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堂到社团

2016-05-14漆明镜

艺术评鉴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摘要:戏曲之美需要熟悉的耳朵才能体悟,笔者尝试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戏曲欣赏与模唱课程,并将教学模式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加深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审美经验积累。鉴于此,笔者将从课程的设计初衷与宗旨、戏曲模唱教学的获益与不足、戏曲社团组建的方式与作用三个方面来总结和探索。

关键词:审美经验 戏曲公选课 教学探索 课堂拓展

戏曲作为一种集大成的音乐体裁,其魅力不应随着时代的更替而褪色。但在现今的社会主流文化中,戏曲已经属于弱势文化。为了吸引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关注和欣赏,笔者尝试在高校中面对音乐类和非音乐类本科生开设戏曲欣赏与模唱课程,并将教学模式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与学生一起组建社团,调动大家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加深其对戏曲音乐的审美经验积累,达到“听戏——唱戏——爱戏”的境界。本文将从高校公选课戏曲课程的设计初衷与宗旨、模唱教学中的获益与不足、社团组建的方式与作用三个方面来总结、反思、探索戏曲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积极性。

一、高校公选课中戏曲课程的设计初衷与宗旨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各种媒体、网络飞速发展,文化娱乐项目日益增多,戏曲展演已不像过去,承载着人们主流的音乐娱乐功能。其传统的服饰、程式化的表现、玩味的拖腔也与现今社会有了一定距离。但戏曲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无与伦比的美感应随着时代消失不见呢?还是只是明珠蒙尘呢?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可知,美感来源于熟悉。

2013年4月12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瓦洛里·萨利姆普尔(Valorie Salimpoor)博士发表了其最新的实验研究成果,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显示,音乐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是一种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受试者是否喜欢某段音乐,和受试者的听觉皮层有关系,一段音乐之所以会让受试者感到愉悦,是因为它激发了听觉皮层向伏隔核发出信号,从而激活了受试者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只有和受试者过去的聆听经验相吻合的音乐才有可能作为“奖品”,刺激受试者的神经中枢,让他产生愉快的感觉。

经历时间和岁月沉淀的戏曲艺术之美是存在的,缺乏的是欣赏者对其的熟悉程度。只有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收获其美感,才能做出是否喜爱它的结论。鉴于此,笔者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期间,针对全院本科生开设了戏曲赏析与模唱的公选课,选课同学包括音乐表演、作曲、录音艺术、音乐学、美术、影视、戏剧、动画、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等专业方向,旨在通过“接近”戏曲,诱发对其的熟悉感和兴趣度。

在课程设计上,首先采用声图并茂的解说方式介绍什么是戏曲。笔者主要引用王国维先生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为定义,将“歌”“舞”“演”“故事”的元素分离,向同学们展示戏曲中的音乐组成、身段动作、服饰扮相以及其文词的优美,加强其为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认识,并让他们开始意识到戏曲艺术美的丰富性,由此可开启多方面兴趣点。在和学生私下交流时,就有同学表示出对脸谱的喜爱,并且收集了各式脸谱图片给笔者看;也有同学表示喜欢昆曲文词的优美等等。

其次,以故事性的方式陈述戏曲简史。笔者向同学们讲述原始乐舞的神秘性、西周优孟的故事、秦汉角觝戏《东海黄公》的故事、隋唐的《大面》《钵头》《踏摇娘》分别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宋金杂剧的角色体制以及南戏的确立与《白兔记》的故事。将简短的故事配以图片,在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再次,用实例演绎戏曲的艺术特点、社会功能和精神境界。在向同学们解释戏曲的虚拟性特点和程式化特征时,一方面直接截取相关的视频片段说明,如《苏三起解》中苏三是如何采用虚拟表达方式假定出时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给同学们观看西方歌剧中所谓写实的布景,让大家通过视听直接和戏曲中写意的艺术特点进行对比。

而在向同学们阐释戏曲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境界时,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作品来引导大家的理解。如某部小说中的主角未曾读书却机灵过人,全由于爱看戏的缘故,这说明戏曲具有朴素的文化教育功能。又如某些电影中演绎出戏曲界“宁穿破不穿错”“从一而终”的坚韧思想以及“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生信仰,这既展现了戏曲的道德教化功能又传递了它的精神境界。这种戏曲精神也出现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有明代的商小玲入戏太深,竟在饰演杜丽娘时离魂而去,咽气在舞台上;亦有近代京剧生角刘木铎和剧团演员在山东抗日的佳话。笔者认为,这种戏曲精神是戏曲艺术之美中最有魅力、最有感染力的魂魄所在,也是最应向高校大学生传递的戏曲之美的所在。

