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城“还盘王愿”仪式中的“诵”“乐”“舞”文化

2016-05-14郭冉

艺术评鉴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

郭冉

摘要: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王(盘瓠)的重大节日,而节日期间举办的“还盘王愿”仪式则是恭城瑶人最重视的一个传统的宗教祭典。瑶人分别用“诵、乐、舞”等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盘王的崇敬及自己对祖先的护佑下富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瑶族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恭城 还盘王愿 诵乐舞 文化

在中国民间的大多宗教仪式活动中,“诵、乐、舞”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神交流的诵词不仅伴以舞蹈平调念诵还常有特定高低音调演唱;音乐也呈现和声多层次化趋势,人声哼唱编排更加妥当;舞蹈除常规的祭祀鼓舞还新加入了喜乐的新鼓舞。因此,笔者于2015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十二)进入恭城,对当地平地瑶“还盘王愿”仪式中的乐舞文化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诵”

“还盘王愿”仪式开始时,主坛师周明统便开始统念投词:“伏以神通浩浩,圣驾巍巍,瑶人始祖盘护,出自春秋时值动荡……”投词主要是向神汇报了这次活动的准备情况以及活动的原因目的,用词结构可看出多为四、六、八言句,节奏顿挫感较强,在念诵时语音语调较为平缓,偶尔长句会拉长音调向上扬,余音调值以及词中所反映的宗教内容都包含了厚重的瑶文化,大多宗教仪式中都存在着同调不同词的现象,这也是早期人们在雕琢诵词时因思想闭塞所不可避免的。在念诵时每一节毕会鞠躬一拜,部分内容会有特殊手势配合表达,例如说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会用法器在东南西北各点三个点意为洗礼四方以敬众神保佑,因此,在“还盘王愿”宗仪中诵词包含的礼仪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诵词中所包含的礼仪文化内容不仅显示出了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显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我们中国礼仪文学语音调值的研究上也凸显出了它的价值。

二、“乐”

以芦笙为主体,伴以大小长鼓、小木板打击节奏的音乐贯穿了整个“还盘王愿”仪式。芦笙伴奏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基础的和声,鼓点丰富的感情节奏是对和声发展的促进。强弱分明的节奏烘托出钢劲有力的气氛效果,构成了浓郁瑶族族色彩的多声部和声音乐,手执长鼓和木板的舞者嘴中会根据节奏在严格固定的时空位置上随着乐音的情绪变化而变换有规律地喊唱号子,时而温柔舒缓、时高亢有力,唱词号子多为七言四句,衬词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了音乐形象的体现和传递,不受歌词字数及韵律限制的随感而发。如穿插于乐音之中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嘿呦嘿”“哎咿呀”“呕吼哎非也”“挠内呀”等,不仅有着结构上的组织作用,还更好地诠释了音乐的核心主题发展及情感表达,形成一种有着浓郁民族风味的清乐伴人声的和声音乐,这种无实词意义的音乐可归结为一种类似劳动号子的生活音乐,独立性较强的号子旋律与芦笙长鼓的和声音乐构成复调对位,演绎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场面,烘托了仪式情感及思想内涵的表达,不得不说,这种趋于自然生活的和声音乐是瑶族人民以多层次艺术手段再现生产的结晶。

三、“舞”

仪式中的瑶舞将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妙音舞美集于一身,在娱神的同时表达了瑶民的心理诉求,暗藏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及文化内涵。

(一)师公舞

瑶族信奉祖先神和自然神,在原始宗教观念浓厚的同时又盛行道教,它和族内原生信仰揉融为一,形成独特的民间宗教体系和风俗传统。在祭盘瓠或平日为村人驱邪涤秽做法事时,师公都会以诵文和歌舞祭神,虽就演奏乐器和跳舞而言,以其造诣和技能不算最优,但也堪称乐舞兼长的民间艺术家。现今“还盘王愿”仪式中的师公舞蹈,大多都是从摩公舞和傩戏舞直接习仿或间接发展而来。

1.上香舞步:一般用于上香或烧纸之前,总体以三个动作组合而成,基本都在抱拳作揖的基础上来发展,在规定的鼓点节拍中,姿势呈半蹲状,右脚先做左点地,左脚再做右点地,做三次以后,双手抖袖将一手臂举于头旁,另一手臂按于胯旁呈现凤凰舞姿。

2.摇铃舞步:用在每一个祭祀步骤结束之后,主坛师单手或双手执法铃,伴随舞姿变化抖动,打出与动作合拍的节奏。执铃的手常抬起,肘部贴腰,呈曲肘端掌之状,抖铃时摆动幅度较小。动作多单腿跳步、转身交叉、蹲跳步,舞态轻松。跑跳和转身时有意将垂于脑后的穗带甩起,或使头上的羽毛、缨球摇晃不停,给舞蹈频添意趣。

