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头脑中“种植”科学的科学家
2016-05-14沈黎明
沈黎明
2016年寒假开始后,大连市区两级“青少年宫”和“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里,经常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认真的给孩子们讲述科学知识,带领孩子们做各种各样小实验,他那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妙趣横生的实验,紧紧吸引着每一位中小学生。
他是谁呢?这位老者竟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沙国河,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成就卓著,硕果累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而且是我国第一位在中小学设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协”自2000年在全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第一位担任中小学生义务辅导员的中科院院士。
心系祖国,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沙国河193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他毕业时正是我国石油产品最为短缺之际,当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大连成立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号召全国各地人才到大连工作。“既然国家发出了号召,我作为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就应该急国家之所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积极报名,来到了滨城大连。
作为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国河来到研究所后,先是参加了攻克“水煤气合成石油”这一当时最紧要的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又根据国家急需,转而进行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进剂)、气相爆轰波及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不久便攻克重重难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完成了氯化碘的高温气相分解反应力学研究,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受到国家有关领导和我国著名力学家钱学森的高度赞扬。
此后沙国河屡屡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跨越学科领域接受研究任务,但无论科研内容如何多变,他一切以国家需要为重,潜心研究,硕果累累。1997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8年被全球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选为会士。
远见卓识,花甲之年眼睛瞄准下一代
沙国河不仅是一位工作态度严谨,成果丰硕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科学老人,他一直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事业,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他的现在,更要看他的将来,因此必须从娃娃抓起,及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60岁以后科研任务不那么重了,他便决定把休息时间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上,走进中小学为孩子们举办科普讲座。
小孩子感性认识强,给他们讲自然科学知识,光干巴巴的说是不行的,必须配合一些科学小实验,才能抓住他们的眼球,吸引住他们。于是他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就东跑西跑到市场买材料,然后亲自动手,又是锯,又是锉,精心制作实验教具,其中不少是他根据青少年知识水平有针对性进行的“小发明”。
淡泊名利,甘当青少年科普辅导员
一切准备就绪,沙国河主动找到大连市科协表明心愿,立即得到大力支持,不久在科协的安排下沙国河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每当他带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到孩子们中间时,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即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他的每一个“精彩表演”都能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勾起他们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奥秘的兴趣。
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小实验讲完相关科学知识后,沙国河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奥秘。这种讲述和实验紧密结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收获很大,不少过去留在脑海里的疑问会在自己动手实验后迎刃而解。
沙国河在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信念,经常通过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来历等一些经典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热爱科学的启蒙教育,而且有时活动结束后,他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浆》,鼓励孩子们在珍惜现在幸福童年生活的同时,别忘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沙国河给青少年上科普课,从不收一分钱,而且那些用作实验的教具都是他自己花钱买材料做的。一些人说沙国河傻,放着大钱不挣,专干赔本儿的买卖。对于这些,沙国河不予理睬,但是他心理明白: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开发,他们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我们科学事业的接班人,这件事意义更大。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近20年来,沙国河的科普讲座已经走进大连市城乡几十所中小学,他也因为在大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中贡献卓越,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沙国河依然一如既往、不辞辛苦的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奔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