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牵瓦屋山

2016-05-14周俊根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瓦屋森林儿子

周俊根

【作家简介】

罗大俭,男,曾用名罗大全,笔名;杨隐、梦圆、金戈。四川眉山人。曾在党政部门任职多年,现供职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阅读】

蜀地新景瓦屋山

罗大

九寨沟的旖旎风光不知醉倒了多少中外游客,如今,一处更加雄奇险秀的蜀地胜景——瓦屋山,在多年的沉默之后,突然向世人崭露出它迷人的美貌,使不少名山古刹也自感“无颜色”了。

一个静谧的早晨,我们的脚步声叩响了瓦屋山的心扉。

车在山下的双洞溪畔回车坝停下。走过古木悠悠的小桥,来到了月亮潭边。蜿蜒而下的数条小溪在这里汇聚成一个大潭,潭水澄碧,清澈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青山绿林。“好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呀!”人们争相在潭前摄影留念。

沿着木块路穿过柳杉织成的浓荫,我们来到望瀑崖前。数条白练宛如轻纱斜挂玉壁,溪水如玉,纤尘不染,给古木参天中的游人一番荡涤身心的甜美滋味。领路的民工介绍,这样的瀑布瓦屋山上有72条,尤其是东岩的兰溪、鸳溪、鸯溪三大瀑布,置身其中,瀑声轰轰,让人顿觉天地之雄伟,山河之磅礴。

踩着树叶铺成的林间小径,大家在逍遥坪停下歇息。放眼望去,枝壮叶阔的杜鹃矮林竞长达数公里。株株杜鹃紧抱岩石,顽强地把生命扎进泥土里;铁干铜枝曲屈盘虬,千姿百态,仿佛巨型的天然盆景。

象耳岩早已挤满了观云海的人们。只见岩下云海茫茫、变化万千。一忽儿云遮群峰、一忽儿流云飘飞,一会儿如仙女牧羊、一会儿似嫦娥奔月。站在岩前东眺峨眉近在咫尺,西眺相岭云中浮沉。每天当彩环凌空、斜阳西照之际,前空还会出现令人欢呼雀跃的绚丽佛光呢。

象耳岩留宿一夜,清晨,环视山塬,才发现山顶是一望无垠的原始冷杉林。棵棵冷杉伫立塬上,高撑蓝天。林中云蒸雾袅、猿啼雉飞,充满原始氛围。山坪中心是百多亩被厚厚的水草覆盖着的鸳鸯池,池中80多个泉眼常年涌流不竭。池畔的“上清灵宝天尊”文物虽经无数个春秋日晒雨淋,神韵依然不减当年。

听说溶洞也是瓦屋山的一大奇观,同行的友人竭力怂恿我下岩去游览了一次燕子洞。燕子洞高约20米,洞深数千米。步入其中,群群燕子迎面扑来。放眼洞里,钟乳遍布,形态各异……

短短两日,恍如进了一次蓬莱仙境。第三日中午下的山来,已有隔世之感。据悉,输电量为8.33万千瓦的瓦屋山电站已经立项了,届时,碧波荡漾的万顷人工湖将会给神秘的瓦屋山增添一幅更加温柔的画面。

(选自《一个人的故乡》,四川文艺出版社)

【品读】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蜀地新景瓦屋山的旖旎风光。文章主体部分以作者的行踪为序,依次介绍了瓦屋山清澈如镜的月亮潭、瀑声轰轰的瀑布、天然盆景般的杜鹃矮林,以及象耳岩、鸳鸯池、溶洞等充满神奇色彩的景观。文章语言优美,作者融情于景,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迷人的瓦屋山中。

【思考】

1.文章第一段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请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来印证你的观点。(两处即可)

3.在介绍的景观时,下面三个语句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样的瀑布瓦屋山上有72条,尤其是东岩的兰溪、鸳溪、鸯溪三大瀑布……

山坪中心是百多亩被厚厚的水草覆盖着的鸳鸯池,池中80多个泉眼常年涌流不竭。

燕子洞高约20米,洞深数千米。

4.阅读结尾一段的画线句,并任选角度写一个批注。

5.瓦屋山风景区征集一条广告语,请根据本文的介绍,为景区设计一条广告语。(20字以内)

【作品阅读】

森林的启示

罗大俭

对于生长在山区的孩子来说,森林不应该是陌生的。可是六岁的儿子却常常向我问起一些有关森林的话题。

他最爱问的,就是为什么森林里有松鼠、小兔,可不可以把森林里的小鹿牵回家,让他骑着去上学。每次听我讲完森林里的故事,儿子总要去给他的小伙伴们复述。每当有人问他你爸爸在什么地方工作时,他总是骄傲地把头一扬;“瓦屋山,大森林!”

