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筝曲《溟山》

2016-05-14杨馨

艺术评鉴 2016年5期

杨馨

摘要:现代的古筝突破了静而美的特点,用一些大胆的元素增添了古筝音色的冲击力,它不再只能表现温柔如水的风格,刚强有力的风格也能在古筝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溟山》这首乐曲正是现代筝曲的代表,它是一首由王中山先生创作的古筝曲,乐曲突破传统的筝法,多以左手技巧为主,同时运用了一些新的技巧,听者能通过这首乐曲的弹奏领略到大山里四季的变化。

关键词:新技法 左手技巧 王中山

古筝是民乐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器乐之一,从古代的古琴到今天的古筝它历经了一段漫长发展过程,在古装剧里古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释放情绪的工具,到了今天它成为了气质的象征,音色动听,坐在古筝旁用情感弹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显然是一种美的享受,当然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代代伟大的艺术家对古筝的研究与创造,一首首好听的乐曲的问世,使得古筝更具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不再只是传统的五声音阶,西洋式的音乐和现代观念也灵活的运用到了古筝曲中,使得曲子充满了色彩。

《溟山》这首乐曲是现代筝曲的代表,“采用湘西地方音乐素材”,加入很多不常用的古筝新技法,使得乐曲丰富多彩,拥有足够吸引力,本文试图用生活的角度与经验人性化的观念简述分析乐曲,使得在理解上更为自由,主张个人化的理解。

一、古筝的发展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乐器,至今已发展了二千余年,最初它称为“瑟”,在古代,筝是人们日常较为常见的乐器,它是人们宣泄情绪和抒发情感的物品,最初的筝没有“雁柱”弦数也没有如今的古筝多,音色较现代筝来说更为浑厚深沉一些,古代的筝和我们如今的古琴相似,音色也如古琴一般深沉。

古筝出自秦,因此它又称为“秦筝”,而后因它的发展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又出现了不同的九个流派,其每个流派的弹奏方式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各具特点;古筝这一乐器不仅运用于独奏,在合奏和戏曲伴奏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弹奏方面它以勾托抹三个手指为主,强调手指灵活有力的弹奏这是历史发展以来不变的,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人们使用自身指甲进行弹奏而现代则使用“以甲”来进行弹奏;在古筝弦数方面也由最开始的“五根弦增至最多的五十多根”,而人们常用的琴是由二十一根弦组成,弦数的增加使得筝的音色和技巧有了更丰富的变化。它的发展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需要人们挖掘其精华,在保留传统技艺的环境下进行发展和创新。

二、古筝大师王中山

他是男性古筝演奏家的带头人,被无数古筝爱好者所熟知,他的成功源于他对音乐对古筝的热爱,源于他弹古筝时举手投足间的魅力,小小的手掌下却有对古筝完美诠释的灵活度。他一生演绎和创作了很多的作品“《春到湘江》《暗香》《溟山》”等等。对《溟山》的演绎更是展现了他的深厚功底,这首乐曲创作于十多年前,而创作的缘由是因为王中山老师的灵感,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新技法和调性的变化,使得乐曲有了一定难度也增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他一生创作和改编了很多的乐曲,正是由于他自幼学习古筝对音乐的天赋和几十年的苦练所锻炼出来的灵感使得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富有活力与生命力。

三、乐曲表达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一)意境

这首曲子充斥了无限的神秘感,给人一种想要去深究的冲动,曲子一开头先是远远的身在山底的感觉深沉而幽静,然后慢慢的由远及近,又慢慢的及远,此曲描绘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季在曲子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很美很神秘,听完全曲能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这便是魅力所在。

(二)曲子的思想感情

大师王中山创作这首乐曲表面上来看是在描写深山的季节变化但其实并非如表面上的理解这么简单,这首曲子实则写人,四个季节比喻人们生活中所经历的四味人生,人生充满了变化就如同曲子忽强忽弱由远及近的感觉,有起有落有苦有甜充满了无限未知的挑战和变化,而面对挑战我们应该顽强不服输,曲子预示着希望困难过后终会见到彩虹。

四、乐曲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本曲属于多段式结构,曲子分为四个段落,其中不包括引子、结尾和“华彩”部分,四个段落则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全曲段落划分较为清晰,情感处理和变化较明显。调式方面突破传统筝法运用西方的大小调和传统的民族调结合以D调为基调,在B大调和b小调中进行交替弹奏,它的演奏结合了各流派特点,运用“起承转合”的原则,其中起部是“引子”、承为“慢板”、转是“快板”、合则是“尾声”,使得全曲旋律色彩更为丰富多变,属“收拢性乐段”。结合西方调式和运用民族音乐的新技法,大胆的进行创作这便是现代筝的一大显著特点。

(二)乐曲的转调与旋律特点

这是一首以D调为基调的曲子,在D调的基础上#5#2,一弦升高半音三弦保持不动,拨刮琴弦便会有西域的西洋味。原调基础上通过升高或降低弦来达到突破五声的效果,这是现代筝的一显著特点。

