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捡了9年破烂后说:我不指望所有人都满意
2016-05-14叶小舟
叶小舟
2007年,设计师出身的魏明辉,一直在琢磨自己的原创品牌,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成为再造设计的开端。无意中,一次电脑上显示内存不足,魏明辉觉得“内存”这个词和容纳、箱包等概念不谋而合,便开始启动这个名字。刚开始甚至设计一些包的时候把包的容量也“内存”化,小容量的包的叫32M,大容量的叫1G、5G、50G。后来这个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就一直沿用至今。
2008年4月,北京为了迎接奥运会,大大小小的广告牌、灯箱广告被大量撤下,这些废品让魏明辉萌生了第一个作品想法,他把它们捡回来,经过他的比比划划改造成一个个的购物袋,随即制作了200个,他拖着这些变废为宝的袋子拉上一个衣架,来到北京街头摆上地摊就此开张了,没想到的是200个风格各异的购物袋迅速销售一空,而且还得到很多老外消费者的亲睐。
2008年6月,“限塑令”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魏明辉发现其实人们并不喜欢塑料袋,只是没有更合适的可替代,如果有即环保又实用的购物袋,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
用发现的思维去做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创新
因为第一次练手给魏明辉极大的信心,不过袋子质量并不是那么过硬,几次就不能用了。魏明辉就想一定要找厚一些材料,不过后来发现厚的材料,柔韧度就会差。便开始开发卡包、钱包、本子皮、箱包等比较耐磨的产品。“其实并不是说刻意要做什么,而是找到的材料适合做什么,本着实用设计的理念去开发。”
魏明辉1979年生于冰城哈尔滨,1999年初来京,工作不久后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专业。学平面设计的他,其实并不懂箱包制作,也不懂生产加工,最开始吸引他的是用旧材料做设计品独一无二的特点,因为材料的图案原本就附着在旧材料上,这样你拿它做设计品,不同的区域做设计品,每一个款式一样,但是图案的样式不一样。
再造设计品,同样的款式,会出现完全不相同的图案,它打破了传统商品的特征,你能花并不高昂的费用买到独一无二的商品,很多世面上的产品是并不具备这样的属性。“我觉得本身的图案,局部切掉后有一定的偶然美。”对于善于发现生活的魏明辉而言,偶然美的所带来的乐趣不言而喻。
魏明辉称:“创新的是方法,而不是创新产品,例如一个包,我不是把它做成三角的、做成鸭蛋造型的,我是强调他的图案是再造设计的思维,赋予他独一无二的商品属性。”
再造设计,从偶然美中寻找独一无二的商品
风靡欧洲和日韩20多年Freitag是由两个兄弟创办,他们通过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卡车用帆布,制成的包包,防水耐用,同时也打消了新包包会担心弄脏的困扰,可以毫不犹豫、享用时就用他,也不会觉得心疼。不同的帆布有不同的图案,也打消了“撞包”的困扰。
再造设计的难点在于加工,我们小时候都会去手工做一些旧材料的东西,父母经常会用旧的牛仔裤做成一个包,或者用其他材料,做成沙发垫、沙发罩,或者把易拉罐做成烟灰缸,但是他们和商品是有区别的,他们很难成为可以销售的商品。
“我要做的旧物再造设计,而不是旧物再造的生活小常识,或者是小技巧,例如把牛仔裤改造成围裙,这不是我要做的事,这大妈都可以做。我做这些事情是需要他能商品化,能漂亮,他和你市场上购买到的都需要一样,实用成为产品的核心。”
有个性、好看,你仅仅把产品做好看是没有人买的,他的造物理念是来自旧材料,它不能说因为是旧材料就得做的很粗糙,很廉价,他一样可以经过好的手工、设计,变成高级设计品,不是停留在初级层面。
再造设计不等于环保
“环保事件很奢侈的事情,环保和设计关系不大。”魏明辉这样理解环保和设计之间的关系。
在环保意识浓烈的日本,政府在对待垃圾处理的问题上甚为严谨。
以牛奶纸盒为例,要洗净、拆开、晾乾、折叠以后才扔,工序细致严谨得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亦要遵从规定时间才能弃置指定垃圾的指引。例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性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在公共场所往往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如果打环保牌,会获得很多同情分,而魏明辉却觉得环保和再造设计是两码事,普通人用的再生纸一定比普通纸要贵,要实现污水清理、环境保护都是需要昂贵的代价。而再造设计是将并没有太多作用的商品变废为宝,他需要进行商品的再创造和环保并没有太多关联。
魏明辉经常说:“无法得到所有消费者的认同,但首先要认同概念,做任何产品不能考虑太多,不然容易什么都做不了。只要100个里面有1个人喜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