儿子自豪的情绪使我又感动又叹息。感动的是五六十年代被人们视为发配充军的林场工作,现在被儿子这一辈人看得如此神圣;叹息的是作为人类摇篮的森林,现在正实实在在地离人类远去。

一次和一位下海经商发了点小财的老同学聊起这种感慨,岂料这位老兄竟不以为然地反问;“你那么留恋森林,森林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森林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老同学这句非常务实的话语不禁使我感到惊愕,而且一下子把我牵回如梦如幻的童年时代。

我的家乡在四川西南一个连绵起伏的群山地带。虽然山里的森林不多,但以三至五亩为一片的桤树林、柏树林、青冈林却随处可见。不说那不收门票费的清新空气多么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单那林中的蘑菇、山楂果、树上的小鸟、巢中的鸟蛋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许多欢愉,大自然那幽美的情境给我们这些山里娃带来了许多抚慰和启迪。

一次放牛时,为了寻找走失的牛儿,我跑进被当地人称为“鬼林”的青冈林。青冈林深处绿草青翠、灌木丛生。扑扇着蒲扇般的翅膀、在树梢上飞来飞去的白鹤有的衔枝,有的筑巢,有的给窝里嗷嗷待哺的小鹤喂食。林中有一条小溪,小小的溪涧跳跃着不息的生命。我随着丁冬作响的溪水寻踪追迹,看到我的牛儿正在青冈林深处津津有味地啃食着青草,两只喜鹊在它宽厚的脊背上跳来跳去。一阵风儿掠过,草药般的香味直扑鼻孔。

传说中的“鬼林”竟然如此生机勃勃,有如此的趣味,我的心一下激动起来。东瞧瞧、西看看,仿佛进入了一处新奇的天地。当我牵着牛儿依依不舍地离开青冈林时,竟对这昔日心怀恐惧的“鬼林”产生了无限的喜爱之情。后来一有机会我就到青冈林中去寻找乐趣。

由于受到青冈林的熏陶,我沉闷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迷上了描写山水自然和森林故事的文学书籍。山林里的精彩世界开拓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以致现在回忆起来,也没觉得童年、少年的时光有多少是虚度的。

我由此感到,森林不仅哺育了人类,缔造了人类的家园,还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依托和智慧上的启迪。人们常说大自然,我真不敢想象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了森林,消失了绿色,将会是什么模样。

如今山村的树林是明显地减少了。桤树林被砍了,柏树林为开垦土地也被伐掉了,我那钟爱的青冈林也被“现代文明”淘汰了。甚至为了多产几斤粮食,连田塍地边抗旱防涝的树也给砍得所剩无几了。

大雁南飞的局面见不着,白鹤群迁的景象已成过去,“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快成为昔日的童话了。

高科技时代使儿子他们这一代人享受到的现代文明的乐趣是我们的童年时代所望尘莫及的,可是我们童年时代所享受到的大自然的抚爱和慰藉,对儿子他们来说却是那么地陌生。这是现代人的自豪呢还是现代人的悲哀?

也许,这就是森林给予我们的启示。

(选自《精美散文》,人民日报出版社)

【品读】

作为人类摇篮的森林,现在正实实在在地离人类远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作者的童年时代享受大自然的抚爱和慰藉,儿子这一代人对森林却是十分的陌生。读作者的文字,我们感受到森林曾经的美好,也为森林的渐渐消失而心痛。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更能感受到在大森林工作的作者呵护森林的拳拳之心。

【思考】

1.文章开篇从自己的儿子写起,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儿子自豪的情绪使我又感动又叹息。”这句话中儿子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3.结合语境说说你对加点词“惊愕”的理解。“我”为什么感到“惊愕”呢“

4.文章结尾五个段落与上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5.从作者的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参考答案】

《蜀地新景瓦屋山》

1.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这一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瓦屋山与九寨沟和名山古刹进行对比,点明其更加雄奇险秀,既引出了本文要介绍的景观,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按作者的行踪顺序写的。表现作者行踪的语言有;“车在山下的双洞溪畔回车坝停下。走过古木悠悠的小桥,来到了月亮潭边。”“沿着木块路穿过柳杉织成的浓荫,我们来到望瀑崖前。”“听说溶洞也是瓦屋山的一大奇观,同行的友人竭力怂恿我下岩去游览了一次燕子洞。”

3.三个句子都运用了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相关的景观,通过具体数据直观介绍了瀑布和泉眼的多,燕子洞的高和深,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只能给人一个模糊的感受。(大意相同即可。)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这两句话直接点明了作者瓦屋山之行的感受——“恍如进了一次蓬莱仙境”“已有隔世之感”,既写出了瓦屋山风景的优美,也点明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5.开放题,能点明瓦屋山风光特点即可。示例;蜀地新景瓦屋山,风光旖旎赛蓬莱。

《森林的启示》

1.文章开篇从自己的儿子写起,自然引出本文所关注的有关森林的话题;生长在山区的孩对森林却是陌生的,这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2.为爸爸工作的地方自豪,在瓦屋山,那里有大森林。

3.“惊愕”指吃惊而发愣,形容非常震惊。“我”感到“惊愕”是因为没想到那位朋友对森林的作用竟是如此的无知。

4.文章前半部分以记叙为主,主要叙述儿子不了解森林、朋友对森林的无知,以及作者童年时走进森林的事。结尾部分的五个段落侧重于议论,主要写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下森林渐渐减少的现实的思考。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森林不仅哺育了人类,缔造了人类的家园,还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依托和智慧上的启迪,现代文明时代的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呵护森林。

猜你喜欢

瓦屋森林儿子
打儿子
王世旺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山横瓦屋披云出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