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重视 强化措施 整体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

2016-05-14

吉林农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整治环境农村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98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20万人。通化是中国对朝贸易三大口岸之一,也是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是中国医药城、葡萄酒城、钢铁城,素有“人参之乡”、“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松花砚之乡”和“山核桃之乡”之美誉。

多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新农村办的具体指导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

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美丽乡村重要基础工作来抓,纳入重要议程。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实施了“一把手”工程,各级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主管领导经常听取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解决推动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履行协调组织推动职责,先后制定出台了《工作方案》、《部门包保方案》、《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了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市级领导包点、部门帮扶、企业帮建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2015年,我市每位市级领导都到包保点进行了对接、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扶和协调建设项目近万个,帮扶资金及物质达1700多万元。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引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

重点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城市周边、旅游景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等,着力打造样板村群。一是培育中心节点村。依托省级专项资金,重点建设31个省级重点村,将省级重点村培育成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节点村,率先实现了“六通、六改、六建、三化”等标准要求。二是打造精品线路。结合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资金,对通梅、通沈、集锡、营白等公路沿线村屯进行集中整治,建设精品区块,每条线路可辐射3~5个村屯。全市已打造出包含30个村的5个整体推进片区。今年,我市计划再打造出包含50个村的10个整体推进片区。三是整乡(镇)推进。在完善试点村、推进村和重点村整体提升基础上,通化市积极开展整乡(镇)推进工作,主要以推进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等为重点,配套推进危旧房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沟渠整治等建设内容,统筹交通沿线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等方面,改变了乡(镇)整体面貌。现已完成了精品乡(镇)创建9个,今年计划新打造23个精品乡(镇)。四是实施绿美化推进工程。集安市、辉南县、通化县、东昌区等4个县(市、区)作为全省12个绿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县之一,实行绿化、美化、亮化,在村屯周围、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栽树种花,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观。今年通化市7个县(市、区)全部开展绿化美化推进工程,实现整市美化目标。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

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推进方式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工作步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一是切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完成市政府方案中6大工程30项整治建设任务中的分工职责和任务,力争今年农村环境、农村饮用水源、垃圾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全部达到要求。二是集中开展了以春季为主的农村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对整治内容、整治时限提出要求,并组织检查组进行检查督查,及时有效清理越冬垃圾,改善农村环境。三是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以村为基本治理单位,分区域有重点的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等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通化县和二道江区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工作。柳河县和辉南县列入全省10个重点推进县之一。累计完成综合整治项目41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62.7%,共投入项目资金3.04亿元,其中国家和省投入2.19亿元,县级配套资金0.85亿元。四是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按照省新农村办“五美”和“五净”的要求,2015年打造和评选出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分别为3万个和4万户,今年将各打造2万个。五是抓好人畜分离。引导农村建设标准化牧业小区,对家畜进行集中饲养,减少了粪便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六是抓好农村小流域治理。对村屯内的沟渠和塘坝等重点部位,集中整治和清理白色垃圾,将沟河两岸建成新的景观带和休闲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2015年,全市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达到4.08亿元,其中,投入保洁经费达到8912.4万元,累计投入转运车辆1873辆、出动车辆36.19万台次、保洁人员2312人;清粪堆1.9万个,清柴草垛1.7万个,清路障9725个,种植绿化树166万棵、栽花1379万株,绿化公路总里程达到2502公里。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渠清理等方面得到了较好整治,农村环境显著提升。

四、提升层次,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和一体化建设,全面推动水电路气建设向农村延伸。市委、市政府连续十年启动了解决民生实事工程,实施了农村水泥路改造、危旧房改造、农村清洁文明等重点工程,着重抓好农村老旧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农村水泥路“屯屯通”和“户户通”建设。加强了农村围墙大门改造的力度,全面推进了围墙、边沟、绿美化“三位一体”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推进整村、整屯整体改造,达到“五统一”标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5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达到5.09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房6.1万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68公里,总里程达到6412公里;新修边沟781公里,总里程达到1980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2处,受益人口110万人;新修围墙102公里,修建统一大门5631个;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五、健全制度,进一步创新农村环境保洁方法和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推广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办法,结合通化实际,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规划,在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人口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全面推广以通化县“户定点、屯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促进了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处理设施布点实行全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落实了村与农户“门前三包”卫生清扫责任,即重点包清扫庭院内外卫生、包门前绿化带杂物清理、包边沟清淤泥,推进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实施了农村卫生保洁绩效考核目标责任制和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加强了监管和督查力度。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保洁队伍,购置保洁车辆。同时,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创新农村卫生保洁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对农户、商户和养殖户征收农村卫生保洁管理费的方法,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农村物业”、农村社区管理带来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村环境保洁长效机制。目前,全市行政村成立保洁队伍694个,有保洁人员3077人,有保洁车辆1415台(套)。其中,保洁人员纳入公益性管理岗位42人,纳入财政统一开资170人。

落实好省要求和部署,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动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猜你喜欢

整治环境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专项整治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专项整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