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去哪儿了
2016-05-14杨磊
杨磊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年仅2岁,传国玺置于长乐宫,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
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玉玺被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玄。刘玄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玉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玉玺,返宫后传国玉玺查无下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见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玉玺(见《吴志》)。之后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称帝失败后,玉玺归属曹操。 曹魏代汉,传国玉玺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传国玺上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西晋受禅,传国玉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又落入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用三百精骑连夜把它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帝,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玉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宫城,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公元589年,杨坚灭陈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太后及太子元德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太后与元德太子离开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唐朝。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玉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13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玉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玉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然出现于集市,玉玺从此归入大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期望得到传国玉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至此,经历了1500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玉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文学小点
汉字神侃
汉字奥妙无穷,瞧着一个个汉字,脑子里会浮想联翩。
就说“侃”字。左边是个立人,右边上面是“口”下面是“川”字的变形。一个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就是“侃”的高手吗?
“吞”字为什么“口”朝“天”?其实一想就能明白,我们吞服药片,药和温开水入口后,张口朝天,脖子一仰就能把药片“吞”了下去。
而“吐”是“口”朝“土”。想吐的人必然是头朝下,不会像高射炮一样昂首朝天,这是生活中的常识。“土”就是土地,不吐到地上,你想吐到哪里?
那么“婆”呢?“婆”也是女的,为什么上面是个“波”字?你一定听说过“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吧,等到熬成正果,额头上一定是波纹荡漾。“波”是婆的特征。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总是宠爱有加。这个“宠”字,上面宝盖头是房子,下面是一条龙。凡父母都望子成“龙”,岂有不“宠”之理?
再说一个“迷”字。这个字是“米”加上走之。“米”也许是岔路的象征,它有八个方向。“十字路口”已让人无所适从,走到“米字路口”,你还有方向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