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慈善组织设计标志有多难?
2016-05-14魏诗孟
魏诗孟
挂断电话,张建军点开文件,缩放再缩放,屏幕上便密密麻麻挤满十几套配色鲜活的图标。他框选、删除,最终只余一套方案。
刚刚还在说标志像自己的“孩子”,转眼就删得干脆利落,“这些都是为一个慈善组织的活动设计的标志,客户确定了最终方案。” 他转过头解释说。
每个标志都是针对某个对象设计的,所以落选方案不会被留作其他标志设计的备稿。
张建军说,人们看标志,就是两秒。“一个标志里不用说出几十个创意来,也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来包装,但一定要简单。”他补充道,“假使真的两秒钟看不完,也要留下一个抓人眼球的形象。”
20岁出头,张建军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到外经贸部直属的中国包装装潢设计公司广告部工作,一年后赴港,在香港侨裕集团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同时于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工商设计系进修。
2004年,他返京,创立北京万象更新设计中心。跟内地完全不同的新颖设计风格给他带来了不少客户,张建军将之归功于在美院打下的基础和在香港学习、工作积累的经验。
设计是个看阅历的职业,他说,研究的标志多了,客户一提出构想,他脑子里立刻就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感受到内地标志设计的“土气”,张建军觉得这是好事,有差距才有市场,“如果哪哪都做得很棒,(我)就可以在家歇着了。”
当时张建军手底下有不少刚毕业的“小孩”,他手把手地教,“我更像一个老师,”他笑着评价自己。
这一年,他精简公司规模,注册成立北京灵感广告有限公司,既做老板也做设计师,自己管自己。
2006年,张建军的客户名单里头一回出现了慈善组织。在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临时办公室里,他和该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第一次见面。张建军“港范儿”十足,举止彬彬,徐永光对他印象很好,看过他的设计作品后,便问他要不要帮南都基金会设计标志。
“树”是很多境外NGO设计标志时常会用到的元素,它寓意着不断生长,有生命力,南都基金会也想用它做标志。
张建军看到,秋天的北京,银杏排列街道两边,市民们在银杏道上跟满地金黄拍照留念,其景甚美,遂提议用“银杏树”这个形象。“银杏的果实‘包治百病,银杏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徐永光当下拍板同意。
张建军做了几套方案,把写实的银杏树重新勾画,在树根处加了一个山坡样的笔触。他脑中浮现出一个画面:参天银杏,驻足者三三两两,或读书,或乘凉……树下兴许还埋藏着谁的回忆。“你看,一个标志可以引申出这么多丰富的东西。”他说。
南都基金会不仅是一棵“大树”,还要有生长的空间,有鲜活的生命力。几经调整,最终呈现在标志上的银杏树,枝桠间多了一个小杈。至此,方案落地,皆大欢喜。
张建军很享受这种相互信任的工作状态,他形容徐永光“性格好”,而自己也像个小孩,两个葆有童心的人,交流起来好不痛快。
“一个单纯的人,才能做出事来。”张建军说,“如果老谋深算,有太多心机,事情就不会干得太漂亮,想太多就受限了。”
这次合作之后,他又接着给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基金会中心网等慈善组织和平台设计了标志方案。有些是徐永光推荐的,有些是看了南都基金会的新标志后找来的,“比如恩派,到现在整十年,一直是我帮他们做标志设计。”他说。
“难”,张建军承认,给慈善组织做标志更有难度,“你上网搜慈善组织,会发现标志大同小异,很多手和爱心。”他说,“现在这种类型的标志大家肯定不喜欢了,但跳出去做个新的,大家又不一定接受。每个人对美的见解是不同的。”
说话间,电话铃响,张建军道了声“抱歉”接起,是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打来确认其“十年社会创新无极限”标志的最终方案。他点开文件,很多个灵动的数字“10”跳了出来,颜色绚烂得仿佛可以瞬间驱散窗外雾霾。
张建军很喜欢这套设计,他选了几个不同配色的“10”给我看,“你看到的是一个方案,我花了好多心血呢,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他放大图标展示细节,“我做的是一个欢快的、气泡升腾上去的感觉,五颜六色的,很现代,有年轻人的朝气。”
正是下班时分,屏幕上的鲜艳色彩和屋外的灰霾奇异共存着。雾霾笼罩下的城市,看不出轮廓。
张建军的落地窗前架了一只防毒面具,挺应景,他说自己想拍一张雾霾和面具的合影,便在网上买了。让大部分人憋闷的雾霾倒是给他提供了乐趣。
“设计为人们传递美好的视觉形象,传递感受。当你眼见的都是美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很难不好看。”
张建军热衷于拍照分享各种生活小景,平淡无奇的东西在他看来亦有滋有味。他的朋友圈和工作室一样,精简而美,望进去,满眼都是愉悦。
“见多识广”,他强调,设计师不仅心态要好,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不能局限于自己设计的那点东西。每一年,标志都有一个流行趋势,要对这种流行信手拈来。
为了了解趋势,找寻灵感,他时不时让自己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出去,到世界各地转转。“旅行亦是学习的过程,”他说。
现在,标志的国际流行趋势是简单化,“包括星巴克、谷歌、苹果在内的标志都是越来越简单,”张建军说,“做人也一样,不要把那么多琐碎的东西都加在身上。”
谈及公益,他也喜欢从大的范畴精简到个人行为,“不要放在嘴巴上,而是放在行动中、点滴上,你就往浅了想,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开车不要有路怒症,公共场合小声说话等等……做好自己的本分。”
以前,张建军对很多事都有抱怨,觉得国内外差距很大,会直言“这些都是西方人最普通的生活习惯,说白了是教养的问题。”现在,他关注更多的是去掉外皮的“差距”本质,“从根本上来说,公益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大了再强调、再改造,就很难了,人生观、价值观全都形成了。”
“做好自己,”张建军反复强调这几个字。在这个设计师眼中,公益慈善可以很简单,“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妄加干涉别人的生活,不给人添麻烦。这是最重要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