3.菱形手势舞步:在起水架桥和保土安龙环节都会跳此舞步,主坛师单手或双手执师公杖,顿地而歌梅山歌章并打出与动作合拍的节奏。持棍手抬起冲盘王殿外点四方并伴随两腿轮流的单腿跳步、转身蹲跳步,将师公杖插于木桩后,双手抖袖将两只手半握交叉留的食指和大拇指指尖对齐呈三角型,同时右脚伸出弯作揖,再换左腿一次,接着两手的大拇指平行交叉转动顺时针绕三圈再逆时针绕三圈,接着跑跳和转身将手举过头顶,面朝四方各一拜,整套舞蹈动作便一气呵成。

(二)挞鼓舞

芦笙挞鼓舞作为“还盘王愿”仪式中的主题舞蹈,由乐、舞、号子等元素构成,动作灵感来源于瑶族人民的劳作、生活和情感,是一种仪式性并近于程式化的歌舞表演形式。

1.盘王鼓舞

盘王鼓舞由两男四女表演,表演者按芦笙、鼓、木板有序绕圈而舞,旋律始终是四三拍,祭拜礼后上香,伴着歌颂盘王的号子,芦笙手领头吹奏旋律,表情凝重虔诚,鼓舞表演者则有节奏的腾跳转身,击鼓踏节呼喊号子,舞者们一次排队绕神龛做三围九转,即围神龛转三圈,自己身子自转九次,围绕神龛做够不断地随鼓点声旋转腾眺、跨夕、退步,手足相配,忽蹲忽立,做出爬山、过河、烧荒、下种等动作,依次用隐喻的方式演示盘王一生的坎坷经历,仿佛再现盘王开天辟地创造人类时的情景。

2.将军鼓

将军鼓即七排鼓,将军鼓舞要在盘王舞之后跳,在祭十分有地位的神时才会挞将军鼓,一般为三男四女表演,由一男在前吹笙,两男手执革鼓边敲边跳在前领舞,男领舞者击鼓的姿势是左手将鼓横托于腮侧,右手抬起不断拍打鼓面,鼓点约有七到八种,后随女子四人,一面摇铜铃,一面唱跳,周围有人以芦笙、铜钹、简木等乐器伴奏,师公则在神龛面前唱歌章到众人转到第二圈时跟着队伍一起绕神龛继续唱歌章而转。开始的入场动作都以跑跳步为主,身体分别向左侧、右侧转晃,至圆圈后,男在内,女在外,男子相对跳蹲步、傩步、扭身步、交叉十字步、平步勾脚步,相背跳靠身步、错身步、勾脚步、蹲转步,缓缓环行。

3.男鼓

男鼓一般由两男五女表演,其演出特点是没有吹笙全部持鼓表演,两男子在前,五女子在后持鼓跟随,后跟随三位师公,瑶族布衫,系腰带,在锣鼓声中出场,男子双手拿着鼓边击边跳的舞蹈,均击长鼓以神龛为中心转圈,女子头顶长鼓,随旋转及腿的屈膝顿地,几个人配合将鼓在中心对在一起,双手双脚交替做击鼓抬腿颠跳、蹲跳伸腿、深蹲转身跳、磨步转跳、跨步退步此等动作。不少动作带技巧性,饱含英武气慨。手形随击钹的势向流变,忽开忽闻,舒展灵活。

4.女鼓

在念诵了梅山歌章中的三姑、女娲、观音等以后便要挞女鼓。师公诵梅山歌章在前,众女子持鼓跟随,师公口中念词。女子的舞步腿形变化迅速,踢、踏、蹬、跳、跨、退、立、蹲、转等错落使用,起伏腾动的幅度较大。几个演员自始至终配合默契,时而相向对舞,时而相背错身,四角腾跳,满场旋回,或急促刚脆,或平缓柔韧,节奏轻快,充满活力。

四、结语

庄严神圣的诵词、细软绵长的歌调、欢快质朴的鼓舞,不仅展现了恭城平地瑶人对其先祖盘王的信奉与缅怀,更展示了该县瑶族的文化底蕴,其多种形态折射出瑶族人民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更是平地瑶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反映,因此,它所具有的厚重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及内蕴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应该引起各界的注目。

参考文献:

[1]陈静.仪式剧场中的文化、社会与个人——广西恭城县瑶族还愿仪式中的“师公”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年.

[2]于欣,金涛.楚越文化交融的产物——壮族师公舞试析[J].民族艺术,1988,(02).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