最后,按各声腔剧种顺序讲解,搭配视频赏析和唱腔模唱学习。其一,要对声腔和剧种的关系进行辨析:选用同声腔不同剧种的同名唱段给同学们听辨其中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再选用同剧种不同声腔的唱段让大家认识到声腔和剧种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声腔系统囊括多种剧种,一个剧种中也可以吸取不同的声腔。其二,参考黄允箴、王粲、郭树荟的《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一书中关于戏曲声腔分类的顺序和方式,一一讲授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本土腔系(包括越剧、黄梅戏、梨园戏等)和少数民族戏曲。除赏析和评述外,每个声腔会选几个唱段进行模唱教学,如此便不再是对戏曲音乐被动的观赏,而是增加了课堂的互动,其参与性更强,印象更深刻,更利于审美经验的积累。

二、戏曲模唱教学中的获益与不足

在课程设计中,戏曲模唱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由老师节选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唱腔唱段进行演唱教习,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听戏和赏戏,而是亲身参与戏曲演唱的实践活动,这种主动参与能提高对戏曲审美经验的积累,其喜爱程度和审美层次都将大幅度提高。而将模唱环节加入公选课的课堂后,确实有不少收获,现就其中的获益和不足罗列如下:

(一)“参与”的积极性

如果说教师在系统地讲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作为接受者被动聆听,那么到模唱的环节,就是学生参与到课堂,化被动为主动。首先,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专注力较听课时更为集中,念白到长音时觉得有趣,分组轮流演唱时有紧张感和轻微的竞争乐趣。其次,一些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反映,模唱学习是最喜欢的一个部分;而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表示虽然有压力,但在最初的迫于开口后,也慢慢觉出乐趣,愿意开口学唱。再次,课程结业后,有学生在组织班级表演活动时设计了一套戏曲联唱,请笔者给予指点,最后演出获得成功,由此成为笔者和学生共同筹建广西艺术学院戏曲社的开端。从课堂出发,最后拓展到课堂之外,不能不归功到模唱学习带来的积极意义。

(二)个人兴趣度的差别和唱段的“相对”难易度

笔者在选择用于模唱的唱段时,多选用旋律优美、节奏流畅的段落,如昆曲《林冲夜奔·雁儿落》、京剧(几段流水板选唱)、沪剧《金丝鸟》等乐曲;偶尔也选带一点念白和长拖腔的片段,如昆曲《牡丹亭·惊梦·山坡羊》等。在实际教学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于拖腔长的南昆(如牡丹亭)掌握起来较困难,遇上篇幅较长的乐曲,到后期学习热忱会下降,这是由于其自我感觉进步甚微,心理奖赏感缺失的缘故。加之南昆润腔丰富,装饰性小腔多,老师教授时把唱腔处理得越细对于初涉戏曲模唱的同学们来说反而更难于学习,经过几次课的磨合后,笔者发现这种拖腔长的唱段尽量让学生先模唱骨干旋律,待熟悉旋律后,学生们会多少有意识的开始向有润腔的处理方式靠近。此外,受课时的限制,篇幅较长、节奏舒缓的唱段最终很难全部教完,只能教授局部内容。

尽管有学生很喜欢南昆的腔调,但鉴于其节奏舒缓,难以把握的缘故,很难学得特别细致,在期末考自选曲的时候,也鲜有人选唱《牡丹亭》。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节奏更紧凑、拖腔少的乐曲,例如《雁儿落》的唱段,篇幅不算短,但是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要高于《牡丹亭》,掌握得也更好,期末考时有不少人选唱该段落。至于京剧流水板的学习,是整个模唱学习中最热烈的部分,究其原因,一个是旋律流畅、节奏紧凑,易于掌握;一个是相比各声腔剧种而言,京剧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尤其是流水板,在现今的一些流行音乐中也会用到,故而同学们在学习时非常快就能掌握,这也再次说明了重复、熟悉与经验的重要性。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沪剧、越剧的教学中,尽管它们不像京剧流水板的节奏那么欢快,但是相比南昆更易把握,这也与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在平日生活中能听到有关,譬如在电视和舞台表演中经常能欣赏到《天仙配》《女驸马》中的一些片段。

(三)课程时间安排的吃紧和教师个人继续学习的必要性

笔者作为非戏曲专业人士开设这门课,应更多地学习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唱段,现今就笔者教习的内容来看,还缺乏对梆子腔、高腔的代表唱腔进行教授。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面面俱到,但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才能调动起更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

