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別了,廉價的「中國製造」

2016-05-14

台商 2016年5期
关键词:報告生產大陸

一直以來,「中國製造」在國際上被冠以「廉價」的標籤,但現在這種情形發生了變化。近日,牛津經濟研究院發佈了一份報告稱,大陸製造業在單位勞動力成本(勞動總報酬/總產出,或平均勞動報酬/勞動生產率)方面,對美國的優勢已縮至4%。

報告稱,從2003年至2016年,美國製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40%,比大陸高出80%;大陸目前雇傭勞動力的成本已經接近美國水準,是印度的兩倍還多,明顯高於台灣、墨西哥和日本。但從收入來看,2014年大陸製造業年平均工資為47241元人民幣,月平均近4000元人民幣,再換算成時薪是4.5美元每小時,比美國人的收入還是要低很多。

問題出在哪?答案就在效率上。報告稱,大陸依據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在過去10年增加了兩倍,從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時增加到2015年的12.47美元/每小時;而美國從2004年至今增長了不到30%,為22.32美元/每小時。換句話說,如果單純比工資,大陸確實低;但如果將生產率納入考量範圍,算上工資對應的產出,得到的結論就是美國製造業每單位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成本,僅比中國大陸高4%,即「如今在美國平均花1美元生產的東西,在中國大陸需要花費96美分」。

導致「中國製造」成本高企有多個原因。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工成本水漲船高。大陸勞工工資連續多年維持了較高漲幅,有機構預測,2016年大陸實際工資漲幅為6.3%,這比2015年逾7%的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比美國2.7%的工資增速仍要快得多;其次是稅費太高,之前營業稅加增值稅,再加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還有「五險一金」和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雇用一個人實際上要付出1.5個人的成本。另外還有行政運營成本巨大、技術落後造成的生產效率差等多種原因。

為減輕企業負擔,保證供給側改革順利進行,大陸近期減稅動作連連。比如2016年的營改增擴容,能夠減稅5000億元人民幣;全大陸4000萬中小企業,平均每年少繳稅1萬多元。不久前上海也宣佈進一步降低職工社會保險的費率水準,預計2016年全年可減輕企業負擔約135億元。

減負固然可喜,但製造業要想擺脫成本魔咒,撕掉「廉價」標籤,主要還在於自身的轉型升級,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變「中國製造」為「中國質造」、「中國智造」,直至「中國創造」。

猜你喜欢

報告生產大陸
古道散茶香
牛奶生产
大话三国志
冰之大陆
帮助红尾鸢回家
网络的危害(四)
江丙坤對大陸台商的期待
超级袜子
一张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通信
積極進取 敢於嘗試 台灣青年靠什麼在大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