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在校本教材资源中的开发与应用
2016-05-14周骏
周骏
摘要:信阳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歌类型之一,不仅可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更可以为教学所用。校本课程为中小学校对于民歌的学习提供了广大的教学空间。那么,如何开发与应用信阳民歌,其原则、内容、方法又有哪些?本文一一进行阐述,以期在应用校本课程资源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信阳民歌 校本教材资源 应用
在众多的音乐校本课程中,各地区大多都会以本地的音乐文化特色作为校本教材资源。比如:陕西地区的紫阳民歌进课堂已经被大多中小学校作为重要的校本教材资源;北京、广州两地的京剧进课堂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胶州秧歌在山东胶州市中小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被俗称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地区也不例外,作为河南的民族民间音乐重要源头之一,信阳民歌可谓家喻户晓、享誉全国。信阳民歌如果作为该地区音乐校本教材资源,首先可以丰富校本教材内容,大多数校本课程根据师资以及硬件条件要求多开设舞蹈、民族器乐等校本课程,而对于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与应用相对较少。其次,让孩子在本土的环境中呼吸本土的音乐养分。“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可以是种愿望,也可以是一种要求,但这种愿望并不具有排它性,因为这一命题是开放的。”唱自己家乡的歌,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即会说普通话又会说家乡话一样,家乡的话与歌是每个人的文化根本。最后,信阳民歌作为中小学校本教材资源对于民歌自身来说是一种保护与传承。“本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的观念应该树立在每个学生的内心。不仅要让学生有中华文化观念,也要有本土文化意识。”
信阳民歌的风格刚柔并济、南北交融,曲目类型源于劳动、节庆等也大为不同,再加上中小学生的身心年龄特征也相差较大,那么在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的原则有哪些呢?
首先,实践性原则是开发与应用的核心。音乐教育是音乐自身属性与教育功能特征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如何通过音乐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如何通过教育让其学会音乐,是音乐课程成败的关键。感知与体验是实践性原则实施的表现形式,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信阳民歌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聆听与赏析,更多的是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音乐,比如:唱民歌、奏民歌、演民歌等都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过程中关于实践的重要性宋代教育家黄唏曾这样说:“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民歌的产生源头就来自于劳动实践过程,在民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动作、演唱、表演、演奏等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的运用,那民歌的学习就不能深入的进行,也就失去了民歌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其次,创造性原则是开发与应用的出发点。信阳民歌有简有繁,教学过程中有些可以弹琴授唱,有些节奏复杂或曲调带有唱说一体的则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分解与改编。另外还要善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步骤上展现出学生们所理解的民歌演唱形式。“比如:在信阳民歌《茶妹子》中,歌曲宛转悠扬、轻松愉悦,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以及行走方位的探讨,加入随音乐进行的动作变化,也完全可以根据歌词的含义进行系列的“上山、采茶、寻茶”等表演性的动作,过程中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创造,尊重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并给予一定指导。创造性的思维要贯彻于课程的始终,面对教师的教学素材没有任何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参考,只有曲谱,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教材资源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等系列性的创编。创编要以儿童身心成长为原则并能启发儿童进行再创造。
最后,合作性原则是开发与应用的有效途径。在信阳民歌作为教材资源运用于中小学中离不开民间艺人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合作。普通音乐课程区别于专业音乐课程,本身就是群体课,需要大家在音乐互动中相互学习进而完成学习任务,这点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音乐课程性质以及音乐教学目标的需要。“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往往每节音乐课程都会有合作交流环节,这点是音乐自身多声肢体的一种外化行为表现,交流活动可以促进更好感知歌曲,并且也是音乐教学目标中的要求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从教材资源的选择,歌曲演唱的教授,教学目标的确立等都需要各个环节的应用性合作。
信阳民歌的学习对于中小学校本音乐课程来说内容丰富多样,重点不同学习的目标会有不同的差别。有些重人文内涵而轻技能表现,有些重演唱技巧的教授而轻视艺术内容的体验,抛开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曲目难易等不同条件,很大程上依赖于教师在教材资源内容上的取舍。“以人为本”应作为内容选择首要指导思想,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教?”落脚点在于“教的如何?”。二者之间的核心都是人,也就是教育对象。所以信阳民歌作为教材资源内容的选择要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将劳动、革命、赞美新生活等不同的民歌类型合理搭配的运用到教学当中来。比如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简单短小,歌曲具有一定的剧情发展,方便借助游戏、故事等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教学。三、四年级在感知体验的同时,需伴随民歌文化与历史内涵的讲解。高年级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演唱难度、思想境界、经典曲目等方面多做选择。
在开发与应用的内容中除了指导思想外,还应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与信阳民歌文化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学生的认知是教学的基础,信阳民歌的文化进程是教学的主线,可以在内容中编排不同的学习主题使二者互为补充,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音乐与劳动主题,这个版块中所有的民歌都要和不同的民间劳动有关系,这时号子、田歌、山歌等可能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详细了解这类民歌的演唱特征、文化内涵、情感表达以及相关音乐活动拓展等。音乐与节庆、音乐与革命、音乐与生活等等不同主题内容都将信阳民歌的不同历史文化时期的特征一一展现出来,演唱风格也得到了一定的分类,便于学生掌握与识别。在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内容中学生是选择与安排的中心,不同主题分类也好,合理搭配运用也罢,学生学什么内容的民歌最快,在现阶段最容易接受什么内容,教师就怎么教,因为教学的目的还是在于培养人,而不是为了歌唱而唱歌。
优秀的信阳民歌作品数不胜数,信阳本地的中小学校也有开展校本课程的组织与管理经验。那么应采取何种应用方法来促进信阳民歌作为校本教材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呢?
