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稻区春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6-05-14叶家松叶云翔
叶家松 叶云翔
摘 要 春种马铃薯作为单季稻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耕地产出的种植模式,是政和县岭腰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措施,就岭腰乡多年来推广春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的经验和相关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 单季稻区;春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2
岭腰乡地处福建省政和县东北部,平均海拔650 m,全乡水田面积906 hm2,长期以来仅种植一季水稻,温光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复种指数低,制约着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近年来,随着食物结构调整,马铃薯的市场需求增大,加工型马铃薯产品供不应求,为推广春种马铃薯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2008年开始,岭腰乡推广薯稻种植模式,2014年春种马铃薯面积已达257 hm2,占稻田面积的28.4%,春种马铃薯成为岭腰乡单季稻区前作的最主要农作物。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就单季稻区春种马铃薯高产栽培相关的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1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春薯播种期。
春种马铃薯的播种期应根据海拔高度、早春终霜期和后茬作物等来确定。一般以土壤10 cm深处稳定达到7~8 ℃为依据。岭腰乡海拔400~600 m的地区,掌握在2月上旬播种;海拔600 m以上的山区,一般掌握2月下旬播种,以避过早春霜冻危害和后期高温天气对块茎膨大的影响。大部分早中熟的马铃薯品种全生育期90~100 d,掌握在2月中下旬播种,5月底-6月初即可收获,不影响单晚水稻的插秧期。
2 精细整地,高畦栽培。
马铃薯是块茎作物,出苗时顶土能力差,要求土壤有较好的通透性。因此,必须选择耕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田块,这样的田块,土温回升快,播种后及时出苗,收获的块茎干净,薯形规整,商品属性高。每年秋冬季,稻田收获后要及时切断水源,开沟排渍[1]。马铃薯的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 cm的土层中,因此冬前应翻耕30 cm左右晒白,让土壤充分熟化,翻耕晒白时间不宜少于45 d。岭腰乡春季雨量充沛,整畦时要留足排水沟,开深沟、做高畦。畦高30 cm,沟宽25~30 cm,畦宽1.2 m,双行定植。整地时必须耙啐整平,特别是有轻度板结的水稻土,更需要精耕细作,以满足块茎膨大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有备农家肥(土杂肥或腐熟的牲畜粪便)的农户,可在整地前撒施有机肥,结合撒施3%的辛硫磷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农家肥除含有马铃薯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外,还含有微量元素和有益微生物,既能供给马铃薯生长需要的营养,增加土壤透气性,又能肥沃土壤,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获得高产。农家肥要在整地时,结合做畦旋耕入土。
3 选用良种,消毒催芽。
选择种薯时要考虑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生育期以及对产品品质等各方面要求。目前岭腰乡推广种植的品种有泉云4号、荷兰15号、脱毒175、中薯3号、闽薯1号、中薯5号、大西洋、克新3号、克新19号和福克212等,采取秋繁春种的方式来解决生产用种。播种前要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用福尔马林稀释200倍液浸种5 min或喷洒薯堆后用薄膜覆盖闷蒸2 h。对没有完成生理休眠的种薯,要在播种前15~20 d进行催芽,可用赤霉素处理,打破其休眠,整薯催芽时,可用5~10 mg/kg水溶液浸泡3~5 min后,进行催芽;切块的种薯,赤霉素的浓度要小些,1~3 mg/kg水溶液浸泡3~5 min即可。催芽温度控制在15~20 ℃,芽长1 cm即可达到播种的要求。对大的薯种可进行切块,确保每块种薯有1~2个芽眼,质量25 g以上,切面用草木灰涂抹,以降低种薯成本。
4 合理密植,地膜覆盖。
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分枝较多,叶面较大的品种,如中薯2号、克新3号、克新19号、闽薯1号、福克212 可适当稀植,株行距35 cm×75 cm,667 m2种植2 200~2 500穴;分枝较少,植株较矮的品种如中薯3号、中薯5号、泉云4号、荷兰15和大西洋等品种可适当密植,株行距30 cm×70 cm,667 m2种3 000~3 200穴。播种时芽眼朝下,然后覆土8~10 cm,使用地膜覆盖,以提高早春土温,提早出苗,促进早期根系发育,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5 重施基肥,早施追肥。
马铃薯整个生育过程中消耗的养分较多,每1 000 kg鲜薯需吸收氮5.8 kg、磷2.5 kg、钾10.8 kg,即施肥比例约为1∶0.5∶2,可根据土壤养分情况,施用氮、磷肥外,适当多施钾肥。马铃薯由于生育期短,前中期需要的养分多,所以必须重施基肥。基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采取穴施或条施,每667 m2可用人粪尿500 kg加普钙15 kg、硫酸钾15 kg浇施穴底。盖种肥每667 m2火烧土1 000 kg和家畜粪300 kg混合拌匀施用。追肥一般进行2次,第1次在齐苗后,用腐熟人粪尿加尿素10 kg、过钙5 kg,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第2次再现雷期,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但磷肥,以满足结薯需要。
6 及时培土,清沟排渍。
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可使植株埋入土中的节数增多,增加葡萄茎数量,促进形成更多块茎,一般进行2次。齐苗后,结合追肥,进行第1次培土。使用地膜覆盖,第1次培土时间可稍迟,与揭膜同时进行。揭膜时间一般在播种后45~50 d,太迟会因为土温过高影响块茎膨大。第2次清沟培土在植株封垄前进行,岭腰乡春种多雨,在稻田中种植马铃薯要特别注意清沟排渍,防止沟中积水影响土壤通透性。
7 加强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贮藏。
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主要有青枯病、晚疫病、环腐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和地老虎等。近年来,晚疫病有加重趋势,特别是加工型品种如大西洋等,抗病性较弱,必须密切注视,严防以待,适时用药。在封垄前用2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大生M-45K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10~15 d喷雾1次预防。用金雷多米尔防治效果最好,但成本较高,可在发病后使用,各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以免过早产生抗药性。茎叶由绿变淡黄色,植株下部叶片干枯,即意味着马铃薯已经成熟。最好在收获前7~10 d把茎叶先割掉,使块茎在土中完成后熟,促进表皮木栓化,收获时不易破皮,利于储存和提高商品质量。种用薯可适当提前采收,以防止高温产生的生理退化。新收获的马铃薯,呼吸强度非常旺盛,块茎散发出大量热量,要放在通风较好、温度15~20 ℃的库房中,经过10~15 d的预贮藏,块茎表皮木栓化,损伤的伤口愈合,呼吸强度转为微弱,才可贮藏。商品薯应避光预储,以免薯皮变绿,影响品质。
参考文献
[1]范孙东.单季稻区“一薯一稻”模式栽培技术浅析[J].福建稻麦科技,2006(6):21-22.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