调的中间部分有一次变调,由原D调转为了降B调,在听觉效果上增添了空旷感,更能把人带入意境当中,但是这一次的转调持续时间很短,到拍板的地方就又转回了原D调。

第二次调的变化是两手快速轮指之后的摇指部分,由D调转成了B调,而在一个高潮后又转至D调。整首乐曲以D调为主,中间出现了两次小段的转调,使得乐曲更具灵活性。

(三)曲子节奏、速度与力度的变化

乐曲节奏大致是一个慢→快→慢的过程,开头部分表现的是空灵幽静的感觉,这里选择的是用慢速的节奏来表现力度对比明显开头便是一个重音后出现弱音表现忽远忽近的意境,一直到摇指的部分进入一个小快板,这里给人弹跳活泼的感觉,预示着进入了另一个季节力度方面较为轻快,到了转调部分是一个慢起渐快的部分,大致是一个较弱的力度末尾处出现短暂强音,然后再是一个小快板进入拍板部分,渐快渐强的步调进入左右手快速轮指部分,到这里已经是曲子比较快的部分之后的旋律大致都是快速的力度较强,直到最后收尾部分强快之后一个激烈的刮奏拍板结束快板,进入引子部分出现的慢板,柔和而幽静一切回复平静慢慢由近及远,全曲波澜起伏生动有韵律。

五、歌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难点拆分

曲子开头是最低音的钩劈,给人一种浑厚扎实的感觉,大山里的联想从第一个音便开始了。这首曲子多展示技法,出彩点是中段的左手弹奏部分,它强调快速、有力度的伴奏旋律,这是本首曲子的难点所在,如何用不灵活的左手快速弹奏出有力度的旋律这是关键;其次是曲子中两次的转调,都属于片断式的短时间转调需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然后是左手节奏的把握,引子后的摇指部分左手的节奏线较强,开始学习时需要踩拍子弹准节奏。拆分后的曲子勤加练习后难点则迎刃而解。

(二)左手技法

本曲左手使用率上较频繁,从节奏力度方面对左手都有一定的要求,开头部分左手注重的是节奏方面的把握,小快板部分小指和食指大指的配合连贯才能达成一致;接着本曲的重点左手部分就是反复提到的左手快速轮指部分,不仅是力度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节奏的把握太快便会乱成一锅粥慢则达不到曲子的意境,这一段是本曲最具特点的一段,接着是转调之后的左手旋律部分,这一部分注意的是转调之后的适应能力和左手的旋律感。

左手技巧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抓对它的指法,例如左手快速轮指部分的指法(5656 2323 5656 2323 |5623 5623 2323 2356)用到的是食指大指中指,几个手指交替又一定要按照规律弹指,如果指法错了左手的速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指法是左手弹奏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弹好左手光靠拼命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方法。

(三)其它技法

乐曲中出现了很多技法,例“大段的泛音”、“止音”、“拍板”、“擦弦”、“左手快速弹奏”等等,都是很多乐曲中涉及不到的,这是这首曲子比较创新的地方,“泛音”部分是用小指指腹轻触弦的2\1处,这个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大致呈一个斜线,曲子中还出现了刮奏式的泛音,这需要小指默契的配合达到连续泛音的效果;“止音”大多出现在有休止符的地方和开头部分加以修饰,弹奏完后用左手快速的掩住余音达到空灵的效果;“拍板”需要控制好力度一般用来表现节奏点,拍击弦或琴板各个位置,达到突出节奏的作用;“擦弦”这首乐曲里用到的并不多,作用是发出擦弦的音效更为动听;“左手弹奏”部分注重左手的灵活度和力度,当然这对左撇子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一部分对一般学习者来说需要勤加练习,掌握指法达到熟练度方能有所成效。

(四)动作气息的把握

如果说乐曲的弹奏似一条龙,那么弹奏时的动作就是龙的眼睛,没有动作整首曲子就活不了,动作的好坏决定的它能不能成为点睛之笔。王中山在弹奏曲子的时候就像是一条生龙活虎的龙在舞动充满了生命力,动作气息多则过于腻少则如死鱼一般,如何掌握它的时机很重要,为什么男的弹琴比女的更有气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力气相比女的来说要大一些,另一方面男的动作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很有针对性。

这首乐曲主要用到动作的地方是慢板部分,这时的动作相对柔和迎合曲子的旋律,气息往往较为深沉动作幅度大;而快板部分动作相对没有那么频繁,但气口部分运用动作的地方力气要相对大些,动作顿而有力增强了快板的气势,使其融为一体形成点睛之笔。

六、结语

每一首乐曲在弹奏和动作方面都应该从细节抓起,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方法是关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筝的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了创新和变化。时代在变,古筝的文化也随之演变,虽出现了新技法,但筝的历史底蕴永远都不会改变,筝是历史的筝也是民族的筝。

参考文献:

[1]李柯.论传统筝曲的教学[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2]王中山.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第十级[J].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3]王帆.王中山筝曲新技法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4]李晗.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J].中国音乐,1999,(04).

[5]张志羽.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J].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6]薛莲.试论当代筝曲创作对传统筝乐风格的继承与发展[J].音乐天地,2008,(05).

[7]刘利连.古筝作品《溟山》浅析[J].艺海,2010,(03).

[8]郝静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浅析《溟山》[J].音乐时空,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