教练,几乎是我国持证教练的6倍,“北京2000多所中小学中,能够独立带队的高水平足球教练不足百人。”据悉,教育部正在酝酿《校园足球教学指南》。2015年12月初,南京市首位教育部官方引进的校园足球外教Sam上任。
此外,本土教练“留洋”也成为途径之一。
江苏无锡通江实验小学的足球教练陈大宁刚从法国培训回来。提起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3个月的教练员留学项目,他深深感慨:“中国教练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法国教练则是启发式,训练中让孩子主动思考。”而一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负责人直言,目前国内足球教练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不过关,“如果足球课的内容都一样,孩子会喜欢吗?所谓因材施教,要从青少年角度出发,找到足球吸引孩子的方式。”
不过,这些高水平培训与国内教练员等级尚不接轨。陈大宁表示:“现有足球教练资质完全由体育部门认定,教练员资格证书对学校评职称也毫无帮助。”对此,教育部准备试行教育系统的足球教练评价体系,学历、培训、带队成绩等因素都将纳入其中。
踢球需摈弃“功利心”
校园足球大张旗鼓推进之时,“应试足球”“形式主义”的担忧不胫而走。某些地区的足球操、某些学校“每人一球”的足球课,似乎偏离了校园足球的初衷。校园足球究竟重普及还是重提高,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由教育部主导,注定了校园足球的重心在普及。按照规划,到2017年足球特色学校小学、初中的足球课要达到450节,让2000万青少年学会踢球。薛彦青表示,让足球回归教育,这是教育部门的职责,也是与体育系统的根本区别。张路也认同这个思路,“组队争成绩的功利性做法必须摒弃,让孩子通过足球获得健康和快乐就足够了,提高可以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比如课后和周末到俱乐部进行相对专业的培训。”
曾有媒体总结,观念、师资、场地、经费和保险并称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五座大山”。而通过实践,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翻越路径。比如山东省滨州市,就探索出乡镇学校划片结盟、教育部门购买青训服务等做法。“校园足球必须抬高到学生综合培养、校园品牌建设的高度,真正嵌入校园基因,这样在资源调配、观念冲突时才不会轻易动摇。”易剑东说。
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公布后,各地的校园足球布点也在加速扩张。作为改革试验区的山东青岛就计划到2017年建成300所市级足球特色学校,其中100所达到国家级标准。而教育部除了设定准入门槛,正在研究足球特色学校的评估标准,相关负责人曾表示,3年内竞赛成绩将不列为考核范围,重点评估是否落实了足球课、课余训练、校内联赛等内容。
校园足球能走多远?这是千万足球爱好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正如易剑东所言,这既要靠体育、教育两部门的衔接,更依托于教育系统真正理解并接受足球和体育的价值。张路建议,校园足球的验收、评优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避免用人数、比赛来考核的老办法。当金字塔底座足够扎实时,足球人才的涌现才会水到渠成。
(据人民日报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