除教师个人还需继续学习外,教学时间的安排也是笔者在课后总结时发现的问题。这门既涉及赏析又涉及模唱的公选课的学时为一学期,但内容偏多,模唱教习又需要时间,所以在周期的安排上有些吃紧。在今后的安排上,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不足,一是将课程划分为两部分内容,学时定为一学年;二是考虑到公选课的流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是否进一步与戏曲结缘,参与社团活动以拓展、补充学习更多的新内容、新唱段。

三、戏曲社团组建的方式与作用

尽管戏曲模唱教学在课堂上能积累学生对戏曲的审美经验并对其产生更多的兴趣,但由于课程时间有限,能跟随老师学习到的唱段有限,部分开始痴迷于戏曲的学生们开始感到不满足,故笔者寄望开设戏曲社团后,能拓展更多同学参与戏曲音乐实践的机会。因模唱教学在课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有若干学生在课后主动向笔者聚集,大家排演了一出戏曲联唱的节目,内容囊括课堂上学习的唱段,在学校登台演出后,反响热烈,以此确立了戏曲社团的成立。希望借此社团的开设,广泛吸纳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大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在演唱实践和学习活动中更深刻地领悟到其艺术魅力。

社团成立时间尚短,但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涨,在新一年度戏曲公选课开设后,又有一批选课学生因为兴趣被激发,而不断加入刚成立的社团,保证了社团的延续力与生命力。现今已有60余人入社,举办过两次汇演,第三次登台亮相尚在筹备中。入社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二级学院,有在课堂上就展现出“戏迷”状态的同学、有新近产生兴趣的“观望”同学、也有受家庭成员熏陶对戏曲很有兴趣的同学,他们不光对戏曲的热情值得赞赏,自身还具有独特的发光点。故而在社团活动方式上,笔者认为老师不应掌控全局,而应给予全力的支持和必要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活动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在这种观点的牵引下,该社团具有“自给自足,广采众长”的组织特色:

(一)互为歌师

社团活动起源于课堂,又超越于课堂之外,不应再拘泥于老师单一教学的模式,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将自己已学或新学到的唱段和大家交流分享。每个分享者都是一位临时教师,他需要先将其乐谱和视频上传在QQ群空间里,由社员自行下载观看,再在社团活动时进行教唱。这种互动方式主要建立在“自学—分享”的学习模式上,既激励了社员私下练习,彼此也在互相分享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自画脸谱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被吸引的同学又有许多非音乐专业的同学,其兴趣点不一定都集中在演唱和表演上。为满足大家的多方面兴趣,社团活动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鼓励各种创新思想。如社团中造型艺术专业的同学能画戏妆,是社团中的热门人物,出于大家对脸谱的热爱,有几次社团活动就以这位同学教授大家画脸谱为内容,每个人都学得很投入。在后来的社团汇演中,社员们的妆容也都由此同学独立完成,而穿服装、扎靠旗等装扮都由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三)汇报演出

汇报演出作为社团活动中最重大的宴飨,是社团策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可以激励社员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吸引新同学的关注和加入。在每次的演出策划时,笔者认为要相信、理解、支持学生,鼓励他们的新想法、新点子,而不是扼杀创意。唯有将兴趣和喜爱放在第一位,才不负发掘、传递戏曲之美的初衷。至此,社团在两次展演中都博得众彩,近期在学校的社团联合会亮相时更是拨得头筹。

(四)校外拓展

除社团自身组织的活动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和校外的爱戏人士有所交流和互动,以学习到更多的戏曲相关知识,产生更多思想意识上的碰撞。目前同学们所参与的校外拓展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和本地桂剧团建立联系,邀请专业演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在近距离接触到专业的戏曲表演专家后,同学们表现出对戏曲和戏曲演员们更深刻的喜爱、尊重和崇拜之心;二是观摩南宁市的戏曲演出,包括彩调、桂剧、粤剧的演出等;三是与其他高校建立交流,未来将计划在其他院校进行演出或联合演出。

从戏曲公选课的课堂学习到戏曲社团实践活动,笔者能感受到同学们对于戏曲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在加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产生。而笔者在课堂模唱教学中、在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中、在从学生身上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和创意中,既产生了新的思考,又学习到了新的东西,这是弥足珍贵的。故而这种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学习模式,笔者还会在进一步探索中,做出不断的调整与思索。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博士资助计划;2013年广西艺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3JGY36。

参考文献:

[1]谭帆.优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黄允箴,王粲,郭树荟.中国传统音乐导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漆明镜: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