1.在传统演唱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优秀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国际著名两大音乐教育体系,前者注重创造与综合,核心在于节奏;后者注重视唱与聆听,关键在于歌唱。二者虽有不同,但都以儿童身心自然成长为教学原则,很多游戏性、创造性、合作性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到信阳民歌的教学上来。比如五声音阶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歌唱的教授上要求演唱要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从5与3两个音程开始,逐步拓展到5、3、6、1、2五声音阶的歌曲中来,过程中并伴随使用科尔文手势帮助掌握具体的音高。信阳民歌多数都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如果在教授过程中能运用科尔文手势的帮助以及卡农形式的多声歌唱,一是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二是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器乐合奏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奥尔夫音条乐器分为了钢片琴、木琴、钟琴等不同的琴制,音色明亮、悠长各有特点,每种琴制自身除了钟琴外又分为了高中低三种不同的琴型,进行集体合奏或者为歌曲伴奏声部齐全,搭配合理。
在该歌曲中,中音木琴演奏固定五声旋律音程自始至终,中音钢片琴演奏波尔动音型,低音钢片与木琴演奏固定旋律音程,这样的合奏编配简单易奏,降低了传统器乐合奏的技法技巧上的难度,学生们能快速的掌握该演奏方式,加上音条琴自身音色动听、敲敲打打符合儿童的天性,学生在简单的器乐合奏基础上学习信阳民歌的唱与奏,则是一种良好的应用方法。
2.民间艺人进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民歌的演唱最能体现出民歌味道不是民族声乐歌唱家,而是民间艺人。民歌来源于生活,生活的质朴表现依仗于民间艺人的传情表达。他们在民歌的演唱上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最能知晓民歌的生活表现。如果想真正的将信阳民歌作为校本教材资源运用到中小学校中去,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民歌演唱,让学生与民歌的传承者们面对面接触,唱民歌、演民歌、论民歌等,聆听民间艺人们的指导,体会民歌的艺术形式原汁原味的表达。无疑是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必要且有效的方式方法。
3.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习交流
目前,随着经济的带动发展,人文教育的观念不断革新,音乐审美意识形态也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而改变,比如“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由于传统民歌的内容过于直白、表现形式比较单一,逐步接近消亡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民歌种类变得更加稀有,甚至已经濒临灭绝、失传。在此背景下,新中国大量的专业作曲家开始展现艺术创作实力,陆续创作出了新“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又在中国广大群众中流传,而此类歌曲,被称为“新民歌”。信阳民歌在此环境背景下也出现了信阳新民歌的演唱类型。这说明传统会在时代的流逝中不断的自我革新,这也要求一线的音乐教师有必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掌握最前沿的信阳民歌演唱方法与文化内涵,关注实时动态,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创造力如何,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准如何,创造力如何。
信阳民歌作为教材资源运用于校本音乐课程中,对于学生也好,民歌艺术形式自身也罢,都具有丰富教学与传承意义。而在中间起调式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在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民歌演唱、课程创编等要素,使得信阳民歌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应用上最大化。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信阳市社科规划课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校本教材资源的信阳民歌的开发、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WY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